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与对策分析

时间:2022-08-02 06:16:34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与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但信贷资产质量不高制约着其健康发展,不良贷款成为农村信用社亟待解决的难题。不良贷款的形成既受区域经济环境影响,又有借款人个人问题,而且也有信用社自身原因。文章通过对不良贷款成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不良贷款 成因 对策

近年来,农村信用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支付结算渠道实现快捷畅通,经营状况显著改善,资金实力和支农信贷投放大幅增长,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已经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但是在农村信用社快速发展的背后,不良贷款始终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的一个瓶颈。不良贷款已经成为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

一、农村信用社现状

立足县域、扎根农村、服务三农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目前,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服务覆盖范围最广、机构及从业人员最多、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最专业的地方性金融机构。2011 年全国农村信用社新增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分别为 7374 亿元和 3093 亿元,期末余额同比增长 19%和 15%,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法人)统计显示,2011年第四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其中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1%,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6%,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8%,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6%,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0.4%。中国人民银行的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11年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为5.5%,比上年末下降1.9个百分点,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远远高于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虽采取了一系列的不良贷款清收措施,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存在前清后增问题,不良贷款管理仍然是农村信用社工作的重点。

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一)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贷款风险较大。县域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业和养殖业易受气候、市场行情及病虫害影响,企业规模小,财务信息不透明,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其次,农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速度慢,而农村信用社贷款期限不合理,贷款期限与生产周期存在矛盾。

(二)政府不当干预及政策性影响因素。为振兴地方经济,发展区域产业,地方政府指令农村信用社向特定对象发放贷款。该类贷款没有相应的财政资金保障,又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一旦发生亏损,贷款就可能形成不良。个别农户还把政策性贴息贷款当成是国家的扶贫款,认为不用归还。2000年以前,地方政府出台各种产业政策,通过行政手段要求农村信用社向农户和乡镇企业提供贷款,因大部分项目没有发展前景,后受经济影响企业不能正常运转,大部分贷款难以收回,形成不良贷款。

(三)借新还旧现象普遍,借款人信用意识不高。贷款到期后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本,只办理借新还旧。信贷人员为避免贷款形成不良,甚至主动要求客户办理展期或借新还旧,在办理借新还旧时未能按要求压缩贷款本金,从而延迟风险暴露,掩盖贷款真实风险。

(四)信贷人员数量少且素质不高,不能满足信用社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贷款笔数多,金额相对小,信贷人员人均管户多,使得贷款管理比较松散。农村信用社存量不良贷款中有一部分是原信用站发放,信用站撤站后,因贷后管理不到位,造成不良贷款。另一方面现在信用社客户经理大部分年纪偏大,对新业务、新知识、新技能掌握不够,合规意识淡薄,部分信贷人员缺乏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只顾眼前利益,不关注潜在的风险。

(五)贷前调查流于形式,贷款未按要求执行面签。调查人员未尽到调查义务,对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和还款能力审查不严,盲目发放贷款。同时,假冒名贷款屡禁不止,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损害了农村信用社的社会形象,也影响了客户的切身利益。

(六)贷后管理不到位。重发放,轻管理,重规模,轻质量。贷款发放后,信贷人员不及时进行贷后管理,贷款到期也不及时进行催收,抵押物得不到及时处置,致使抵押物错过最佳处置时机,部分贷款丧失诉讼时效。

(七)借款人原因。主要包括借款人打工举家外出、疾病或意外伤残、生意失败或产业亏损、恶意欺诈等情形。

三、解决不良贷款的相关对策

(一)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对客户经理要严格把关,防范品德不良人员进入信贷队伍,多选用一些综合素质较高人员担任客户经理。多创造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业务培训及交流机会,提高信贷人员贷款质量第一的观念和保全资产的素质,对一些好的清收办法和经验积极推广。

(二)积极清收存量不良贷款。对存量不良贷款,一是要下大力气清收,二是要尽力将贷款搞活,三是清收要彻底。

1.降低不良贷款偏离度,加大对隐性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在贷款五级分类认定中,操作人员能力和主观认知对认定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不良贷款率为信用社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降低不良贷款率,操作员人为调整了贷款形态,导致部分贷款分类不准确,形成隐性不良贷款。降低不良贷款偏离度,积极消化和清收隐性不良是打好清收攻坚战的基础和关键。

2.通过多项举措,清收化解不良贷款。清收措施主要有依法收贷、清收、打包转让、以资抵债、核销等。对职工自贷、担保、介绍贷款,要求限期收回。对外出打工人员尤其是举家外出借款人,通过村委会或借款人亲戚等渠道催收。

3.积极与当地政府、法院、公安、检察院沟通。通过与政府、法院、公安、检察院沟通协调,借助行政和司法力量,集中打击不良贷款中的“钉子户”,力争达到“清收一户,教育一方,震慑一片”的效果。

(三)严肃问责,严格控制新增不良。信用社要加强信贷管理,提高贷款发放和管理的质量,只有严格控制新增不良,才能从源头上解决不良贷款问题。

1.认真做好贷前调查。贷前调查是信贷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信贷发放的基石。调查必须坚持双人、实地原则,调查报告必须按实际情况撰写,调查内容必须全面详实。避免因人情贷款忽略贷前调查,将贷前调查走过场。

上一篇:基于审计视角的“小金库”治理初探 下一篇:论克服异化劳动的可能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