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 桃李争妍

时间:2022-08-02 07:01:52

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他不是演员,却吸引着一双双饥渴的目光;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唱出迷人的歌曲;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批青年人的灵魂……四十八载春秋风华,三十年丹心铸剑,他的心血和灵魂全部默默倾注给了中国的地质界,熔做了他的体,化作了他的魂。他就是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陈衍景。

陈衍景,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导师;兼任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1998年入选教育部优秀跨世纪人才,2001年至2002年访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年担任国家973项目《华北大陆边缘造山过程与成矿》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造山带地质和成矿研究,200多篇。

循循善诱 关心培养下一代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陈教授,用他的知识投于实践创造财富,又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授予课堂。课堂上他知十讲一,不断更新,避免重复;前沿探索中,他一丝不苟,求实创新;教学育人上,他推陈出新,开创启发教学之路。

他无为而至,身先士卒。在担任北大地质系95级本科生班主任期间,该班4年内未出现任何违纪和不及格现象,100%通过英语6级考试,20/22考取研究生,连续3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班集体,成为北大最好的班集体,并获北京大学五四奖杯。开创了地质学班级的新辉煌。在他的严格要求下,所指导过的学生均顺利获得学位和多种奖学金,1人被评为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十杰”,1人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1人获北京大学挑战杯特等奖(最高奖),1人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2005年,奉涂光炽院士之命,陈衍景教授组建广州地化所成矿动力学实验室并担任主任一职。在他的带领、协调下,一批人逐渐融合团结在一起,科研攻坚能力大幅度提升,与实验室成立之初相比,拥有科研经费增长10多倍,发表SCI论文数量增长7倍,实现了实验室跨越式发展,2010年晋升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推陈出新开创科学新天

多年来,陈教授在自身的岗位上,辛勤耕耘,孜孜不倦,勇攀高峰,结下了累累硕果。他所创造的科研成果有三:(1)大陆碰撞造山-成矿理论创建及找矿应用,该研究在“碰撞不成矿”的国际学术氛围下进行,逆水行舟,但所获成果现被广泛接受和引用,2009年被国际学术权威称为“陈氏CMF模式”编入Springer出版社出版的国外矿床教材,打破了国外矿床教材无中国学者所建模型的局面。(2)23亿年环境突变和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及其成矿响应研究。根据矿床和地球化学研究提出距今23亿年左右地球表层环境发生突变,富氧大气圈出现――大氧化事件,并最先在我国发现大氧化事件的有力证据,也就是酸盐碳同位素正向飘移现象;较早将地体构造的概念运用于早前寒武纪研究,确定华北克拉通由多个块体拼贴形成,造成了块体之间存在显著的地质和成矿差异。(3)区域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中,提出了新的矿床分类方案和快速判别矿床类型的方法;揭示出挤压-伸展转变期大规模成矿等规律,指出大陆内部斑岩矿床可勘深度达8km,造山型矿床深度达18km;发现造山过程不但能形成造山型金矿床,而且能形成大型、超大型的造山型银、铅锌、铜、钼等矿床;不但基性-超基性岩浆作用能形成铂族铜镍硫化物矿床,而且基性-超基性岩形成之后的热液作用也能形成大型铂族铜镍硫化物矿床。

如今的陈教授,正当不惑,他怀揣着千里梦想,深入崇山峻岭,出入矿山坑道,野外仔细观察,室内潜心研究,足迹已经遍布30多省市自治区,现场指导找矿,为祖国的矿床勘查事业和社会发展贡献着青春和智慧。

上一篇:全民期待的“中国处方” 下一篇:西平县公安局:“六个抓好”提升群众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