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出希望

时间:2022-08-02 06:20:43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语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不少,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个原本好好的整体(课文),搞成了支离破碎;不必要的提问较多,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答上面,而学生所得到的知识甚少;作用不大的板书多,教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板,学生只忙于做笔记,老师讲的一点也吸收不了;潜心读书时间太少,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就会产生不少的困难。课标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得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朗读,对于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山中访友》一文时,结合课文描写自然景物的特点,我首先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同时,展示出元阳哈尼梯田的美丽风光摄影,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结合“山中”这一关键词,把课文中的景物与梯田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美,同时,也感受到“人间仙境”哈尼梯田的奇观,以此感染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唤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领略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通过指导,让学生想象,体会课文的内涵,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同时,使学生如历其事、如临其境,吃透文章精髓,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如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我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让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使学生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北平、伦敦,以及热带等实物,让学生沉浸在趣味无穷的情境中,走进作者心中的“济南”。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孩子的自信

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从不对他们过分地强求或严厉的指责,而是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宽容地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如“读课文一定要分出层次,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同学们做得很好……”“读的很好,我听得出你是在仔细理解后才进行朗读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表扬学生,在学生读的确实不够好的时候,还是应该明确指出,只不过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往往能调节课堂气氛,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朗读的激情,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教育氛围中,读得更好,学得更多。

四、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层面

初读,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读完后,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能知课文的大意;细读,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中心,品读,对文章的谋篇布局,精妙之处有一定的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反复地集体或者个别朗读,直读到心中有了桑葚、菜畦、何首乌等景物。但是质朴的语言需要通过朗读,才能品味出文字背后的意蕴,有韵律节奏的语言更要读,更要去细心体会、品味、感悟精神意象。久而久之,文学修养就自然会得到提高。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果说语文是传承华夏文明的载体,那么朗读就是传递文明的火炬。在倡导教育公平的今天,我们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高扬语文教学改革的风帆,大力推进朗读教学的发展,让孩子们在读书声中,读出成绩,读出信心,读出希望!

上一篇:“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下一篇:马未都的“人缘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