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川阴山南麓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研究

时间:2022-08-03 12:53:35

土默川阴山南麓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研究

【摘要】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南麓地区的村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但地域的村落被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吞噬,村落的公共空间形态、结构功能在经济活动与生活条件的影响下,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村落的公共空间设计是现今新农村规划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美岱召村的公共空间的实地调研,将其进行分类研究,找到空间组成的主控因素,意在积极地改变或创造这些主控因素,完成公共场所的开放、聚集交往空间。

【关键词】美岱召;公共空间;节点

1. 前言

(1)土默川平原北靠连绵起伏的阴山山脉,平原内村落沿阴山南麓地区、黄河沿岸地区和平原中部地区分布,阴山南麓地区村落较多,大多数村落形成于清代,为山西陕西等地的移民迁徙城村,少量村落形成于明代,为明代阿拉坦汗建造的美岱召村为发源中心。本地区的村落依附青山脚下而建,东西沿山脉而走,多为零星分布的集村,每村背靠山,面向黄河,体现了 “背有靠、前有照、负阴抱阳;左青龙右白虎”的村落布局形式,也正是地理空间划分的风水理论中的聚落选址的理想模式。因土默川阴山南麓村落因具有独特的地理、自然和历史条件,所以本地区的村落形态具有一定地域研究价值。

(2)本文重点以土默川阴山南麓地区的村落的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试通过对美岱召传统村落的实地考察研究,对村落公共空间的结构与形态进行梳理,探讨其公共空间内在值得尊重和继承的本土特色。根据日本学者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理论,“村落公共空间”是指村落中各种各样的社会关联与人际交往的结构方式发生的场所,以某种建筑空间形式固定下来而形成的,由各种实体(道路、街区、建筑、构筑物、树木、广场、绿地和其他设施等)之间组成的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空间环境形式总和。而在本文所研究的“公共空间”,主要是指村落中以戏台、村里公建为核心,并与其周边相关要素共同围合而成的空间。

(3)目前,对村落公共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角度方面。杨.盖尔指出:所谓“交往空间”就是指在公共空间中进行各种活动所需要的物质环境。也就是指人们在进行日常生活、工作、休闲、娱乐等“必要的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时所需要的物质环境。社会性活动是指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以视听来感受他人。“交往空间”中并存着“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二者相互影响制约,共同促成了“交往空间”。又如吕红医、李立敏在《新建筑》上发表的街道的单一性与多元性含义——下伏头村公共空间形态分析中提出,村落公共空间的研究应从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出发,将公共空间形态分为积极的公共空间、消极的公共空间和半积极半消极的公共空间三种类型,指出公共空间的场所意义由政治性、经济性、历史性、风俗文化等因素综合调控。

2. 本文结合杨盖尔、吕红医等各位学者公共空间形态分类理论,以美岱召村为调研对象,对其公共空间进行了梳理,绘制了美岱召村公共交往空间节点图(图1),并试将该村落的公共空间根据村落环境格局、生产方式和日常生活交往可划分三大类

图1美岱召村公共交往空间节点图2.1第一类:私密空间,与建筑联系紧密,交往活动较为私密和频繁,主要是房前屋后自家庭院内。如:自家台阶、晒台、菜园。美岱召村是以农业为主的村落,村里基本每户人家一个大院,无论白天黑夜院门时常紧闭,院内房前通常都是菜园或果树园,清晨,大多村民都蹲在自家房前洗漱,天气好时,老人们就在自家门前台阶上晒太阳休息、闲聊、孩子做游戏,妇女们拉家常、做针线活等。傍晚,劳累一天的人们坐在院里,悠然吃着晚饭。秋收,村民们又在自家房屋门前、屋顶上打谷晒扬和堆放农作物。所以村中这种私密空间家家都存在,主要表现在自家的宅前屋后的院落内部。

2.2第二类:开放型空间、着重于公共活动交往的频繁公共场地、娱乐场所空间等。如祠堂、道路、杂货店、有大树的空地等。

(1)在美岱召调查了解到,美岱召村产业较为单一,公共建筑较少,主要有一所中学、几处小卖店、一座基督教堂、村委会和山脚下一处书画院。

(2)美岱召庙前有处开敞的广场,庙门前的空地是召东村通往召西村的必经之地,村民们常常在这偶遇,或是打个招呼擦肩而过或是驻谈。人们在此活动具有随意性和偶然性,随之形成一处开放空间。

(3)美岱召东大路口和西大路的小卖店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他们各自形成一个开放空间。尤其是东大路口,可以称为“村中新闻中心”,这里人们交往随意,公共活动频繁,村中的交往空间的重心就落在了这里。村中主要的道路都从这个路口通过,大路口北不远就是美岱召中学,这里聚集了村中较多的小卖部、小吃店,还有少量的长途运输个体,如同一个小集市。每天从早到晚,这里热闹非凡,学生放学后店铺非常热闹,或购买文具或购买小吃;只要天气合适,没什么活可干的村妇女常聚在路口做针线活,聊天、与老人闲聊、晒太阳,农闲的男人们打牌、调侃,这里俨然成为了村民必需品的集散地和村民之间相互交往的公共场所。

(4)此外,村委会前也是一处开放性空间,这座二层的小楼不久前刚刚建起,底层是农村信用社,二楼是村委会。村民们常常在这里碰面,聚在信用社的大厅里或门前大台阶前闲聊。天气好的时候,也有部分老人坐在这里闲聊,由于村委会位于村东的边缘处,所以空间交往活动不很频繁。

2.3第三类:较为开放型的空间,是村民日常劳动的场所,主要是离居住地较远的开阔地。如:田地,树林、水塘等。美岱召村以种植粮食为主,农田离村落非常近,与村路的沟通十分方便。田地就是村民主要的劳动场所。农忙时节,村民每天至少7、8个小时在地里劳动,现在农田基本都是包产到户,人均面积不大,村民们常采用家庭集体式的工作方式,有时也有亲戚和朋友帮忙。这样美岱召村的村民们几乎每天都能在田地里相互见到,彼此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帮助,关系非常和谐融洽,这也是城市人无法比拟的。美岱召村部分村民也有果树园,果树园也是村民日常劳动的空间和相互交往的空间。(图2)。

图2晒台、召庙门前、农田三种

类型的公共交往空间通过对公共场所空间类型的分析,我们看到,公共空间节点开放性与私密性受到了许多因素的综合调控,如环境、气候、风俗文化、围护形态等等,每个节点总会有一个或两个主控因素起着支撑作用,如农田、古树、村委会、大宅口等。如果这些因素由于某种原因发生了变化,那么由它衍生的公共场所的性质就有可能发生改变,甚至完全丧失其积极性。因此,如何积极地改变或创造这些主控因素,完成公共场所的开放、聚集交往空间,便是我们在新农村形态建设中对于公共空间设计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 北京:三联书店, 1985.

[2]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3]李晓峰.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林斡.内蒙古历史与文化.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内蒙古工业大学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x201204)。“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NJZY13115)

上一篇:装饰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及管理措施探析 下一篇:建设工程项目的招投标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