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玲:“每天都在成就着”

时间:2022-08-03 12:01:25

【坚守特教】用“心”照亮聋哑孩子人生

对于生活在无声世界的聋哑孩子,她是灯塔,不仅照亮了他们寂然落寞苦苦求索的道路,更点燃了他们勇敢追求人生梦想的希望。因为她,冷冰冰的无声世界变得温馨而有爱。

1990年初夏的一个下午,18岁的杨小玲和3名同学一起来到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透过窗户,她看到一群孩子在教室里跳傣族舞。孩子们的动作很僵硬,谈不上任何美感,但他们眼睛里透出的一股子认真劲儿让杨小玲动容,她的眼泪刷地一下就下来了。这个武汉市幼儿师范学校的舞蹈尖子没有想到,就是这段无声的舞蹈,让自己跟聋哑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一年,杨小玲从师范学校毕业,那时毕业生包分配,再加上杨小玲的体育特长曾给母校实现过零的突破,学校领导对她说:“武汉市的小学、幼儿园,随便你挑!”但是,杨小玲只郑重地填了一个志愿――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

刚当教师,杨小玲不懂手语,完全不知道如何跟学生交流,排练舞蹈时不知怎么讲解节奏和动作要领,更不用说表达音乐的内涵。她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给学生示范,一节课下来,自己弄得汗流浃背,学生还是没能掌握好动作。回到办公室,她难过地趴在桌上哭了。

擦干眼泪,工作还得继续。为了尽快学会与孩子们交流,杨小玲除了背手语书,还以学生为师。操场上、食堂里,孩子们私下“聊天”,杨小玲看不懂,就主动向他们请教,孩子们都很喜欢教杨小玲这个勤奋的“学生”。就这样,杨小玲一步步走进了手语的世界。

在聋校,交流的障碍还只是第一道门槛,困难远比她想象得要大。一曲简单的《采蘑菇的小姑娘》,原本以为只用一节课就可以教完,结果她用了5节课效果仍不理想,一个踢腿动作就高低不齐,严重的挫败感让她想打退堂鼓。

一天深夜,杨小玲路过学生宿舍,发现灯还亮着,从门缝往里看,原来是4个小姑娘正在苦练踢腿动作,4条腿同时抬起,坚持、再坚持……抬在半空的腿发起抖来,小姑娘们仍努力咬着牙。杨小玲扭过头又哭了。这一幕让她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可是怎么样才能让聋哑孩子感受到节奏?杨小玲苦苦思索,直到有一天偶然看到舞蹈室里的大鼓,她忽然眼前一亮,顿时有了主意:鼓声震动,通过地板传递到孩子们脚心――孩子们第一次“听见”了节奏,眼里放出惊喜的光。

学生们从此喜欢上了舞蹈课。为帮助学生理解,她把音乐编成一个个小故事;为实现动作整齐,她自创呼吸传递法;为尊重残疾学生个性差异,她探索出无限沟通法……杨小玲的热情投入,点亮了孩子们对生活的希望。

【爱岗敬业】用“情”帮助聋哑孩子成长

杨小玲23年的特殊教育生涯,始终伴随着泪水与笑容、挫折与感动。一些人、一些事,让她至今难忘、感动。而这份感动,竟成了鼓励她坚持一生躬耕特教的最大动力。

队里最刻苦的队员名叫王志刚,杨小玲为他选定独舞《好汉歌》参加全省残疾学生文艺比赛。当时,杨小玲身怀六甲,不管多晚、多累,她都陪在训练场,打节奏、讲要领。后来,王志刚赢得了全省一等奖,又在全国残疾人艺术比赛上大获成功,成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专业舞蹈演员,先后参演央视春晚《千手观音》,登上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残奥委会开闭幕式舞台,感动了亿万观众。如今,退役的王志刚成为天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舞蹈教师,他带的学生有些成了全省残疾舞蹈表演的佼佼者。

2009年秋,学校排练的舞蹈《楚风乐韵》代表湖北教育系统去上海参加全国中小学生文艺展演。与健全孩子一起同台竞技,机会难得,杨小玲和学生们加紧排练。然而一天训练时,杨小玲使劲跺脚,忽感脚下一软,跪倒在地,医院确诊为左脚跟腱断裂。“你的跟腱就像一根长期被反复拉扯的橡皮筋,硬生生被拉断了。”医生告诫她必须老老实实卧床。

