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字\繁体字与“文化”

时间:2022-08-02 11:30:45

简体字\繁体字与“文化”

偶尔看到一张旧报纸,上面有一条消息,说2008年“两会”:召开时,有政协委员建议以繁体字代替简化字,且有许多支持者。这些人支持的理由,据说是繁体字承载着中国的“文化”,汉字简化以后,“文化”没了,令人痛心疾首。

他们以“爱”字为例,说繁体的“爱”字本来有“心”,简化以后,没有“心”了。“没有心,怎么去爱?”所以,现在的中国人不大懂得爱了。这话粗略一听,似乎很有道理,但略加分析,便觉不尽然。外国的文字,大多是简单的字母,根本没有象形的“心”,难道外国人就不会爱,不懂得爱了吗?即便是使用简化字的中国人,也有不少是有爱心的。汶川地震以后,许多中国人踊跃捐款,慷慨救援,奉献爱心,感人至深。当然,这些人之所以奉献爱心,与“爱”字有没:何“心”没有任何关系。与“爱”字是否承载着中国的“文化”也没有任何关系。

今天的中国人似乎越来越重视“文化”了。一说到过去的某种“文化”,就视为宝贝,奉若神明。这是对“文化”认识的一个误区。“文化”是什么?说到底,文化不过是个工具罢了。人类在社会实践和生活中创造了文化,以其为人服务,为人的生活服务。文化不是主体,人才是主体。换句话说,文化是为人而存在的,不是人为文化而存在。文化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必然会有不同的文化。因为时代不断发展、进步、变化、更新,文化也必然不断发展、进步、变化、更新。人类在原始社会,用石头打磨成工具,翻耕土地,种植粮食,叫做“石器文化”。后来人类学会了冶铁,造出铁犁,驱使牲畜代替人耕作,这叫“牛耕文化”。相对于“石器文化”来说,“牛耕文化”就是一种进步,而“石器文化”就变成了一种落后的“文化”。今天人类的农业生产,已经开始机械化、自动化了,“:石器文化”和“牛耕文化”自然都成了落后的文化。如果有人为了保留或崇尚某种“文化”而要人们放弃拖拉机,重新使用石头和牲畜生产,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文字的发展也是这样。文字不过是人类为了记事和交流而创设的一种工具。既然是工具,当然是愈简单便利愈好。汉字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简化字,就体现了这个趋势,这是一种进步。如果简化字还存有缺陷,当然应该去完善它。但若是为了崇尚“文化”而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那就无异于放弃拖拉机和自动化,重新使用石头和牲畜耕地一样。当然,对于某专业(比如古典文献、历史学等)的工作者,掌握和熟悉繁体字的知识是必备的条件,这有助于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工作。也许有人会说,繁体汉字是中国独有的东西,所以应当保留使用,不能绝种。但我以为,中国独有的东西很多,绝非繁体汉字一种。譬如过去中国人头上都留有长辫子(清朝),可以算是一种“辫子文化”;那时候的中国女人还把双脚裹缠起来,使其变小,美其名曰“三寸金莲”,这应该叫做“小脚文化”。这都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文化”奇观。这样的“文化”奇观到底是让它绝种好呢,还是重新发扬光大好呢?

所以说,中国的文化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进步的科学的文化,一种是落后的愚昧的文化。对于前者,当然要发扬光大。若是后者,如“辫子文化”和“小脚文化”,就要坚决地抛弃它。我常常想,中国社会之所以发展缓慢,沦落为“第三世界”,就是因为中国人背负的“文化”太多,太沉重,迟滞了我们的脚步。在我们背负的“文化”中,有许多是落后的愚昧的东西,应该抛弃,我们没有抛弃,却当作宝贝一直背在身上,成了前进的负担和羁绊。中国的最后一个女皇慈禧,不喜欢外国人造的汽车,宁愿坐轿子。她对中国的“轿子文化”实在太热爱,太留恋了。今天,有人不喜欢简化字,宁愿使用更复杂烦琐的繁体字,会不会也有这种过分的热爱留恋的嫌疑呢?

有一句话叫做“与时俱进”,非常好。社会要与时俱进,文化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地用进步的科学的新文化代替落后的愚昧的旧文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文化与社会是一体的,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把文化与社会生活割裂开来,孤立地评价文化的意义,是不妥的。文化之与社会,就如同人的皮肤与肌体。皮肤不可能脱离肌体而独立存在,脱离了肌体,皮肤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同样,脱离了社会现实生活,文化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人的肌体和皮肤都是有生命的东西,在不断地生长、变化。新的细胞生成了,旧的细胞就会死亡,脱落。社会也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在发展中不断产生出新的文化,旧的文化就会被淘汰,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这些被淘汰的旧文化,就像从人身上掉下的皮屑一样,没有什么意义,也不值得惋惜。过去中国人计数都用算盘,当计算机产生之后,算盘自然就要被淘汰。“算盘文化”就没有了任何价值和意义,只能成为历史的一个遗迹,放进博物馆了,我们也不会对此感到惋惜或遗憾。难道会有人为了崇尚中国独有的“算盘文化”而拒绝使用计算机吗?

上一篇:从出土文物谈我国史前龟文化 下一篇:古扬州地区商业文化活动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