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不屈的现实主义画家

时间:2022-08-02 09:39:24

17世纪的荷兰是一个典型的商业资产阶级国家,教会和君主都不占统治地位,这就决定了荷兰绘画题材中的宗教画和神话画要比当时其他国家少得多。荷兰绘画题材非常广泛,而且主要是世俗题材,即使是宗教画和神话画中也更多地充满了世俗的趣味,这就使得艺术作品本身充满了现实主义的况味,荷兰的现实主义艺术独树一帜。

伦勃朗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是荷兰画派的骄傲,他不迎合当时买主的口味,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拒绝因为金钱而创作庸俗的作品。伦勃朗的前半生尚为顺遂,后半生却充满了动荡、苦难和多舛。不管是处于30年代事业的鼎盛期,还是在每况日下、惨淡经营的后半生,他都不曾停止对艺术的探索和攀登,不向命运屈服。伦勃朗一生留下了600多幅油画、2000多幅素描(其中包括许多非常优秀的铜版画)和100多幅自画像,伦勃朗光线及其绘画技巧对当时的欧洲以及后世的画家有颇多的影响。

1 世俗气息浓厚的宗教画

伦勃朗早年在拉斯特曼处学习,拉斯特曼擅长宗教和神话题材,在1625至1632年间,是伦勃朗绘画创作的准备时期,即莱顿时期。这个时期的伦勃朗很注重写生,以身边的人和自画为练习对象,并画了一些宗教题材画,但这些宗教画中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世俗气息。

早期的宗教题材绘画作品有《犹大退换银币》、《女预言者哈拿》等,在这些画中可见伦勃朗非常注重绘画中光的应用,这种舞台一样的用光效果更加凸显了画面上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在阿姆斯特丹时期,伦勃朗创作了《盖尼墨得斯的被劫》、《丹纳厄》、《参孙恐吓他的岳父》、《参孙被刺瞎眼睛》等神话和圣经题材的作品。《盖尼墨得斯的被劫》创作于1635年,这时的伦勃朗刚刚经历过丧子之痛。不同于柯勒乔的故事处理方式,伦勃朗并没有在画面中表现出盖尼墨得斯升天时的欢乐,在他的画笔下,是一个惊恐啼哭不懂事的孩子形象。由于惊恐,这个孩子在被巨鹰啄臂飞升的过程中,一边啼哭,一边撒尿,那只没有被巨鹰衔住的小手里还握着水果,孩子的稚嫩的面部因为啼哭纠结在一起,这样的画面处理更生动而真实,将孩童实际的神情反应一一落笔在画面上。于是,这个神话中的伺酒童子不那么高高在上而充满了世俗的气息。同样的,在伦勃朗的《丹纳厄》中,画面光线完全集中在丹纳厄身上,光线的变化与明暗的对比使得画面充满了舞台的戏剧性,被困深闺的丹纳厄满面欣喜地迎接金雨的到来,迎接宙斯爱情的降临。

在动荡的40~50年代,伦勃朗创作了更多圣经题材的作品:《基督在厄玛》、《基督为穷人治病》、《大卫和亚沙龙》、《带天使的圣家族》、《三个十字架》、《举起诫牌的摩西》等油画作品和铜版画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同样充满了风俗性质,退却了神圣的光环,基督和他的门徒就像当地的农民一样聚在一起,大卫王和他有罪的小儿子之间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圣家族的成员和普通的荷兰家庭成员没有太大的区别,摩西饱尝人世沧桑的脸充满了悲怆。

伦勃朗笔下的这些世俗气息浓郁的神话和宗教题材的绘画,更多地契合当时荷兰的社会风情,就像伦勃朗所说的一样:“我们生活在荷兰,我们从我们国家的熟悉事物中获得灵感,而不是从千里之外找一些东西。我只画使我感动的东西。”,[1] 这也是伦勃朗的创作充满了现实主义性质的原因。

2 独树一帜的肖像画

1632年的秋天,伦勃朗创作了著名的《杜普医生的解剖学课》,这个意外落到伦勃朗手中的订单是同业公会的团体像,这种团体像一般都是把人物固定死板地安排在相应的位置上。但是伦勃朗打破了传统的模式,他通过杜普医生讲授解剖课这样的细节描绘将同业的成员都安排进了画面,金字塔式构图,画面均衡统一。这幅肖像画是伦勃朗艺术成熟的标志,也使得他一夜成名。

1642年,伦勃朗创作了日后大名鼎鼎的名为《夜巡》的油画作品。这也是一幅集体肖像画,对象是阿姆斯特丹城市自卫队的全体队员,伦勃朗使用了363cm×437cm的巨大尺寸来描绘集合中的自卫队员,将这幅群体肖像画处理成自卫队接到战斗任务、拿起武器紧急集合的情景,向观众呈现出一种紧张的氛围、在动感中充满了活力。这件无论是在构图组成、光色运用、情节处理、人物刻画等方面都堪称完美且具独创性的画作,在当时却倍遭非议和冷落。画面本来描绘的是白天的场景,却因为有人在画面上涂上过厚的光油,加之百年的污损侵袭,使得画面变成了一种夜巡的效果。这幅巨作的本来名字也不可寻,在1800年以后才被定名为《夜巡》。

在伦勃朗后期的肖像画中,画家更多地将自己的家人移入画中,并绘制了非常多的自画像,他的第二任妻子频繁地出现在各种画作中,在这些后期的肖像画中,画家给予画面人物更丰富多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引发深层次的思索。《倚窗的女孩》人物形象鲜明活泼,目光直视画面外的观众,双手收拢倚在窗台上。《提度斯画像》是画家描绘儿子的画作,这个可爱的孩子一边在写字一边在沉思。在《窗前的亨得利吉・史托菲克》中,画家用包含情感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的妻子:略显疲惫的脸庞倾斜着,目光温柔地看向观众,一只手收拢于腹前,一只手支在窗上。伦勃朗的自画像非常多,在命运多舛的后半生,自画像中的画家本人容颜日渐老去,但是不变的是微皱的眉头、平静的面容和坚毅的眼神。在《老人肖像》和《椅中老妇像》肖像作品中,伦勃朗赋予了画中老人面部以更多的内容,同时,伦勃朗光线的运用,使得画面中人物的脸庞看上去各不相同,一边的脸部呈现三角形的阴影,另一边完整展现。

1662年,伦勃朗创作了又一幅艺术性卓越的群体肖像画《布商公会的理事》,画面构图以三条平行线为主,使画面有极高的稳定感。画面中公共有7人,动作神态各异,光线打到每位理事的脸上,使得人物非常突出。同《夜巡》一样,这幅画作也被贬低和忽视。

纵观伦勃朗的艺术作品,其中充满了世俗性、社会性和非宗教性。他与当时的一味牟利的荷兰小画派艺术家不同,他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不管生计如何艰难维系,都不肯屈服和迎合订货者的口味和要求。在肖像画方面,伦勃朗对艺术史的奉献非凡,不仅是在艺术技巧上,而且在人物内心刻画上,在多样化、典型化方面都表现出独到的功夫。他的肖像画不仅仅是描绘了一个人,而且描绘了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是时代和社会的一面镜子。[2]

参考文献:

[1] 世界美术[J].1983(4):37.

[2] 李春.欧洲17世纪美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59.

上一篇:文艺复兴最后的光辉 下一篇:壳聚糖黄原酸盐对六价铬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