杨小玲当过中长跑运动员,知道跟腱对一个人有多么重要,但比赛时间越来越近,她实在放心不下。大年初四,坐着轮椅、打着石膏,杨小玲出现在舞蹈教室,指导孩子们排练。最终,舞蹈队的孩子们发自心灵的舞蹈,拿回了第一名。这一刻,杨小玲觉得所有付出的辛苦,都很值得。

2006年,杨小玲被借调到中残联艺术团工作,经过半年艰苦训练,她带的队成为艺术团一块响当当的招牌,一年演出70多场,去了10多个国家和地区,好评如潮。领导们想把杨小玲留下来,承诺帮她解决后顾之忧,爱人工作、女儿读书都不成问题。杨小玲正在犹豫时,远在武汉的学生每天发来短信,问得最多的是“妈妈什么时候回来”。这些孩子就像风筝线一样扯着她,不管飞多远,心的那一头,总是系着他们。

“艺术团的学生离开我,一样有精彩的人生;跟他们比,聋哑学校的孩子更需要我。”一年后,杨小玲回到了武汉。当她踏入校门,舞蹈队的孩子们一拥而上簇拥着她的时候,她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幸福,“这是个温暖又踏实的地方,我的心在这里”。

在杨小玲的带动下,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成为全省领先、全国知名的特教学校。“回望走过的路,我离不开这些聋哑孩子,看到他们登上梦想的舞台,或是自信踏实地迈入社会,一切的付出都值得。”

【良师益友】用“爱”点燃聋哑孩子梦想

聋哑孩子往往好强而又自卑。杨小玲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垫付学费,自己筹钱给贪玩摔伤骨折的孩子做手术,同时深知不仅要给他们经济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不能伤害到他们的自强与自尊。学生李青平充满灵气,很有舞蹈天赋,可性格有点儿孤僻,在一次训练中,她不认真的态度被杨小玲严厉批评了,她狠狠瞪了一眼,扭头就冲出了排练厅,杨小玲的眼泪刷地掉了下来,“那个时候就觉得自己好委屈”。

冷静下来,杨小玲悄悄找到李青平的班主任和同学,了解到李青平每月生活费只有200元,还是靠弟弟打工挣来的,早餐经常只吃一个馒头,大强度的舞蹈训练,她的体力显然跟不上。了解了情况后,杨小玲为自己的莽撞而自责,她主动找到李青平,真诚向她道歉,请她继续学习舞蹈。

以后的日子里,杨小玲经常从家里带好吃的给李青平补充营养,训练结束后摸摸她的头,给她一个微笑,一份赞许……李青平快乐了起来,也乐于和同学们交往了。高三毕业,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理工大学,毕业后在广州一所学校的服装设计专业任教,业余时间主动给学生排练舞蹈。她辅导的轮椅双人舞,荣获广东省残疾学生文艺比赛一等奖。

李青平给杨小玲来信说:“是您给我插上寻梦的翅膀,是您让我找到追梦的自信,是您在我心里洒满梦想的阳光。敬爱的杨老师,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要像您那样,继续这爱的接力。”

特殊教育行业中流传着这样的话:“就像无法拒绝刮风下雨一样,无论科技怎样进步、医学怎样发达,人类都无法避免残疾者的产生。由于这些残疾者的存在,让这个世界更多样、更丰富,也让人类更懂得爱,与被爱。”懂得爱与被爱,懂得付出与接纳,懂得信念与坚持……由于这些残疾的孩子,杨小玲更深刻地懂得了这些,而由于杨小玲,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人也会懂得这些。

杨小玲说:“每个生命都有梦想,我帮他们圆梦,他们会用自己的行动,点亮更多孩子的梦。”

杨小玲自己也有两个梦想:“一是编写一套系统的聋校舞蹈训练教程,现在小学阶段的已完成,以后还要编写其他教学阶段的。二是使我国手语教学教材更加完善。现有书本所涵盖的词汇量不够,很多优美的形容词、动词等都无法进行手语翻译。一套词汇量更丰富的手语教材,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表达自己。同时,我也想给普通人义务培训一些简单的手语,让更多的人能走近聋哑人,这也是从另一方面帮助聋哑孩子融入社会,实现人生理想。”(据《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整理)

上一篇: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创建和谐高效课堂 下一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中小学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