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石精琢终成玉 嵩巅苦学迎丰年

时间:2022-08-02 10:17:54

与史玉的相识,是办画展收集作品。后来又在各种类型的画展参观中,经常发现史玉的作品陈列其中。工作的关系,和史玉渐渐熟识起来,觉得她待人亲切、处事低调。和史玉交谈,仿佛看到一个绸缎般的女人将日子过得如丝般温婉、润泽,虽华丽,但绝不刺眼……

痴心学画 一生无悔

史玉走上绘画之路并不平坦。史玉儿时家中并无学画之人,只是个人喜爱涂涂画画。直到上学,美术老师发现了她的绘画天赋,经常悉心指点,使她学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在老师的推荐下,开始到少年宫接受较为系统的指导。1975年她完成了人生中第一张国画作品,从此走上了怡情花鸟、纵情笔墨的道路。高中毕业,本想报考天津美术学院进行更为专业的深造时,却被告知美院绘画系当年只招收油画和版画专业,不招收国画专业的考生。带着沮丧,史玉被分配到公交公司当了一名售票员。在繁重的工作中,她只能把对绘画的热爱深藏心底,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坚持自己的梦想。一个偶然的机会,公司领导发现了她的绘画才能,并大力支持她学画,后来她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从此在自己深爱的绘画大道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1982年,23岁的史玉凭借作品《月色》获得了天津市美术作品大型展览二等奖。1984年,她又获得了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面对荣誉,史玉反而更加清醒了,她说:“人有一样东西别人拿不走,就是本事。”她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绘画创作中,即使怀孕生子也没有停下画笔,一直画到儿子出生的那一天。每次需要完成大型作品时,她都要提前准备好一周的食物和日用品,关在屋中进行创作。因为担心别人闲聊、走动打扰她创作的思路,她从不请家政人员做饭或打扫卫生,再忙也亲力亲为。她每次看画展都带着手机和纸笔,看到好的作品就拍下来,随时有好的创意就记下来,有人半开玩笑地说:“史老师,您都是知名画家了,还拍这些无名之作啊。”她认为不管画者成名与否,很多作品都是有可取之处的,可以从别人的画中寻求创作灵感来丰富自己的作品。

魂系白鹭 情迷残荷

史玉始终在思考自己的作品如何既不失传统,又大胆创新;既有独特的风格,又有高雅的品味。她喜欢岭南派画风,但是又不拘泥于此,她在苦练基本功的同时,还从西画中获取灵感,也包括水彩画、木刻的构图等,然后把这些东西消化后变成自己的特色。幼年学画时,一位同学曾将自己的画集借给史玉,她在临摹的过程中从心底喜欢上了亭亭玉立的白鹭。“古往今来,每位绘画大师都有自己擅长的题材,比如徐悲鸿擅画马、齐白石擅画虾,所以我坚定信念一定要把白鹭画到极致。后来,朋友送给我一对白鹭,令我对白鹭有了更为细致的观察,对白鹭之间微妙的情感交流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史玉说。她曾专程到昆明等地去看白鹭,了解白鹭的种类,观察白鹭的习性,在心中反复进行构图,全身心地投入每一次创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渐渐地,细致入心的观察加上女性特有的细腻柔情,史玉笔下的白鹭越来越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除了白鹭,史玉又从人们往往忽视与不屑的残荷之中发现了美。她说:“残荷最吸引我的是它的生命力,是那股顽强的精神,所以画作留给观者的印象要在似是而非之间。”她的作品往往以白鹭、颓荷、月夜为主要题材,组合配景,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幅如诗如梦、意境幽远的花鸟画卷,也体现了她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伉俪相伴 教学相长

在当代花鸟画坛,身为九三学社社员的史玉与身为民革党员的高学年是一对引人瞩目的伉俪画家。有人说:“能够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这是神的恩赐。”他们相识于学画的道路上,情定于笔墨相携的乐趣中,以画结缘,同心同趣。他们探索推出了大景花鸟的笔墨图式,让花鸟生命与自然宇宙融为一体,表现了原生态花木的茂密繁盛和禽鸟的奇情逸趣,显示出一种雄浑壮美、古朴大气的绝美画风。

