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冠群芳冷漠心,任是无情也动人

时间:2022-08-02 04:04:19

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薛宝钗的“冷漠无情”在徐梅尘同学看来,却是一种“率真热烈”的表现方式。

她,饱读诗书,严守礼仪,从不失大家风范。她,沉默,隐忍,安静,事事谨慎为之。她,文墨不输黛玉,相貌尤胜可卿,才能堪比凤姐,女红不下袭人。

袭人曾说:“宝姑娘原配牡丹花。”是啊,牡丹乃群芳之首,宝钗实在是当之无愧。可在后世的“金陵十二钗录”中,世人将她归之其二,居黛玉之后。世人皆肯定了她的才貌,但却认为黛玉的性情更胜于她。这也许是因为她的“无情”――事不关己莫开口,一问不知三摇头。这是宝钗的行事准则,也正是这种行事准则造就了她性情中的“冷漠”。她没有黛玉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孤傲。她向来深谙世事,懂得冷眼旁观。在为人处世中,她从不流露出自己的真性情。她将性情中的炽热沉寂在内心深处,只流露出性情中的沉稳、内敛来顺应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从这方面而言,她活脱脱地是一位“冷美人”。

可我要说,这位“冷美人”“冷”得动人,活得精彩!她在沉默内敛之中透出真性情,隐忍出的是一种如瀚海般深沉的境界。

世人从来只道她冷眼旁观。适时表现,因而才会赢得贾府上下的一致好评。可也正是从她的这种严守本分、积极进取中,我们方可看出她为人处世的睿智之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身居大观园。作为众姐妹里的佼佼者,即使文貌双全,才能出众,宝钗也从不高傲,从不张扬。贾府中的王熙凤也是一名谙于世故的女子,但她的性情却不似宝钗那般平和、内敛,而是以为人张扬、泼辣敢为、左右逢迎出名。虽然她们都是聪颖且极善为人的女子,可相较之而言,凤姐的泼辣敢为只能算是一种小聪明,而宝钗的内敛隐忍则是一种大智慧。从广义上来说,这种性情使宝钗赢得了众姐妹的喜欢,获得了长辈的垂怜,不也正禀承了“积极八世”的大儒思想吗?

宝钗内敛、隐忍的性情看似恬适淡然,但也曾令她感到辛苦、压抑。难道她不欣赏黛玉可贵的孤傲?难道她不想率真地流露出自己的真性情?可父母的教诲、世事的沉浮、王朝的腐朽等现状,让她将身边的一切看得太透、太清。她明白要在这个复杂的尘世中生存,不能任性地去追求少女们理想的生活;她太明白黛玉那“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的酸楚与无奈了;她料想得到以黛玉率真、孤傲的性情,在那个浮华的世间终将落得一个“红绡香断无人怜”的凄楚境地。所以,她选择了隐忍,选择了自己不想选择的无奈。

宝钗处世隐忍,看似无情,可她也拥有少女娇羞热烈的情思。她是真的爱宝玉,她的爱虽如她的性情一般内敛,却决不比黛玉的爱弱半分。她曾写出自己的心情:“不语婷婷又黄昏。”可这种话她只会对宣纸说。她绵绵不绝的情思虽不似黛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的凄婉,却也惹人怜惜动容,只因她把真情放在了内心深处。虽然宝玉选择了黛玉作为其灵魂伴侣,但她仍旧无悔,只用自己的隐忍包容着一切,也不求改变什么,顺从地接受了大家对她的安排。在这份隐忍的情感煎熬中,我更看到了她性情中的坚强与包容。

她的才思、她的贤淑、她的品貌,处处为人称道。她却从不曾高傲,只因她明白,处于这王朝的腐朽,陷于这世事的浮沉,她只能隐忍而无情地生活。而她高人一等的地方,便是她的安宁于世――艳冠群芳冷漠心,任是无情也动人!

(指导教师:叶京飞)

[教师精评]

人们历来对《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争议较多,往往将其作为林黛玉的对立面出现。小作者此篇文章则从薛宝钗的“隐忍”“无情”切入,用肯定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这样一位有人生大境界的女子。文章语言漂亮,较多的小说细节再现和大量诗词的运用能体现出作者文学上的不凡功底。在写作技法上,本文将林黛玉、王熙凤与之对比,并合理运用丫鬟的言论,使薛宝钗外冷内热、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抒发了作者对她的喜爱与赞赏之情。

[老怪点睛]

对于如何写人,中国有句古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把人放在一群熟悉的人物中进行比较,人物的形象特点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了。比如本文把宝钗和牡丹比,和黛玉比,和王熙凤比,果然就比出了特点和高下。

如果在“货比货”的基础上,再来点儿让人眼前一亮,又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的观点,来点儿旁征博引的论据以证明宝钗自己的观点(比如本文证明宝钗并非冷漠无情),精彩的文章就写成了!

“人比人”+独特的观点+旁征博引=精彩的写人文章!

上一篇:时光,和那些梦 下一篇:在江南安享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