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茂县沟口乡全新世古堰塞湖的成因

时间:2022-08-03 06:48:34

摘要 在四川茂县沟口乡南500m左右公路西侧发现保存完好的全新世堰塞湖湖相沉积,以粉砂和粘土互层组合为特征,形成了河流的第一级阶地。本文探讨了古堰塞湖的成因。综合分析认为,地震很可能是这次堰塞堵江事件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湖相沉积崩塌体 古堰塞湖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最近几年,青藏高原大江大河流域中发育的第四纪堰塞湖得到了国内外地质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些研究对认识青藏高原大型河流的发育历史以及第四纪以来的气候和环境演变有着相当重要的地质意义,同时对古堰塞湖沉积物的研究是也是了解岷江上游地区第四纪地质灾害事件的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笔者在茂县沟口乡发现保存完好的全新世堰塞湖湖相沉积剖面(图1),通过崩塌滑坡沉积的识别分析,探讨了古湖形成的时代以及成因。

1 古堰塞湖沉积

刁林村古堰塞湖湖相地层剖面(图1)位于茂县沟口乡以南500m临江公路的西侧。剖面出露约7.3m,形成了河流的第一级阶地。从出露地层的沉积特征上看,从底部到顶部可以划分为Ⅱ、Ⅲ、Ⅳ、Ⅴ四套沉积相地层:

Ⅴ.河流相地层单元。灰白色砂砾层,具有河流相中砾石分选好和磨圆好的特点。

IV.浅湖相地层单元。整个地层单元以灰黄色、灰白色粉砂、粘土质粉砂和粘土为主.

Ⅲ.崩塌滑坡相地层单元。灰黑色砂砾层,混杂堆积。

Ⅱ.河流漫滩相地层单元。灰黄色粉砂,灰色中细砂,含砾石。

Ⅰ.基岩。志留系茂县群第二组的灰绿色千枚岩夹砂质灰岩、钙质砂岩,千枚岩风化破碎强烈。

图1 四川茂县沟口堰塞湖沉积剖面

2 古堰塞湖成因分析

通过野外调查,在剖面往南1km处岷江拐弯处我们发现了较大型的崩塌体(图2,A,B)。主要为志留系茂县群灰黑色千枚岩和泥砂的混杂堆积体。崩塌体前缘顶部拔河高度约为30m,而湖相地层剖面顶部拔河高度约为15m,高出堰塞湖沉积顶部15m,完全可以堰塞岷江形成堰塞湖。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次崩塌,形成堰塞湖呢?一般触发崩塌的因素有火山、冰川活动、地震,或者是坡面的不稳定性。通过野外调查,推断历史地震应该是造成这次堰塞事件的触发原因。

(1) 研究区中没有发现火山活动的影响,同时堰塞湖流域海拔高度在1600~1700m之间,而该地区雪线海拔在4000m以上,区域上也未发现任何冰川活动的迹象,因此可以排除火山和冰川活动是触发的原因。

(2) 坝体两侧谷坡陡峭,平均坡度在40~50°左右,周围山体中志留系千枚岩破碎风化强烈,同时岩层倾角陡立,在60°左右,在堰塞坝附近,岩层面和坡面近似平行,很容易发生顺层滑塌。因此如果受到地震活动作用后很容易发生崩塌。

(3)堰塞湖沉积地层中发育有许多和地震相关的软沉积物变形,特别是在沟口剖面湖相地层底部发现的阶梯状断层,因为只有受到震动作用才会形成层内的阶梯状断层。这点从侧面加强了地震成因的证据。

(4)研究区具有强烈的地震地质条件。1713年9月4日叠溪7级地震和1933年8月25日叠溪7级地震使岷江河谷两岸及其支流松平沟等地产生了巨大崩塌滑坡,堵江断流形成了十余个大大小小的海子。这些都为地震成因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证据。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这次堰塞事件很有可能为地震成因,但对研究区域中普遍的崩塌是否在同一时间或者相近时间内发生,进而证明地震成因,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3结论

通过对茂县沟口乡堰塞湖剖面的野外观察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论:茂县沟口乡岷江流域由于周围山体坍塌滑坡,堵塞岷江,形成了堰塞湖。地震很可能是这次堵江事件的直接触发原因。

参考文献

[1]安卫平,赵晋泉,闫小兵等.岷江断裂羌阳桥一带古堰塞湖沉积及构造变形与古地质,2008,30(4):981~987

[2]乔秀夫.中国震积岩的研究与展望.地质论评,1996,42(4):317~320

[3]Wang Lansheng,Wang Xiaoqun,Xu Xiangning et al.What happened on the upstream of Minjiang River in Sichuan Province 20000 years ago.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7,14(4):189~196

[4]王兰生,杨立铮,王小群等. 岷江叠溪古堰塞湖的发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2(1):111

上一篇:关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管理的探讨 下一篇: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