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舆论定义及舆论引导理论的述评

时间:2022-08-02 05:35:54

对舆论定义及舆论引导理论的述评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舆论及舆论引导的提法众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出发点给出了众多定义,提出了多种理论。笔者下文将对舆论及舆论引导的相关定义、理论做尽量全面的述评,理清其发展脉络。同时笔者提出了自己关于舆论的定义。

一、关于舆论的定义

第一类:认为舆论是“众人之论”,舆论是意见,包括评价、看法、议论。

“舆”初指 “车”,引申为造车之人,即舆人。《晋书・ 王沉传》云: “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言。 [1]”梁启超认为: “夫舆论者何?多数人意见公表于外者也。 ” [2]这里的 “舆论”,指众人的议论。

《三国志・王朗传》中写道: “设其傲狠,殊无人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3]这是说封建帝王要贤达四方,不能忽视众人之论。

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刘建明《基础舆论学》。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喻国明《中国民意研究》。舆论是群众就他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公开表达出来的意见综合― 《美利坚百科全书》。 舆论乃为民间所持守的、政府要仔细听从和考虑的意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V.O .Key舆论和美国民主》 。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人们对于特定问题所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李良荣《宣传学导论》。舆论是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的大体相近的看法―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舆论是社会生活中一部分群众或一定集团对某种事态发展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余家宏、宁树藩《新闻学简明词典》。舆论是指当人们是同一社会成员时,对一个问题的看法―美国学者伦纳德・ 杜布。

以上众人的观点,认为舆论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的事物、现象、事件的看法与观点,这里的舆论属社会意识的范畴。

第二类:认为“舆论是信念、态度。”

舆论通常是指人们对社会问题的信念和态度。―美国《政治分析词典》

“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关于别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这些对人类群体或以群体名义行事的个人产生着影响的图像,就是大写的舆论。”―李普曼《舆论学》。李普曼这里的“图像” 指的是“关于自身、关于别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 的认知、信念与态度。

第三类:认为舆论是意见、信念、态度和情绪的总和或汇集。

陈力丹认为:“我国现在流行的“舆论导向”概念里的“舆论”,实际上相当宽泛,不仅包括人们对于具体对象的意见,而且更多地包括人们对于社会某一领域或部分,乃至整体社会的直觉;表现形式也不止于公开的意见,还包括道德观念的流露与通过行为表达的道德观念、关于社会的各种无定形的情绪表现。”

舆论是社会上值得注重的相当数量的人对一个特定问题表示的个人意见、态度和信念的汇集。―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第四类:认为舆论会影响社会公共事务。

18 世纪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让― 雅克.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将舆论定义为人们对社会性的或者公共事务方面的意见,更将舆论视为 “不成文法”。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刘建明认为舆论的传播行为有三种:口头语言的表达行为、肢体宣示行为和票决行为,“舆论主体有时采取肢体行为表达意见,使舆论转化为具体行动。”[4]

大卫.休谟指出:“舆论是政府的唯一基础,这一格言对于最专制的、最军事化的政府以及最自由、最受欢迎的政府,同样适用。”[5]

郑保卫认为,公众舆论就是代表公众的主流思想和情感意志的强势舆论。公众舆论是正向舆论,是能够体现社会发展方向、反映时代主流与本质、真正代表民心民意的舆论;是积极的、进步的、建设性的、正义的舆论。[6]

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舆论是社会生活中,多数人面对现实社会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事件、问题时,基于所处地位的利益判断及情感反射,外向表达出来其观点、看法、情感、情绪、态度,并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一定影响力。

二、舆论的社会作用

陈力丹将行为舆论分为五种类型:1.旨在实现价值志向的行为舆论,诸如环境保护、捐助难民的宣传展示活动等等;2.旨在实现规范志向行为舆论,诸如我国公众展开的学习雷锋运动、文明窗动等等;3.敌意暴露行为,诸如出于示威目的的游行集会、罢工罢课等;4.恐慌和疯狂行为,诸如盲目的群体逃亡、赛场骚乱等;4.各种相对短时的围观。

舆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意志;(2)督促澄清某项问题、事实;(3)促进法律和政策实施的公平、公正和效率。[7]

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舆论引导力的相关论述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强调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都有极其精辟的论述。

1、马克思的观点。

马克思指出,舆论在社会中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 [9]其普遍性是指,舆论可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其隐蔽性是指舆论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它通过穿透人们心灵的方式悄悄地起作用。强制性意味着,舆论的力量无形而又强大。

2、列宁的观点。

列宁认为,党和人民报刊必须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用生活中的生动具体事例和典型来教育群众,而这正是报刊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 [10]

3、思想。

1959-1960年间,同志在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小组上说:“首先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1962年9月,在八届十中全会上指出:“凡是要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同志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时指出:“报纸一个时期要有一定的方向。”这都在强调舆论引导的作用。

4、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同志历来强调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他提出:要使党报成为全国安定团结思想上的中心。思想文化部门“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惟一准则”,“要多出好的精神产品”。

5、讲话。

1994年1月24日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舆论导向正确,人心凝聚,精神振奋;舆论导向失误,后果严重。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引导舆论,至关重要。”

1996年9月26日,他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6、讲话。

2007年1月23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

2007年04月23日,主持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在网上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传播平台,努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008年6月20日,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2009年10月9日,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召开,出会并作重要讲话,表明了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对待媒体的态度,提出的“合作、应对、共赢、发展”理念。

纵观近年来中国在国际重大事件中的舆论影响力,可以明确,加强舆论引导力是一个不可忽视且日益加强的重要话题。

注:基金项目:石家庄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重点项目。

参考文献:

[1]刘建明.《基础舆论学》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梁启超.《读十月初三日上谕感言》 [J] .饮冰室合集 [C] .北京:中华书局1989.

[3] 刘建明.《基础舆论学》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4]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华夏出版社,2002年.

[5] Humed.Essays Moral,《Politicaland Literary》[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3.

[6]郑保卫.《掌握驾驭和引导舆论的艺术提高应对和化解舆论危机的水平》[J] .新闻记者,2005,(2).

[7]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摩泽尔记者的辩护》 [C] .北京:人民出版杜,1972.

[9] 《列宁选集》第3卷,P602.■

上一篇:心理反腐:肃贪倡廉建设的有效预防机制 下一篇:播音主持应具备的基本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