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安好,我便嫉妒

时间:2022-08-03 01:54:55

〔关键词〕认知疗法;嫉妒心理;辅导个案

一、案例介绍

这是一个生活在别人阴影下的男孩。高中三年了,对方一直在他的身边,以前他并未觉察有什么异样;现在,临近高考了,他越来越觉得对方似乎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自己,牵制着自己,觉得自己越来越受束缚,对方使得自己心神不宁,心烦意乱,无心学习,很想逃脱开来。于是,他来到了咨询室。

海,一个理科的男生,1.72米的个头,聪慧的眼神,却隐藏不了他困惑悲伤的表情。他说,自己都已经高三了,学习效率并不高,而且经常会分心,定不下心来,学习效果很不如意,上一次考试又考砸了。他知道不可以继续这样下去,也深深知道自己成绩不理想就是因为没定下心来,如果自己能安心学习成绩绝不这样。他坚定地认为,分心的原因在于他的同桌,一个现在比他优秀的男孩,一个高中三年的同学。一直以来,自己都把同桌当成竞争对手,两个人经常一决高低,结果常常是自己的成绩比同桌的好,特别是数学,从来就有绝对优势。但不知道为什么,到了高三,同桌成绩一下就比自己好了很多。刚开始,他并没怎么在意,觉得自己勤奋一点努力一点就会好的。可是,现在,他觉得害怕,一个学期差不多过去了,自己对比同桌,好像没什么优势,即使是数学,他也觉得有危机感,同桌的势头很猛,大有超过他甚至远远超过他的可能。于是,慢慢地,海发现只要有同桌在,自己就无法安心,甚至根本什么也干不了,课也没法听。

现在,海经常在想,同桌为什么老是跟着自己呢?高一高二也就是同班,到高三竟然还是同桌了。刚同桌时,他的成绩已慢慢不如同桌,可只要同桌不在,他在班里学习效率还是很高的;到现在,即使同桌不在,他也要分出心来,仔细探听周围的环境,看能不能听到同桌的脚步声或是讲话声,只要一听到声音就要全副武装,准备迎接同桌的到来,好像惧怕着什么恶魔似的。他非常痛苦,神经也因此每天绷得紧紧的,用他的话来形容同桌就是“阴魂不散”。

海说:“老师,我真的觉得同桌很影响我,有时候觉得他像蚂蟥,有时还真的很讨厌他,高三时遇到这样一个人,你叫我怎么安心学习呢?要是他不是我的同桌就好了,现在成绩差成这样,再这样下去,高考就完蛋了。”

二、案例分析

《心理学大辞典》中对嫉妒的定义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嫉妒是人的一种主观、消极甚至抱有敌意的情绪,是个体在对自己与他人的主观距离(价值的认知)比较中感到受威胁时产生的体验。很明显,海所表现出来的复杂心理状态就是嫉妒。

认知疗法认为,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与环境因素、认知因素以及行为因素密切相关,认知是引起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关键,既要帮助来访者寻找导致消极情绪和行为的认知非理性面,又要充分挖掘利用来访者潜在的认知理性面,为他们最终改变提供可能的支持。海为什么会嫉妒同桌?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种非理性认知。

(一)绝对化思维

在海的内心深处,他在乎自己的成绩,紧张害怕自己的成绩下降。他的同桌成绩越来越好,但海不愿承认自己与同桌的差距。在海的意识当中,自己应该是比同桌更优秀的。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他心理失衡。海对现实成绩的改变有一种无力感,同时他又要面对逐渐比他优秀的同桌。日常频频的接触,使他不能忽略同桌的存在,反而时时在提醒自己,不能让同桌好过自己。在此种不平衡心理下,个体所采用的方式往往是消极的,因为在海的心理积聚着太多的不满、怨恨、烦恼、恐惧等消极情绪,这几种情绪说白了,就是嫉妒。这种“我应该比他好”“他一定不能超过我”的思维让海被嫉妒的恶魔控制着。

(二)选择性概括

同桌的成绩超越了海之后,海通过观察认为同桌是这样的:同桌是一个很懂得保护自己的人,他买的书都是用纸包着的,根本无法知道是什么,自己在场时,他就练习老师或学校发的题目,看似没什么特别之处。

然后海想到了自己,以前,只要同桌问什么,每次都是全力以赴,平时做什么练习,也大大方方的,根本没想过要遮掩什么,有时遇到好书,还想着告诉同桌。学习方法更是不会保留,因为想着同桌是自己的同学,三年了,多多少少也会有感情,同桌再怎么说也是朋友,好东西应该一起分享。

在海看来,好像从来就是自己的东西和同桌分享,自己却从没分享到同桌什么,每次他问对方在干什么或他向对方请教题目,对方总是支支吾吾的。甚至有的时候同桌会用自己的手臂刻意隔开,不让海知道他在干什么。而每一次,海在学习时,同桌总会打听得一清二楚。“真的,好像同桌从来没有借过一本学习参考书给我。”这是海在咨询时说的一句很有代表性的话。

