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脐法对糖调节受损者空腹血糖的影响

时间:2022-08-02 05:49:14

灸脐法对糖调节受损者空腹血糖的影响

克拉玛依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新疆克拉玛依839001

【摘要】目的:了解灸脐法对糖调节受损者空腹血糖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筛选后的糖调节受损患者随机分为灸脐治疗组和空白等待组两组,治疗组经过4个月治疗,空白组经过4个月等待后,比较两者的空腹血糖变化。结论:灸脐法可明显降低糖调节受损者的空腹血糖指标。

【关键词】灸脐;糖调节受损;糖尿病;空腹血糖

【中图分类号】R24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845-02糖代谢异常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IFG合并IGT(IFGJIGT)和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4个水平。其中IFG、ICT、IFG/IGT合称为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属于正常糖代谢和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1],统称为“糖尿病前期”,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必经阶段[2]。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静脉抽血检查的血糖偏高患者共100例,系本医院住院、门诊患者或白碱滩区职工及家属患者。其中男67例,女33例,平均年龄47.6岁,平均病程1/12年。按Excel程序随机分配功能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51例,B组49例。A、B组在性别、年龄及健康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血糖偏高诊断标准参照2003年11月国际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新的空腹血糖异常和糖耐量减低诊断标准:正常糖耐量(NGT)指FPG

1.2方法:

1.2.1本试验历时6个月左右,共需抽血6次。①筛选期:第一次抽血。受试者禁食10h,于次日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小肝功、肾功、空腹血糖及空腹血糖、心电图等相关项目,如无特殊异常,则进入试验准备期。②试验准备期:第二次抽血。受试者口服75克葡萄糖,2h后检测餐后静脉血糖,做口服葡糖糖耐量试验,分别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③试验期:A组进行第1个月治疗后,B组空白等待第1个月,两组共同进行第3次抽血,检测静脉空腹血糖。④A组进行第2个月治疗后,B组空白等待第2个月,两组共同进行第4次抽血,检测静脉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⑤A组进行第3个月治疗后,B组空白等待第3个月,两组共同进行第5次抽血,检测静脉空腹血糖。⑥A组进行第4个月治疗后,B组空白等待第4个月,两组共同进行第6次抽血,检测静脉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所有患者血液及其他检查均在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检验科接受统一检测,检测步骤均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1.2.2试验方法。①治疗组:经筛选后,每3日-4日以无烟艾条置于艾灸盒内点燃,灸治疗组患者脐部1小时,1个月为1疗程,共4个月。②空白组:经筛选后,空白组不作治疗,等待4个月。期间血液检测若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与患者协商,可酌情使患者控制饮食,多运动,或予以二甲双胍片0.5g,口服,一日三次。2.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软件用SPSS16.0系统进行处理,数据用(χ±s)表示,计量资料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结果

3.1灸脐后治疗组FPG与空白组FPG的比较:其中治疗前患者FPG值表示为FPG0,灸脐1个月后FPG值表示为FPG1,灸脐2个月后FPG值表示为FPG2,灸脐3个月后FPG值表示为FPG3,灸脐4个月后FPG值表示为FPG4,具体数据,(见表1、表2、表3)。

表1A组试验前后比较

指标A组(51例)FPG0(mmol/l)6.50±0.22FPG1(mmol/l)6.27±0.36*FPG2(mmol/l)6.22±0.39*FPG3(mmol/l)6.14±0.33*FPG4(mmol/l)6.05±0.38**表示与FPG0相比,P值<0.05。

表2B组试验前后比较

指标B组(49例)FPG0(mmol/l)6.51±0.21FPG1(mmol/l)6.54±0.29FPG2(mmol/l)6.57±0.44FPG3(mmol/l)6.56±0.43FPG4(mmol/l)6.60±0.53*表示与FPG0相比,P值<0.05。

表3A/B两组试验前后比较

指标A组(51例)B组(49例)FPG0(mmol/l)6.50±0.226.51±0.21FPG1(mmol/l)6.27±0.36*6.54±0.29FPG2(mmol/l)6.22±0.39*6.57±0.44FPG3(mmol/l)6.14±0.33*6.56±0.43FPG4(mmol/l)6.05±0.38*6.60±0.53*表示与B组相比,P值<0.05。4.结论

从脾虚论治糖尿病:糖尿病在中医学当属“脾瘅”范畴。胰腺的功能隶属于中医脾的功能[5]。《素问·经脉别论》:“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精于筋,食气人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正常情况下,脾主运化,主升清,饮食物入胃后,食物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转化为精微物质;脾的运化和升清功能正常,饮食物才能正常转运和输布,水谷精微才能上输头目、心肺,营养全身。只有脾主肌肉的功能正常,精微物质才能得以正常的利用消耗。脾瘅之人多富贵,平素嗜食肥甘酒酪,或体惰懒动,或情志不舒,劳欲过度,致使脾不健运,进而痰湿内蕴,故多形体肥胖。痰湿郁久化热,湿热上蒸伤阴,或是脾失升清,精微不得上承,故发为口甘、口干渴、口苦等症,而发为消渴。张锡纯言:“消渴一证,皆起于中焦而及上、下,因中焦病而累及脾也……脾气不能散精达肺则津液少,不能通调水道则小便无节,是以渴而多饮多溲也。”姬厚民[4]认为,长期过食肥甘厚味,致脾失健运,脾气不能散精,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使饮华不能散布全身为机体所用,而是留滞不化,从而引起血糖升高,故采用七味白术散加芍药甘草汤,调理脾之阴阳,恢复脾之功能。陈刚[6]同样认为,IGT病机转归的关键在于“数食”,即“肥甘之量”相对超过了“脾之散精”功能。李洪波[7]采用益气健脾法组方治疗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64例,经3周治疗,效果显著。

本研究采用艾灸脐部治疗糖调节受损,结果经过4个月的治疗后,治疗组的空腹血糖值明显比治疗前降低,而空白组的空腹血糖值在4个月等待期结束后无明显变化。说明艾灸脐部可以降低糖调节受损患者的空腹血糖。可能与脐疗和艾条刺激产生的补脾作用有关。参考文献

[1]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Care,2004,27(Suppl l):S5-Sl0.

[2]Wang JJ,Yuan SY,Zhu LX,et al.Effects of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on predicting incident type 2 Diabete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with high post-prandial glucose[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4,66:183-191.

[3]张辉映,袁昊健,文丹,曹国芳,王桂招,章伟,周磊.上海市南京西路社区成人血糖异常情况调查,2001,10(1):P18-20.

[4]姬厚民.七味白术散加芍药甘草汤治疗糖耐量减低31例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2,2(15):P1395.

[5]寇吉友,卫彦,陈军.从“脾瘅”认识糖耐量异常中国民间疗法,2010,18(5):P5.

[6]陈刚.健脾逆瘅汤治疗糖耐量减低48例[J].四川中医,2001,19(11):P43.

[7]李洪波.益气健脾中药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糖耐量减低的干预作用[J].新中医,2002,34(1):P35-36.

上一篇:电视鼻内镜手术915例的全麻体会 下一篇:浅谈EASI导联在CCU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