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点滴,明诗意

时间:2022-08-03 04:58:19

阅读鉴赏诗歌,一般都要经历感知理解语言文字、领悟意境、把握情感、鉴赏分析四个阶段,“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想做到分析鉴赏诗歌,必须真正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意思和情感。因此,突破诗歌的语言外壳是鉴赏的基础和关键。

一、把握并准确理解附加信息。

这方面主要包括写作背景、作者、注释和诗歌的题目。

对于那些诗歌史上占有一席地位、影响大的诗人,如唐代的王维、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等,宋代的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陆游等,我们要熟悉他们的生平经历及每个阶段的思想、作品风格,对他们所处的朝代历史也要有清晰的了解。而有些诗歌的注释已经表明写作背景,因此,阅读理解诗歌时,要关注注释。如: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有了这个注释,这个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来到这原为祖国腹地现已成为难以逾越的宋、金国界时的痛苦之情、无奈之举,多么希望这船也能像鸥鹭一样自在航行,表达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自在往来的强烈愿望。若没有这个注释,就会有许多同学依照杨万里诗清新的风格将诗理解为对自由的渴望,这样理解就太片面、太肤浅了,当然对问题中的“虚”也就无以赏析。

二、抓取诗中的关键词。

有些词在诗歌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抓住了它,就有可能抓住了诗歌的全部,因此,阅读时,要善于发现这些词,从而达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效果。这些词可归纳成以下几类:

1、活用词。诗歌是语言凝练的文言文,有些知识与文言文是相通的,如潍坊质量检测诗歌鉴赏题中有“乱斫胡兵缺宝刀”一句,其中的“缺”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缺”,连起来看就是战士们英勇杀敌,使宝刀都有了缺口;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也是使动用法,“使……变绿”之意,写出了春到江南的景象。

2、凝练词。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最复杂的感情,“用心之锤,炼句中字”,就成了古诗人的必修课。“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就是明证。因此,阅读诗歌时,要特别关注这些词。这些词从词性上看,多为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其中,动词和形容词居多。如《山居即事》中的“遍”,是“筑遍、长遍”的意思,写出了松树茂盛,仙鹤众多,来人稀少,实际上写出了山居环境的幽静。

3、情感词。找准直接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这是快速把握诗歌情感的最简便的办法,很多诗在这方面都有体现。如湖南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龙标野宴》中的两个“愁”,尽管“愁”的具体内容不同,但都传达出了诗人的愁绪;还有上文《鹧鸪天 建康上元作》中的“悲凉”,《中秋夜无月》中的两个“愁”,陆游《登拟岘山》“更喜机心无复在”中的“喜”,张辑《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中的“恨”等等,这些词,都直接表明了诗人的情感,抓住它,就等于抓住了诗歌的“七寸”。

三、把握诗中的意象和典故。

意象是体现诗歌情感的基本语言单位,我们要记住一些常见的诗歌意象的寓意,如“落红”“杜鹃”“斜晖”,另外还有流水、寒蝉、帆船、鹧鸪、雁、燕子、捣衣、砧声、月、梅、梧桐、柳、落日、浮云等等。理解诗歌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对典故的理解,典故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到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1、引用前人语句。引用前人语句也有多种方式,既可以借用原句或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也可以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也可以化用诗句或整首诗的意境,如姜夔的《扬州慢》中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就属于借用词语,全出自杜牧以扬州生活为主题的七言绝句《赠别》《遣怀》《寄扬州韩绰判官》。

2、引用神话故事。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诗句,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为乐声感动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还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诗句,用女娲忘记炼石补天来进一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最后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写出月中吴刚为乐声所吸引,也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3、引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如曹操《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直接用“周公吐哺”比喻自己对人才的渴望。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这是暗用。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语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喜托龙门”,暗用东汉名流李膺接纳士人的故事,如不知道这一故事,就颇为费解了。我们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历史故事,弄清它们的本意,为鉴赏诗歌扫清道路。

全面理解诗歌,涉及到方方面面,如天文、地理等,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是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我们只有突破了诗歌的语言外壳,才是真正步入鉴赏之门了。

上一篇:谈设疑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应落实到思维品质的培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