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王某、陈某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时间:2022-08-03 05:07:30

2009年7月底的一天凌晨,犯罪嫌疑人王某、陈某经事先预谋后,携带木棍、空啤酒瓶等凶器窜至市区一间废品收购店,将凶器放于店门口后,以卖旧自行车为由,骗已经熟睡的被害人朱某打开店门,犯罪嫌疑人王某便趁机冲入店内,夺走朱某放于床头胶桶上的一条裤子,内有人民币400元及诺基亚1110型手机一部(价值人民币224元)。

一、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犯罪嫌疑人王某、陈某抢夺的财物价值不到人民币1000元,在数额上未达到抢夺罪的起刑点,二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犯罪嫌疑人王某、陈某携带凶器进行抢夺,已构成抢劫罪,且属于入户抢劫,应以抢劫罪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三种意见认为,犯罪嫌疑人王某、陈某的行为构成了抢劫罪,但不属于入户抢劫,依法应在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判处刑罚。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

二、评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也即在抢夺过程中携带凶器的即构成抢劫罪。

首先,犯罪嫌疑人王某、陈某经事先预谋,将携带的棍、空啤酒瓶等凶器放在门口后进屋抢夺仍属于“携带凶器抢夺”,应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1、所谓凶器,是指在性质上或者用法上,足以杀伤他人的器物,分为性质上的凶器与用法上的凶器。性质上的凶器是指枪支、管制刀具等本身用于杀伤他人的物品,用法上的凶器是指从使用的方法来看,可能用于杀伤他人的凶器。

结合本案的实际情况来看,犯罪嫌疑人王某、陈某所携带的木棍、空啤酒瓶应认定为“凶器”:① 木棍、空啤酒瓶的杀伤机能较高,完全可以用来杀伤他人;②木棍、空啤酒瓶在本案中用于杀伤他人的盖然性较大;③根据一般的社会观念,当行为人无正当理由而持有木棍、空啤酒瓶时,一般人会产生很强的威胁感。

2、所谓携带,是指在从事日常生活的住宅或者居室以外的场所,将某种物品带在身上或者置于身边附近,将其置于现实的支配之下的行为。笔者认为本案木棍、空啤酒瓶虽然没有被带进废品收购店,但两名犯罪嫌疑人事先预谋犯罪时即准备了木棍、空啤酒瓶等凶器,作案时虽把凶器放在了店门口(距作案现场仅一步之遥),若被害人当场反抗,则两犯罪嫌疑人中的任何一人均有时间、能力拿到凶器对被害人进行伤害(也即行为人随时可以使用所携带的木棍、空啤酒瓶),对被害人的人身、财产无疑具有较大威胁,因此完全符合刑法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内涵和实质,应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3、犯罪嫌疑人王某、陈某抢夺财物的数额虽未达到起刑点,其行为不构成抢夺罪,但这并不妨碍其行为成立抢劫罪:转化型抢劫罪的成立并不以前行为构成犯罪为必要。抢劫罪的成立没有数额限制,故转化型抢劫罪的成立也不应有数额限制。

其次,犯罪嫌疑人王某、陈某的行为虽然构成了抢劫罪,但不能认定为“入户抢劫”。

“入户抢劫”作为抢劫罪中从重处罚的特定法条,其实质是以“户”为抢劫对象,才能适用“入户抢劫”的特定法条,否则就违背了罪刑相适应原则。这就要求“入户抢劫”应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入户的非法性,即行为人入户是以实施抢劫等犯罪为目的;二是犯罪动机的产生必须是入户之前已经形成;三是相关行为必须发生在户内。

在我们考察了“入户抢劫”的内涵之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携带凶器抢夺的转化型抢劫案件中,如要认定为“入户抢劫”则要求所携带的凶器只能是出现在“户内”,而不能延伸到“户外”。结合本案来看,犯罪嫌疑人王某、陈某虽然经事先预谋携带了凶器进行抢夺,但并没有将这些凶器带进废品收购店(在整个犯罪过程中也未使用过),故本案中对犯罪嫌疑人王某、陈某的行为,只能认定构成普通的转化型抢劫罪,而不能认定属于“入户抢劫”。

上一篇:浅议物联网时代的法律需求 下一篇:预录取中考生权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