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和吃透新审计准则

时间:2022-08-02 06:58:02

要理解和吃透新审计准则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共计48个项目,这在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建设中属于第一次大规模的、集中准则制定、修改和颁布,也是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走向国际趋同、走向完善的重大举措。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主席格雷厄姆・沃德出席了发会议并发言:“中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向全世界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那就是中国的会计职业界致力于提高透明度和执行高水准的执业准则,这不仅有利于会计职业,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中国民众和整个中国经济”。

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的王越豪研究指出,新审计准则体系有四个显明的特点:(一)完整构建了准则框架体系。执业准则体系包括鉴证业务准则、相关服务准则和量控制准则三大部分,鉴证业务准又分为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和其他鉴证业务准则三类。准则框架体系层次分明,内容全面,既规范了审计等具有鉴证职能的业务,又规范了代编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等不具有鉴证职能的业务,涵盖了注册会计师业务领域的各个主要环节和主要方面,能够满足注册会计师业务多元化的需求,满足社会公众和相关监管部门的基本需求。(二)全面渗透了风险审计理念。为了更好地指导注册会计师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审计风险,准则框架体系全面渗透着风险审计理念,要求注册会计师将风险导向审计的观念贯穿于审计全过程。为此制定了《计划审计工作》、《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重大性》和《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等5项专门的审计准则。不仅如此,上至有关一般原则与责任的审计准则,下至有关审计证据、利用其他主体的工作和审计结论与报告的审计准则,也无不强调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评估和应对。(三)充分体现了与国际趋同的要求。中国准则体系的国际趋同既体现在框架体系上,也体现在准则项目和内容上,在审计准则内容上,中国准则体系充分采纳了国际审计准则所有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程序,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审计的目标与原则、风险的评估与应对、审计证据的获取与分析、审计结论的形成与报告等方面,与国际审计准则保持了高度的统一。真正达到了准则项目和内容的趋同。(四)切实考虑了中国国情。趋同不是相同,借鉴不等于照搬照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执业环境以及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认识程度等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在国际趋同的同时,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制定中国审计准则,使之既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文能保持中国特色。中国准则体系在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验资准则和准则行文体例等方面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

注册会计师要特别注意其中的变化点,充分理解、吃透新审计准则体系中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一般原则与责任、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审计结论与报告、特殊领域等变化点,以更好地进行审计工作;同时还要对对新会计准则进行充分地理解和把握;要树立风险审计理念,提高应对风险能力;加强质量控制建设,适应现代审计需求;抓好准则指南学习,细化审计执业规程。

新审计准则是柄“双刃剑”,在为注册会计师执业提供指导的同时,又强化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责任,将对审计实务工作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我们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如何深刻领会准则精神,指导实务工作,需要注册会计师认真思考、研究。

上一篇:一名小会计的遐想 下一篇:统一战略管理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