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门诊处方点评与分析

时间:2022-08-02 01:13:31

我院门诊处方点评与分析

摘 要 目的:了解门诊处方目前用药状况,提高全院合理用药水平。方法:随机抽查门诊处方2400张,采用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查处方合格率96.38%;医生书写错误的处方占抽查处方1.79%,不合理用药处方占抽查处方的1.83 %;使用注射剂的处方16.21%,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17.00%,人均用药3.05种,人均药费90.65元,国家基本药物品种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41.72%。结论:门诊处方用药情况基本合理,但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

关键词 处方点评 用药分析 合理用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042

合理用药是医药工作者长期追求的目标,也是患者的迫切需求。通过对2011年7月~2011年9月门诊西药房处方进行抽查点评,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查2011年7月~2011年9月门诊处方2400张。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我院《处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和我院《处方评价标准》及药品说明书等规定对抽查处方进行逐一审查,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基本指标,见表1。

不合格处方分类统计,见表2。

讨 论

医生正确诊断、合理用药,是确保患者获得安全有效治疗的保障,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教育。

此次抽查门诊处方2400张,经查合格处方2313张,不合格87张;处方合格率96.38%;由表1可知,人均药费符合我区医保规定的每张处方须<100元的要求。

处方书写不规范:在本次抽查的处方中,书写不规范的处方占不合格处方的比例高达49.42%以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⑴处方不完整:处方前记中:①缺门诊号;②年龄项未注明确切年龄而以“成人”替代;③麻、精处方中缺患者或代办人身份证编号;处方正文中:药品的剂型规格缺项;用法书写笼统,如未注明用量及使用次数,用法写“外用”;处方后记:极个别处方中缺医师签名或签章。⑵使用不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此类问题主要存在于手写处方中,如使用“安定”、“鲁米那钠”、“维生素C”、“维生素B6”等不规范名称开具处方。⑶处方修改处医生不签名或签名处不注明修改日期。⑷处方用纸错误,如氯丙嗪、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等不属于第二类,应该选用普通处方开具,有医师错选精二专用处方纸开具。

用药时间过长:按《处方管理办法》中第19条规定[1]:“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天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天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生必须注明理由”。在此次抽查的门诊处方中,有些用药时间长达半个多月,甚至更长且未注明理由。

用法用量不适宜: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属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其抑菌作用不随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强,而是与抗菌药物血药浓度超过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密切相关。一般24小时内,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应维持在50%~60%以上。因此,除个别t1/2很长的药物(如头孢曲松钠)可1次/日给药,其余t1/2较短者则需要2~4次/日给药才能发挥药物的最大疗效,且避免耐药菌株的出现。通过本次处方抽查发现有的处方中青霉素、头孢美唑钠、头孢硫脒等药1次/日给药,不符合药代动力学的规律,容易引起耐药菌的产生。相反,有的处方中阿奇霉素2次/日给药,阿奇霉素半衰期较长,1次/日给药足够,给药次数过多容易造成药物在体内的蓄积。

配伍不适宜:为了治疗需要,临床常将两或两种以上注射药物配伍使用,但应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如处方:维生素C 2.0g+维生素K1 20mg+维生素B6 200mg+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此处方中维生素C注射液与维生素K1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不宜同用。地塞米松注射液不易跟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同瓶滴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容易引发过敏反应,虽经皮肤过敏试验,但还是不能完全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糖皮质激素的抗过敏作用可以掩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初期过敏反应,影响对病情的观察,而且激素对病原体无抑制作用,反而会降低机体的防御机能,影响治疗效果。

联合用药不适宜:如某处方中诊断为上感,用药为:①头孢美唑钠1.0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3天;②地塞米松5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滴×1天;③阿奇霉素0.25g+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3天。阿奇霉素

为大环内酯类抑菌剂,头孢美唑钠为头孢类杀菌剂,二者联合应用导致疗效降低;另外该处方诊断为上感,上感往往是由病毒引发、此治疗方案未涉及抗病毒治疗。

不适宜的联合用药可能造成不良反应或毒性增加,如地高辛+螺内酯,后者可使前者的肾清除率减少50%,血药浓度升高50%,合用时易造成前者中毒[2]。

本次处方点评结果表明,门诊处方质量基本合格,药物使用也基本合理,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医院应加强《处方管理办法》的学习,医、药、护之间应互相配合,加强沟通,重视合理用药,进一步提高处方质量和用药水平,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处方管理办法(实施)卫医发,2007.

2 曲学坤,刘冬云,周征.浅谈心血管病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11):66-67.

上一篇:原发性脑干出血44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生物制品的分类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