教多学,促进学生成长

时间:2022-08-03 01:39:17

教多学,促进学生成长

教育是什么?海德格尔认为,教育“在路上”“在旅途中”。的确,教育虽然具有永恒性,但教育在时间中流淌,具有未成性,更具有变动性。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知识,获得知识的直接途径就是教师,因此教和学是教师和学生关系的最好体现,但是最终是教多一点还是学多一点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是多教多学,还是要少教多学,我想不言而喻,在当今社会当然是提倡少教多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不再是做语言的达人、行动的矮子了。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也十分强调统一: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学期学年。我国的教育常常以“标准化”的方法把学生培养成为同一模式的制成品,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实行“满堂灌”。教师讲述多,启发少,多元交流更少;讲知识多而讲规律少,讲学习方法更少;全班统一学习的机会多,全班个人独立学习的机会少;学生接受学习的机会多,表达学习的机会少;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参与机会多,水平低的参与机会少。在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没有把学生当作有独立人权的社会人来对待,忽视学生的基本权利。教师总是以法定的权威者自居,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心安理得地强制学生学习,对学生在性格、兴趣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自我发展倾向总是以种种方法去抵制、防范。我也是从学生时代毕业走到了现在,在我的学生时代,教师时常会剥夺我们原本可以自娱自乐的活动,如,体育课、劳技课等,特别是到了考试阶段,我们的这些课更不会得到满足,全天总是语数外三门功课,不断地给我们“轰炸”,连中午午休累了想要休息一会儿,英语老师还会进来默写单词,我们的时间都被老师榨干了,哪有业余的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男同学们喜欢踢足球,也只能是被喊回来的份。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一味地强加给学生,学生永远是处于被动的接受者。

被动的接受者,老师来上课我们心里可是很不服气的,但是谁叫他是老师,我们是学生呢?如果去反抗了我们的下场将会是如何呢?轻则批评,重则则是叫家长来教育,这样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成效会好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教育其实更要讲究个性,讲究自主,而不要把答案都去告诉他,只有通过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才会记得最牢固,别人告诉你的,你过几天就会忘记了。

新课程倡导我们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引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内容的呈现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发散式地思考,培养他们乐于探索的积极态度,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意见、敢于质疑问难的宽松环境。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哪怕是不成熟的点滴想法,教师都要用积极的语言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创新的火花只有在一个畅所欲言、宽松自由的环境中,通过相互的碰撞,才能迸发出来。

创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是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合作,并在实践中论证所得结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合作者。教学更要注重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去学习了,去思考了,才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中只有少教才能够去引发学生的思考,你讲完了,要让学生去思考,如果不思考,不就是死读书吗?这样的学生将来毕业了何来的自立可言,更加不会有自主性。将来的社会不会要这样的人才去为祖国出力,祖国将需要更多自主自立、能够探究问题的人才。

“先学后教”体现了“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的思想,将教学活动的起点从教师和教材转向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教什么”和“怎么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的学习决定的。学生先学,教师可以清楚、冷静地看到学生学习的情况,并适时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调整与选择,这样就使“教”的工作与“学”的活动构成了有机的“教学关系”,更有针对性,更切合学生的需要,只有学会了自己学习,将来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也能够自我探索、自我学习,习得更多知识。现在,我的角色有了转变,我从学生变成了一名幼儿教师,我要响应课改的需求,提倡学生自主,要有必要的常规,但是在活动中有新东西可以让学生自己看看怎么玩,或者大家一起交流,让他们自己动脑筋去想,他们想出来的结果有时会大大出乎你的意料。因为事情是他们自己做成的,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促进了他们对自己动手做事情、发现问题的信心,每个有信心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做成一件事情。

总的来说,人有太多的约束不好,学生也是如此,教育者其实应该多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探索,不要认为他们都不会,总是手把手地教,他们将会变得更加有依赖性。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使他们有兴趣、有自信,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上一篇:小学高年级计算机的有效教学策略 下一篇:以学生特点为基石,开展小学生兴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