海可能认为,自己成绩下降,同桌赶上自己,很大原因就是,他的同桌一直以来只是默默地从他身上学习什么,自己却好像从未发掘也从未从同桌身上学到什么。自己的大方以及同桌的自私是导致他成绩下降的罪魁祸首,这种选择性概括让海对同桌充满了愤恨。

(三)双极式思维

在海的心目中,同桌的角色太多了,角色之间经常变换,有时他觉得要学习同桌,有时又嫉妒同桌的好。同桌是他的竞争对手,学习对象,更可能是他刻意在学习上树立的敌人。也许在刚开始,他不会受同桌的影响,是因为他自信,他认为自己应该会比同桌强,事实也是如此。可到高三了,自己和同桌学习成绩的突然倒转,使得他很紧张,努力之后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于是他开始注意到了他的同桌,开始留意这个曾经在他眼里的无名小卒,开始关注同桌是怎么学习的,想从中找出学习的秘诀。

海,现在已经变成了同桌的翻版,同桌做什么他也做什么,也许他觉得自己这样做,就会超过同桌。现在他每天都会比宿舍的同学早起,到外面看书,他认为,要找一个没什么人的地方看一些好书;平时只要同桌在场,他就会做作业或看课本,再也不会拿自己额外买的书在同桌面前看了。可是他发现这样做令自己很痛苦,每次学习时都怕被别人看到。海并未意识到自己的痛苦来源于什么,而是简单地认为,痛苦只因他看书的时间或是地点没选好。

可见,海因同桌的超越而把自己之前的所有全盘否定了,毫无理智地学习同桌,认为同桌的就是全对的,同桌的就是好的,走到了一个思维的极端。

三、认知疗法在咨询中的具体应用

(一)第一次咨询

咨询时我让他思考这样一系列问题:“同桌为什么会影响到你?”“同桌一直是这样的吗?你以前受他影响吗?”刚开始,海回答了很多,都是同桌的某些行为,比如同桌老是看他在干什么、同桌学习时偷偷摸摸等。海这样的回答,说明他还没有意识到影响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接下来,海似乎领悟到了什么,他开始意识到并承认自己在意同桌的成绩,他害怕自己的成绩会继续差下去,害怕同桌把自己甩得远远的。

“对,你终于知道你内心的真实想法了,同桌的成绩打击了你的自信,对吗?你以前相信自己只要用心,就一定比同桌优秀,所以同桌干什么都不会影响到你,你一直都大大方方地学习,是吗?可现在,你开始担心了,你发现自己这样学习使同桌追上了你。你开始留意同桌的一举一动,结果,你不知不觉走进了同桌的影响当中,同桌就成了你分心的理由。我分析得对吗?”

我一边说,海在一旁不住地点头。

“既然这样,你想想怎样才能摆脱同桌对你的影响?”

“我的成绩好过他。”

“你们班成绩比你好的人应该不只同桌一个,对吗?”

“是啊。”

“那你为什么偏偏要好过同桌呢?”

海想了好一阵,嫉妒者往往过分注意自己嫉妒的对象,这种过分关注往往滋生出很多的非理性思考,使自己不能真正了解内心潜在的想法。一个嫉妒者,如果能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在嫉妒,承认自己在嫉妒,嫉妒程度就会有所减轻。

于是我留了些问题让海回去思考:“你对同桌到底有什么样的情绪呢?”“为什么这种情绪就发生在你的同桌身上,而不是别人身上?”“为什么你不能容忍同桌成绩比你好,却能容忍班里其他同学比你好呢?”

(二)第二次咨询

海第二次来的时候,对上面的问题是这样回答的:

“我有点怨恨我的同桌,不喜欢他。可能是因为他的成绩比我好,我却一直觉得自己应该比他强吧。”

海终于意识到了,他有点嫉妒同桌的优秀。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是让海学会理性思考。“什么叫你应该比同桌强呢?”我刻意加重了“应该”两个字。

“可我的成绩一直就是比他好啊,即使不是比他好,那也是打平,哪里会比他差呢?”

“按照这样推理,你们班是不是考第一的同学应该始终考第一,排在后面的同学就应该始终排在后面呢?你自己是不是也赶上了曾经好过你的同学呢?”

海想了想,觉得有道理。

“所以,为什么你就能赶上别的同学,你的同桌就不能赶上你呢?”

“嗯……”

“同学之间你追我赶是很正常的啊。”

“所以影响你现在情绪的不是你的同桌,你想想看应该是什么?”

