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007――《传媒》新年献辞

时间:2022-08-03 01:08:27

跨越2007――《传媒》新年献辞

每一次岁末年终,注定是年轮的一个节点。

每一次冬去春来,注定有辞旧迎新的寓意。

经历了又一年光阴荏苒,《传媒》与行业同进,迈入世界瞩目与期待的2008年

回首2007,《传媒》力求版式更讲究,专题更精细,问题更透彻,覆盖更广泛,定位更明确。

回首2007,《传媒》记者深入一线学习、调研、采访的脚步遍及大江南北,《传媒》关注、审读、聚焦的目光投向行业内外。

回首2007,《传媒》打造的品牌会议规模更大,影响更广。年初的第二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参会媒体逾两百多家,涵盖报刊、广电、网络新媒体等;年中专为回馈报刊业量身定做的“首届中国报刊经营模式创新论坛”,与会报刊社领导近百名,气势宏大,成果丰硕。

回首2007,《传媒》的品牌进一步强化,影响进一步扩大,效益进一步显现

想想这一年的时间确实太短,我们还来不及专门歇下脚步,认真仔细地回味。

想想这一年我们所做的事却又是如此的多,而且有许多在《传媒》的发展史上是如此的富有代表意义。

当然,再多想想,我们偶尔也会重新拾起这一年里所有经历过的那些忙碌、辛劳、委屈甚至苦难

2007,正是《传媒》调整、成长的一年。如何在基础差、底子薄的情况下适应行业发展,在内容与经营上冲出重围、勇立潮头,成为《传媒》每一个成员深思深虑的课题。在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主办单位的大力扶持下,2007年《传媒》成功地走过来了,快乐地成长了,而且步子迈得更稳健,肌体变得更结实,观点变得更深邃。

感谢2007年每一个成长的脚印。

这些脚印里,有我们始终坚守的信念。趁着党的十七大的东风,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然带来传媒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办好《传媒》,同样是在为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力,发一份光,献一份热。

这些脚印里,有我们始终坚守的对事业的忠诚。身为《传媒》人,自当为传媒行业鼓与呼,自当投身传媒业发展的大潮,纵览行业风云,总结行业趋势,提炼行业观点,提供经典案例。无论有多少苦涩要咽下,无论有多少困难要克服,“传媒”两字始终能给我们激情与力量。

这些脚印里,还有我们对传媒单位的一颗服务的诚心。2007年,《传媒》杂志的每一个同志始终坚持谦虚大气、求知务实的精神,以力求严谨的学术作风编排内容,以精诚协作的态度对待客户,以不卑不亢的姿态面对轻视我们的人。为了验证一个观点,我们深入一线考察;为了提炼经营模式,我们走遍大江南北。

《传媒》的成长,还要感谢《传媒》自诞生以来的许许多多的老朋友与新朋友,是他们始终如一的信任的目光滋养着《传媒》,是他们对《传媒》的热烈期盼给了我们土壤与发展的空间。杨伟光、尹明华、江作苏、吴海民、徐少达以及那些常年支持我们的理事成员,这里不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但就是这些目前在业界叱咤风云的精英们,用他们的真诚哺育《传媒》欣欣向荣

《传媒》有太多的感谢,唯有以2008年最投入又有成效的工作回报。

2008年,这个因为奥运受到世界瞩目的一年,传媒业也将因为奥运会的机遇将面临新的分化重组,传统媒体将面临更大挑战,网络媒体将大唱主角,新的传媒形态将不断涌现《传媒》,将带着业界共同的疑问,共同的期待,继续做好行业的引领者、前瞻者、服务者及守望者,以更坚定的信念、更到位的工作、更炽热的激情、更严谨的态度,力求为业界提供一份最有实用价值的传媒大餐。

《传媒》引领传媒。

2008年,让我们共同期待

上一篇:《商业周刊》:透视商业 眺望全球 下一篇:行业类、科技类报刊体制创新的必要性与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