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探析

时间:2022-08-02 11:33:10

中西文化差异探析

摘要: 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语言工作者需要对源语和目的语有较广的知识面,需要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本文就中西文化差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语言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到: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得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了解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及其成因对于学习语言有着重要意义。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维的差异

不同民族有不同文化,而且有不同思维方式。每一种语言都体现该民族的思维,英汉两种文化也不例外。汉民族重视形象思维,习惯运用形象的手法表达抽象的概念;而英语民族重视抽象思维,比较重视思维能力的运用,擅长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事务。在语言表现上,汉语主语常是有生命的名词,句子多为主动态;而英语民族严格区分主体和客体,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中主语多为无生命的名词,被动态较多。如:汉语中我们表达:“昨天晚上我在医院门口碰到了一个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而英语中,表达则是:“I met one of my old friend at the entrance of the hospital yesterday night. ”。汉民族重视曲线思维,习惯于从侧面说明、阐述的环境,最后点出中心;而英语民族重视直线思维,在表达的时候,喜欢开门见山,再补进各种修饰。

二、历史传统的差异

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历史传统也不尽相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其基本特点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以现世性的人伦关系为核心,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中庸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观念,主张对己要“克己复礼,不喜形于色”,处世则“不偏不倚、公正和谐”。一些俗语和民谚反映了这一民族观念,如“吃亏是福、与人为善”、“出头的椽子先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西方传统文化是以“天人相分”思想为核心,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我、表现自我,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举例说明,“individualism”在英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常被译成汉语“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这就使人们产生曲解,误认其为贬义词,事实上,在西方individualism是一个褒义词,可译为“个体主义”或“个性主义”,而“利己主义”、“自私自利”英文用selfish一词。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尊老敬老,“某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李老”、“张老”、“老先生”、“老爷爷”、“老领导”等。西方国家是不用“old”称呼老人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在西方,如果见到一位老太太在过马路,千万不要过去扶住她说:“You are so old,Let me help you.”(您年龄大,我扶您过去)。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社会负担”的代名词,意味着“风烛残年”、“来日不多”。和old相比,他们更愿意被委婉地称作是senior citizens(年长的公民)。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

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打电话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习俗。比如打招呼,中国人见到熟人习惯说“下班啦?”“您到哪儿去?”“干什么去?”等,而在西方文化里,这不属于问候语,而是真实的问题,他们会觉得:问我“吃饭了吗”是什么意思?你要请我吃饭呀?我到哪儿去、去干什么跟你有什么关系?

比如中国人招待客人时,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也要一再地说:“没什么菜,吃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而他们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

中国式礼貌最大的特点“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与人交际的一种美德,这是一种中国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一位学生的英语口语较好,外教表扬她:“You speak English very well.”而这位学生则回答:“Oh,no,no,my English is poor.”外教不知如何是好。英美人在得到中国人的帮助时习惯说:“Thank you.”中国人往往回答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把这句话直译就成了:“It’s my duty.”英美人听起来“It’s my duty”的含意是“这是我的职责”,言下之意是:我本不想做,但是不得不做。这与汉语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恰当的回答应是“It’s a pleasure.”“Don’t mention it.”或“You’re welcome.”

四、结语

要同时理解两种语言,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理解其语言有很大的影响,这样才能做好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参考书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主编.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福州.

上一篇:十年手拉手,共圆“画家梦” 下一篇:艺术背后的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