“我想应该是我容忍不了同桌的好。”

由于社会道德的威力,嫉妒心理被大多数人所不齿,嫉妒者一般都不愿直接地表露出自己的嫉妒心,并千方百计地伪装。本来是嫉妒某人的某一方面,却不敢直言,故意拐弯抹角地从另一方面进行指责或攻击。咨询到这里,海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是出在自己身上,也意识到,若不改变自己,问题就会永远存在。

接着我让海在平时与同桌相处中仔细观察或思考:“看看同桌的进步是怎么得来的,同桌身上有哪些优缺点呢?”“同桌学习上的某些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同学们都怎么看?”“如果你是同桌,高中前两年无论怎么努力都赶不上竞争对手,你会好受吗?”“看看周围的同学,是不是每一个人的学习成绩就只有进步呢?问问他们,看看他们的成绩是否也有浮沉?”“你现在的学习是不是就没有优势了呢?”

(三)第三次咨询

“说说看,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

“老师,我按你说的去做了,才发现原来同桌学习很刻苦的,他们宿舍的同学说,他每天都晚睡早起。他家里条件可能不好,所以为人方面不太大方,他自己也很痛苦的,成绩到现在才有一点点起色,黑眼圈老是大大的,而且有些同学说他有点自私,与他交情都不会很深。我想我一直把同桌当成敌人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总是想别人差于自己是很自私的。我周围的同学也都在为学习烦,我还以为只有我呢。”

嫉妒者的眼中,往往只有嫉妒的对象。他嫉妒对方,可能很多是出于不理解,嫉妒者与被嫉妒者往往缺乏良好的沟通。所谓“人人都有本难念的经”,一旦嫉妒者深入了解了对方,发现对方的某些弱势,引发他的同情心,可能他眼中由于优秀而被嫉妒的对象,就会变成同情的对象,一个人是不会去嫉妒值得同情的可怜人的。

“好,最后一个问题,你觉得你的学习是不是没有优势了呢?”

“我觉得我的数学思维、数学基础还是比较好的。”

“那你的数学成绩是不是只能退步了呢?”

“不,我觉得退步只是暂时的,成绩有退才有进呢。”

“那怎么进步呢?学同桌?”

“不,那样我会很辛苦,那种学习法太自私,会令我失掉很多好朋友的。班里我的人缘比同桌要好得多。”

“你知道就好,并不是同桌的什么都比你好。班里的同学中有很多好的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为什么就要学同桌呢?”

“对啊,老师,为什么我的眼里就只有同桌呢?比他优秀的人还有很多啊。”

“最重要的就是,你自己也很不错。”

海使劲地点点头。

“现在你最重要的应该是做什么?”

“学习,把时间安排充实点,不要再去想太多无谓的东西,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由不得别人影响。”

“请你下次来的时候,把你认为无谓的想法记录下来,并和我分享一下你把这些想法扔掉之后的感觉以及你经历这件事的收获好吗?”

【后记】海下次来的时候给了我整整一张纸,用他的话说,自己在写的时候都惊讶为什么自己之前会有这样的想法,扔掉之后整个人轻松多了,感觉这件事后才发现,每个人都会有嫉妒的时候,他给自己写了句话贴在桌子上:“可以羡慕,但不要嫉妒,更不能被嫉妒所左右。”

四、认知疗法的应用反思

认知疗法产生于 20 世纪中叶的美国,虽然历史较短,但由于治疗理念清晰、疗程短、见效快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中。

认知疗法认为,个体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处事的方式决定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的根源通常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过识别自动化思维和错误认知并进行现实检验,从而纠正来访者歪曲的认知,建立合理的认知,就能达到改善失调的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本个案之所以在短期内取得效果,原因有三。

一是有效识别来访者自动化的非理性思维过程。在第一次咨询的时候,我就帮助来访者学会发现和识别这些自动化的思维过程,使其认识到不良的认知导致了不良的情绪体验。当然,这需要咨询师对来访者的问题有全面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准确把脉的基础就是依靠倾听、共情等技术和来访者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

二是有效运用认知疗法的技术帮助来访者进行认知重建。认知重建是认知疗法在咨询中能否起到作用的关键。认知疗法非常强调咨询师的指导者角色,所以我在每次咨询中都有目的地留给了来访者对关键问题的重新思考,让其在现实生活中去经历、模仿并自我审查,在此过程中,来访者会发展新的认知和行为来替代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

三是注重咨询效果的巩固。我利用家庭作业的方式,让来访者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变化历程,强调其内心感受的变化,以激起其对理性思维及积极生活方式的认可和向往,从而巩固咨询的效果。

认知疗法是一种非常有效且值得运用的方法。一般说来,来访者的主要问题如果是与非功能性的认知有关,如对人的偏见,对自己的自卑,对事情抱有错误或消极的态度等,均适合运用认知疗法来进行治疗。当然,认知疗法不是万能的,对于人类复杂的心理活动来说,没有一种十全十美的咨询理论与方法,综合的心理咨询方法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已经占据越来越高的地位,这已成为当前心理咨询的一种趋势。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中山,528403)

上一篇:高压无功补偿装置在厂用电系统节能中的应用实... 下一篇:试论现代船舶涂装技术的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