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欠下高利贷,不知情的妻子有权阻止用房子作抵押吗?

时间:2022-08-02 09:56:55

丈夫欠下高利贷,不知情的妻子有权阻止用房子作抵押吗?

近期,媒体报道中频频出现一个热词“民间借贷”。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民间借贷是很常见的,很多家庭负有一定数额的民间借款,这些借款很多时候是夫妻一方的对外借款,另一方完全不知情。当由各种原因借款的一方还不起贷款时,那么,法院应如何判决呢?

幸福家庭突生波澜

山东省烟台市34岁的小学教师陈丽,曾经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女人。丈夫刘兵原来和自己是同事,后来辞职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做服装进出口生意。生意经营得不错,每年都能挣几十万元,家里换了大房子,也买了一辆30万元的轿车。儿子8岁了,长得虎头虎脑的,十分可爱。

可是,2011年3月,法院的一纸传票和书送到她家中。书称被告刘兵和陈丽向原告姜平借款本金200万元,逾期未还。书要求他们俩在限定期内归还借款本息,否则将拍卖抵押房产。

原来,刘兵公司于2010年9月接了一笔日本客户的服装加工大订单,但在委托加工厂加工之前,需要购买300万元原材料。刘兵自有资金100万元,存在200万元的资金缺口,而这批货客户催得很急,操作银行贷款肯定来不及。刘兵无奈向开民间借贷公司的朋友姜平借了200万元高利贷,并把自己的房子抵押给姜平做担保。当时,刘兵和姜平在刘兵家里商量借款事宜时,向陈丽谎称利率是每月2%,提到房子抵押时,陈丽明确表示不同意将房子抵押。没想到,刘兵后来瞒着陈丽和姜平办理了借款抵押手续。

天有不测风云,眼看刘兵委托的加工厂完工在即,没想到一场大火把加工完的成品烧了个干净,而工厂又为省钱没有投保险,大火造成刘兵公司无法按时交货,引起日本客户索赔。生意不成,刘兵就更不能还贷款了,姜平为此向法院了刘兵和陈丽。

陈丽一脸泪水地质问欲哭无泪的刘兵:“你们当初约定的利息不是2%吗?现在怎么变成8%了?再说,我当初没同意将我们的房子抵押出去的,你抵押房子可以不通过我的吗?!”此时,刘兵只是瘫坐在沙发上,悔恨万分。

终审判决抵押无效

2011年4月,法院开庭时,刘兵一脸愁容,对于姜平的事实认可,只是称生意赔了,无钱还债,而陈丽也只知道流泪,手足无措。最后法院判刘兵和陈丽归还所欠姜平公司借款本息人民币近300万元,逾期不还,将进入拍卖程序,拍卖抵押房产用来还款。

收到一审判决书后,陈丽做梦都没想过她的生活会到了这种地步。无助的她向亲戚朋友诉苦:“放高利贷的那帮人把我连同丈夫一起告上了法庭,要求以夫妻的共同财产来还账,拍卖我们的房子,我们上哪里住啊?”大家一言我一语,都想帮陈丽出主意。这时,陈丽的姐夫突然想到,他有一个当律师的朋友,不如去求助一下他,看看情况能不能有所转机。

该律师了解了案情后,认为一审判决有两大错判:一、所判利率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0.4425%)的4倍,超出法律规定的利率上限;二、原告姜平明知陈丽不同意将房子抵押,仍然接受刘兵的房产抵押,抵押应属无效。陈丽听律师朋友说完,仿佛在绝望中看到了曙光,于是,她劝一蹶不振的刘兵委托该律师提起上诉。

6月,经过二审审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法院最终做出判决:一、一审判决的被告应承担的利率高于《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应予纠正,改判被告刘兵和陈丽应偿还被告本金200万元及利息23.4万元(按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四倍计算),对超出的利率不予支持;二、姜平和刘兵的房产抵押行为,未征得陈丽的同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七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八十九条的规定,侵犯了陈丽对夫妻共有财产的所有权和处分权,因此改判抵押登记行为无效,原告姜平对该房产不拥有拍卖优先受偿的权利。二审判决后,双方均未提出异议。

(题图与本文无关,文中所涉家庭纠纷案件人名均为化名)

律师点评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日趋高涨,而银行信贷政策较紧,致使民间借贷异常活跃,不少私营业主和公司通过民间借贷进行融资得以继续发展,民间借贷随之呈现普遍“高利化”的现象。泛滥的高利贷背后埋藏着较大的社会隐患,在助推经济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影响了社会和家庭的稳定。

高利贷突出表现在利率奇高,月利率一般都在3%以上,民间借贷异常活跃的浙江省,都达到8%甚至10%以上。而国家法律规定民间借贷的上限是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4倍,超出部分不受法律保护。

与民间借贷相伴生的是非法集资,大量的民间资本通过非法集资进入非银行机构或个人手中,这些巨额资金很容易被这些机构或个人侵吞,严重的构成犯罪。因为不受法律保护,有的放贷人往往只能通过“威胁”“恐吓”或“变相抄家”等方式解决“借贷”矛盾纠纷,酿成不少家庭悲剧。

还有一些家庭往往是家庭中的一人单方借款,其他人完全不知情,而放贷人为了牟取利益,往往串通借款人擅自抵押或处分本属于借款人夫妻或家庭的共同财产,这也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家庭矛盾。针对国内一些地方出现高利贷抬头的势头,国家有关方面应加大规范民间借贷、打击高利贷工作的力度。当然,治理一方面要规范、保护合理合法的民间借贷活动,并从金融政策上适当微调拓宽银行等机构的借贷渠道、减少高利贷的生存土壤,另一方面必须打击已经具有明显非法集资放贷性质的高利贷案件,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远离高利贷。

赵德鹏(山东中诚信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一篇:碘的是是非非 下一篇:周杰伦三十五六岁就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