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创设情境 全面指导质疑

时间:2022-08-03 03:28:04

巧妙创设情境 全面指导质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根本不可能谈及什么质疑,或许是没有创设情境,没有给学生创造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巧妙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其实,实践证明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我们一定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二、巧妙创设实验情境,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应鼓励学生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甚至去探索一些数学本身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加强在“用数学”方面的教育。最好方式就是用多媒体电脑和诸如《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室》等工具软件,为学生创设数学实验情境。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正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

利用多媒体电脑向学生展示科技发展史,尤其是数学发展史,让学生意识到重要的问题历来都是推动数学科学前进最重要的力量,“疑问是发现之母”,创新来源于“问题的提出”,“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数学发展的源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三、巧妙创设质疑情境,拓宽学生思维境界

要使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好问题”,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会观察、分析、揭示和概括。教师通过巧妙设计教学程序,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和谐、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正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

1、课题质疑法。数学学习目标犹如指南针,为后面的学习指明方向,可从知识的产生、运用,以及知识的前后联系上去质疑。

2、因果质疑法。任何事物的原因与结果之间都有必然的联系,即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

3、联想质疑法。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产生联想,并由此入手提出“为什么或有何相似处?”

4、方法质疑法。引导学生对解答方法进行质疑:“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这种方法能解决哪些类型的习题?”等。

5、比较质疑法。高中数学课程中有很多仅一字之差而又联系的概念,其概念的掌握有难度,易混淆,难比较。

四、指导学生质疑

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学生会由此对同一种问题形成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各自的接受能力也不相同。在数学实施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真实情境,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学生在数学实验室进行自主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倡网上询问和互相设问。对于某些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师甚至有必要组织学生通过网络互相提问。通过沟通互动,他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要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学生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和思维。

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对创新教学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学来说,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应所有的情况,而有效的教学必须要有可供选择的各种策略因素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时要巧设情境,多方指导,灵活运用“提出问题”和“大胆质疑”策略,并匹配最适合的学习者学习的网络技术,充分利用交互技术和网络多维性来优化学习环境、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让学生拓宽思维、积极探究、多方质疑、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上一篇:怕“小金库走光”毁凭证 下一篇: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