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蜂人 第1期

时间:2022-08-02 08:16:38

漫山遍野菜花黄,蜂儿嗡嗡采蜜忙。

新疆昭苏县的7月正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进入你眼帘的是一片金色的海洋,黄花朵朵,争奇斗艳,香气袭人;群蜂嗡嗡,时而采蜜,时而飞舞,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今年油菜又获大面积丰收,除风调雨顺,干群一心,精心管理,科学种田外,蜜蜂传粉是功不可没的。”有经验的庄稼人这么说。

雨霁的一天早晨,我们踏着泥泞的道路,向约两公里外的一个放蜂人的帐篷走去,想探访一下放蜂人的真实生活。

我们快步走近帐篷,帐篷坐落在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边,东面整齐地摆放着一百多个蜂箱,成群的蜜蜂在阳光下“嗡嗡”飞舞。帐篷门口支着一个铁皮炉子,上面坐着一口锅,水蒸气从锅盖边沿冒出,袅袅升空。

主人听到脚步声,掀起门帘,让我们进帐篷坐下。

帐篷内摆放着一张床,被褥清洁,上面放着一个袖珍式收音机。一张小方桌,两只小方凳。一个绞蜜机,几只蜂蜜桶。帐篷的一角堆放着米、面、蔬菜等。十分简陋,但非常整洁。

“请你们品尝一下菜花蜜水。”

“谢谢。”我们忙双手接着,慢慢地呷了一口,只觉得清爽、甘甜、沁人心脾。

“好喝,真甜。”

主人朗朗地笑了。他叫向文良,30多岁,眉清目秀,性格开朗,十分健谈,说一口四川话。

彼此寒喧后,我们说明了来意。

“养了多少箱蜂?打了多少蜜?”

“养了120箱,打了6吨多蜜。今年油菜扬花期雨水太多,影响了产量,除去成本,今年挣了2万多元。”

“你什么时候学养蜂的?听说养蜂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我是1996年从四川到新疆来投奔姐姐的。姐姐、姐夫养了20多年蜂了,是行家里手,当年就跟着姐姐学习养蜂,从此我步入了一个绚烂多彩的神奇世界。养蜂的学问深着呢,充满了玄机。什么蜂箱的规格及其制作;蜂王的挑选及其分箱;蜜蜂的繁育及其疾病的预防;放蜂路线及其地点的选择等,都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

为了寻求一条致富的门路,我一头扎了进去。理论知识从书本上学习,实践经验跟姐姐、姐夫学习。

第二年,我把妻子、孩儿从四川接来,把家安在了农四师七团。姐姐赊给我50箱蜂,让我另起炉灶,养家糊口。外出放蜂时跟着姐姐走,碰到疑难问题求助他们,3年后我出师了。”

“现在油菜花期已过,到了收获季节,怎么还不回家?”我们关切地问。

“伊犁河谷气温高,现在回家,蜂儿活动频繁,消耗大,容易死亡,不利于明年生产。昭苏高原气候凉爽,蜂儿消耗小,刻意在这里冻蜂,过了十月一日后再回家。”

“哦,原来是这样。”我们恍然大悟。

“你们放蜂人长期在异地他乡的田野、山沟工作、生活,远离亲人,远离人群,不孤独寂寞吗?”

“不想念家乡,不思念亲人那是假话。可是我们干的就是逐花寻蜜的事,注定要与蜂儿相依为命,与蜜蜂同愁同悲同喜同乐,随时随地精心呵护它们。

放蜂人是跑江湖的,四海为家,就伊犁的蜂农而言,有奔走在直属八县一市的,有跋涉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塔城、阿勒泰地区等地的。路途的遥远,阳光的暴晒,风雨的侵袭,黑夜的孤独,我们都要忍受。

但是,不论在哪里放蜂,都渴望风调雨顺,花源充沛,蜂儿繁多,蜜糖流淌。

想家思亲时,我会看看书,听听收音机,或者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美景来调节思绪。那高耸人云的天山;那广袤碧绿的草原;那黄浪滚滚的菜花;那辛勤劳作的蜂群……观赏风光旖旎的草原风光,霎时觉得心情舒畅,生活充实。

这两年好了,我买了手机,可以随时与家人通话,了解一下孩子的身体和学习情况,夫妻之间也会诉诉相思之苦……”

放蜂人有艰辛、有磨难、有孤独,但他们也有憧憬、喜悦和自信。

上一篇:送戏 第1期 下一篇:卖 不等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