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为王”,放养的儿子飞往美国名校

时间:2022-08-02 11:24:19

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家庭:父亲王永当年15岁便成为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首届学生,母亲也是15岁便考入浙江大学。在父母双双头顶“神童”光环的35年后,他们的儿子也从中科大少年班学院毕业,于今年9月远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父亲却说:自己没有什么独树一帜的“育儿经”,若要说心得,那就是放手不管,尽早让孩子学会自立!

自立,从不检查作业开始

1978年10月,15岁的王永作为首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成员,和宁铂、张亚勤等人一起步入大学校园。毕业后,他又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造,后在南航工作并成家。1991年,他的儿子王嘉骝呱呱坠地。

儿时的小嘉骝便表现出对文字的热情,在幼儿园大班时就可轻松阅读郑渊洁的童话书和金庸的武侠小说。虽然幼儿园老师对此赞叹不绝,而在王永眼看来,自立才是人生迈向成功最关键一步。王嘉骝的小学是在老家南京上的,因为王永和妻子工作太忙,所以几乎没有认真辅导一次孩子作业。一天,老师发现王嘉骝的作业有许多错误,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哗啦”撕碎了他的作业本!那一刻,王嘉骝吓得大气不敢出,把头深埋在课桌下,好不容易熬到傍晚放学回家,强忍的泪水这才流了下来。

那天,王永正好在南京,看到孩子不对劲,一再追问下,垂头丧气的王嘉骝才道出原委,委屈地哭喊道:“所有同学的作业都由爸爸妈妈负责检查签字,都没有错误。就我一个错误太多惹老师生气,丢死人了!”王永紧紧搂住儿子告诉他:“爸爸妈妈虽然有责任为你检查,但我们实在没时间。我建议你养成自查的好习惯,因为天天让别人强迫监督着去做某件事效果肯定不好。”王嘉骝似懂非懂地凝望着爸爸坚定的眼睛,回味着爸爸宽心的寥寥数语。“自主”这两个字便铭刻在王嘉骝幼小的心中。

从此,王嘉骝养成了每天自查作业的习惯,这个习惯很快延伸到每次月考中,锻炼了王嘉骝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当时南京白下区所有小学的语文、数学、外语是统一命题,一直到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王嘉骝是全区唯一每次统考全科满分的考生。

神管形不管,让儿子学会独立

父母都是名牌大学生,王嘉骝是“基因好”还是另有“独门秘籍”?很快,王永被学校邀请到全校家长大会上作报告,介绍家教经验。

王永一上台便脱口而出:“真的没啥独到方法,我的体会经验就两个字——不管!”话音未落,台下一片轰然大笑。王永进而解释:“不管是‘形不管’,而非‘神不管’。我采用的放养式家庭教育,是在放任中时刻引导孩子的成长。我要扮演的只是一个引导角色。家长一定要界定清晰自己的责任。如果家长从不放手,时时把关,那恶果是孩子写作业时敷衍了事,因为他们觉得总有爸妈最后把关。有了这个固定思维,所以孩子自行检查就不认真,坏习惯波及考试后自然分数不理想。正因为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造成孩子没有自立能力,而且也没学会感恩。而一个总想着依靠别人的孩子,将来也许一个小问题就会把他打到!”

最后,王永语气铿锵地向家长们提出建议:“我是当年从中科大少年班走出的第一届毕业生,当时很多人会觉得少年班的孩子没有生活能力,其实不然。家长们不妨把不送孩子上学,当作培养他们生活能力的第一步。”王永的肺腑之言和独到见解,博得几百位家长雷鸣般的掌声。

广泛阅读,尊重爱好

小学毕业后,王嘉骝随父母来到安徽省合肥市上初中。此时的王嘉骝已经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老师讲解的题目,为了琢磨透,他经常会在课后反复咀嚼举一反三。从小学到初中,王嘉骝从未上过补习班,晚上也很少“开夜车”,一直保证8小时的充足睡眠。

课余的王嘉骝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NBA篮球赛几乎能让他发狂,很幸运的是,这个乐趣也充分地被父母尊重,成为他调剂学习压力最好的“解压剂”。王嘉骝还非常爱打羽毛球、唱歌、看科幻小说……尽管所有的爱好中没有一项特长,王嘉骝还是颇为洒脱:“我经常参加学校的羽毛球赛和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虽然一次都没入围,但我不介意结果,关键是我从中收获了快乐。”他还是一位国学爱好者,拿他最钟爱的一款游戏《仙剑奇侠传》来说,别人是沉湎于游戏打杀中寻找,王嘉骝却从游戏里各色人物的传统着装、背景设计、道具摆设中学习到了绚烂的汉文化。

王永夫妇从不限制孩子的爱好涉猎范围,更不给孩子划定一个“可以看”的书籍范围。他们提倡开卷有益,家里订了10多份政经、文摘类杂志。王永表示“只要是出版社出版的书籍都可以看”。就这样,在儿子的成长道路中,王嘉骝与父亲的关系每天亦父、亦师、亦友轮流交替上演,而让王永最自豪的是:“儿子比较内向话少,由于建立了平等沟通的对话平台,儿子总喜欢找我倾诉小秘密,即便青春期他都没出现过叛逆迹象。”

轻松的家教氛围在危机中得到了考验。那年中考时,成绩一直鹤立鸡群的王嘉骝虽然考入合肥一中,但成绩并不理想。王永没有批评儿子,而是鼓励王嘉骝重新找回学习方法和节奏。进入高中后,他的成绩再也没有出现反复。高三每年要做大量习题,如何才能从做习题中得到提高,善于思考总结的王嘉骝特意准备几个错题本,把各科每次做错的试题分类登记在册,经常回顾反思,直到完全透彻为止。

2009年高考,王嘉骝不负众望以安徽籍考生第一名的身份考入了中科大,进入了以少年班模式教学、生活的“零零班”,开始了五彩纷呈的大学生活。可令人惊讶的是,王嘉骝选择了与父亲王永从事的自动化专业完全不同的化学专业。他给父亲的解释是:“我不想成为您的影子。”

2011年,正读大三的王嘉骝因为对教材不满意,在同学们惊讶的眼光中动手编写教材,并义务给同学们补习。2013年9月,他终于凭借对化学的热爱及优异的成绩,成功赴钱学森的母校——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博士学位。

1.8米的瘦高个,白衬衫配蓝色牛仔裤,是王嘉骝这个22岁花样年华男孩最经典的行头。在父亲关注的目光下,他的人生在异国名校中再度启航……

(题图为王永父子)

上一篇:校园网的信息安全分析及技术实现 下一篇:不要替他人的爱情瞎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