“独行快,众行远”,多年以来,他们夫妇之间那种相敬如宾的感情,那种同甘共苦的决心,那种志同道合的默契,已传为画界佳话。但是史玉、高学年夫妇完全以平常心面对外人的评价,也从未因绘画风格的不同和观点的偶尔相左而间断合作。在高学年的眼里,史玉既是一个学者,又是一个贤妻良母。高学年曾说过:“听别人夸奖史玉,我有自豪感……我们两个的画风并不一样,我其实很害怕夫妻俩的画风完全一样,虽然是夫妻,但合作起来,作品中两个人的影子都有呈现,在各自的创作中,我们两人也都有自己独立的面貌,我内心深处其实挺骄傲的。”把两个人的画放在一起品味,那种不经意间显现的平和与安然,让很多人刻意追求的富丽豪华无可比拟。

人生如画,相携而行唤起他们的天赋,加上勤奋与苦学,他们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史玉曾经对我回忆起当年为第十七届金鸡百花奖电影节创作的情景,当时组委会给出百花齐放的主题,要求色彩艳丽、富丽堂皇,他们夫妻俩多次到花卉市场采风,精心构思,耗时4个月,终于完成了40米花鸟长卷《百花齐放》。这样的巨幅作品在电影节上呈现是首创,每位明星走完红毯后都要在这幅画儿上签字留念,现已被中国电影博物馆收藏。近年来,他们陆续应邀为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夏季达沃斯论坛、天津迎宾馆等处绘制巨幅作品,最大的达50米,受到画界和收藏界的一致好评。二人还以夫妻名义出版了多部画集,举办了多次画展,成为画界一道亮丽的风景。

潜移默化 笔墨传承

两个在绘画道路上踽踽独行的人,因为共同的志趣合二而一,因为相互接纳和融合而大放异彩。这样的环境又怎么可能不影响到下一代呢?和许多90 后孩子不同,史玉的儿子高嵩小时候的玩具就是毛笔、画碟这样的画具。父母去参加笔会,两岁多的他就一个人在一边玩,累了就看着爸爸妈妈和叔叔阿姨作画。史玉从不刻意引导孩子学画,只是在看着孩子煞有介事地涂涂画画时,很自然地说句“换这个颜色是不是更好看”之类的话。史玉夫妇最初并不赞成儿子学画,因为他们深知学画的路有多么艰难和枯燥,但是孩子在他们的耳濡目染下,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这条路。在付出了同龄人很难想象的艰辛和努力后,如今的高嵩已经是天津美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续他的梦想之路。看到儿子在朋友圈晒的录取通知书,史玉给的评语是:“苦心人,天不负,收获了,继续耕耘!”聊到儿子,史玉的话语明显透露着欣慰和满足。我开玩笑说:“您和高老师是白手起家学画的,算‘画一代’,您的儿子能得到你们的指点,可以称为‘画二代’了吧?”她开心地说:“对啊,我们希望他能在家学传承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史玉深知,在当今时代,只有传承是不够的,她鼓励高嵩在学习津派花鸟的基础上,追求一种当代的风格,融合磨砺出自己的特色。如今,他们一家三口正在这条路上并肩前行……

“人不能放弃学习,一辈子光是吃喝拉撒没有一点意义,我每天做的事恰恰是自己喜欢的事,何乐而不为呢”,“当我老了,还在创作就是幸福!”说这话时,史玉的神情是恬淡而愉悦的。我不禁感慨:史玉何其幸――赶上了学画最好的年代;将自己的爱好当成事业去完成;在艺术的道路上遇到了同行人;笔墨传承后继有人……她享受着这个过程,品味着这种生活,珍惜着这份幸福!

(作者为九三学社天津市委社会服务部副部长)

上一篇:希腊思维方式与科学精神的起源 下一篇:让“三农”好政策更有泥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