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鹅蛋的婆婆说……

时间:2022-08-02 05:11:42

那天,匆匆游览了张家界森林公园的金鞭溪,去坐当地人的公交车回城里,我上了一辆已经坐了七八人的公交车,车里全是当地村民,大多为中老年妇女。很快,我弄清楚,她们都是来旅游区兜售农家产品的附近村民。最小的也有三十多岁了,最年老的一位大概有七十多岁。

我很开心有机会和她们聊天,让我感觉到一上午的游览得到了补偿。等到车坐满时,我已经知道她们今天各卖了多少蔬菜和苹果、鸡蛋和粽子,她们几乎都告诉我她们今天的收入,有两位还告诉我她们家靠卖水果和蔬菜一个月能够收入多少。但我注意到,只有那个最年老的婆婆没有说话,却一直看着我。我问她:“你的东西卖完没有?”她摇摇头,我又问她:“那是什么?”

婆婆颤巍巍地提起袋子,我看到一些很大的“鸭蛋”。她说,今天的六个鹅蛋一个也没有卖掉。我这才知道那是鹅蛋,很大很大的鹅蛋,白白的。

婆婆说:“自家腌的咸鹅蛋,本来是卖给这里小摊贩的,可是人家不要。”她叹了口气说,“这是最好的鹅蛋,今年还盼着这几只鹅能赚点小钱的,没想到……”

看着我一直盯着她袋子里的鹅蛋,婆婆突然有些兴奋地问:“你要不要买?”

我说:“我不买,我没有办法带。”

她们笑得我有些不好意思了。婆婆说:“看你和我们坐一起,一定是好人,你要是买,我给你一块五一个。”

一个妇女说:“你家的鹅蛋不是固定卖给××摊子的吗?人家不要了?”

大家又七嘴八舌地说起经济不景气,各自的收入都大大减少了,我就很吃惊,那老婆婆也有七十多岁了,虽说是引用,咋就顺口说出了“经济危机”?我说:“婆婆啊,你也知道经济危机?”

那老婆婆看着我说:“咋不知道,你城市人更知道吧,美国人都要饭去了……”

老婆婆这句话说得清清楚楚,我更是吃惊不小,我怀疑自己身上是不是有什么东西让老人家联想到美国。我抬起头说:“啊,婆婆,你从哪里知道美国人都要饭去了?那么严重的经济危机啊,我第一次听说……”

一位年轻的妇女说:“她(婆婆)听电视上说的,她就记住了,我倒看到报纸上说,美国人是在靠借我们的钱生活,要不是我们的钱,他们早垮了,也够苦的……”

各位,我又被大大地雷到了,我想说点什么,反驳一下,解释一下,但当看到她们都由衷开心地笑闹着,我张开的嘴巴僵住了。我能够说什么?

说到美国人都在靠借我们的钱生活,车厢里因为老婆婆卖不出六个鹅蛋而弥漫的“经济危机”的阴霾总算是一扫而光了,她们都快活了。谁说不是?想起遥远的靠我们的钱才能维持生活的美国人民,就算卖不出鹅蛋,就算钱包里没有多少钱,但我们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国家呀。

这次到湘西和湖北也是想看一下老百姓到底生活得怎么样。据说,我们富裕了,很强大了,财大气粗了,连我都被忽悠住了、迷茫了。可是,我虽然不喜欢数学,但小学的算术我还是会的:当一个十三亿国家的国民人均GDP排名在一百位的时候,当经济总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我们这些知识分子和精英生活每提高一步,就表明另外至少十个中国人的收入会相对减少,这难道不是简单的算术?

正是抱着这个简单的算式,我走了一些地方,接触了当地一些人,他们的生活真的还很贫困,而这些还是相对比较富裕的地区。如果让我把他们和澳洲、美国的贫困地区相比,我要告诉你,相差不是十年、二十年,而至少是三四十年以上。这是我凭良心而说出的直觉。我知道数字和事实被某些垄断机构垄断了,但我的直觉还没有背叛我。

也许国家大了,人口多了,确实没有什么办法,那么既然没有什么办法,要你启蒙干什么?好在那个地区的电视和新闻都非常主流,几乎是二十四小时的光明和幸福主旋律,当然只有在提到美国和中国台湾的时候,才会愁云惨雾,但那种愁云惨雾,只会让你更加高兴和快乐,因为你没有不幸生活在那些国家和地区……所以,一个七十岁的老婆婆用一句简单的话――“美国人都要饭去了”从而一扫卖不出六个鹅蛋的“经济危机”的阴霾。信心啊,那不正是我们国家需要用来对付经济危机与不和谐因素的有力武器吗?

车厢里那种充满信心的气氛让我陷入了沉思,自然没有了心情聊天。这时,两个女警察来到车门口,其中一位喊道:“你们下去,换另一班车,这车要去送下班的职工。”话音刚落,那些和我同车等了近半个小时的村妇们就一下子站起来,提着箩筐包袱自觉地下车了。我最后一个下车,经过警察时问:“为什么要换车?”警察看到我这身打扮有些诧异,是的,这种车里不应该有我这种打扮的人。吃惊的警察大概摸不准,打量了我一会才说:“你们坐下班车。”我继续问:“为什么?”

刚才和我聊天的一位村妇说:“他们下班了,就要我们下来,他们要先走,是这里的干部和职工。平时都是这样,他们不知道有游客(指我),要是游客多了,他们就不敢这样了。”

我有些不解,就问:“我们坐这长途公车的票价都一样吗?”她们说:“是的啊。”我问:“那为什么对待你们就不一样?”那几位妇女都很迷惑地看着我,好像我问了一个天方夜谭似的问题,她们认为自己被赶下车是天经地义的,她们只是对我被赶下车有些抱歉。

我有些生气,转身对警察说:“我需要解释,为什么要我们下来,你们先走?”他们之前显然没有意识到我这位游客如此较真,说不出话,于是我就冲他们拍照。这时,调度过来解释说:“不好意思,本来应该有车来,这样就可以一起走,但还有一部车在路上堵住了,你们等下一班,很快的。”

我说:“人数一样多,票价一样,我们先来的,已经等了半个小时,为什么要我们下车,为什么他们不能等?”

我并不是因为他们赶我下来而生气。我根本不会计较这些,何况,人家有权力这样调度,而且看到我生气,那个调度员加紧调车。那部公共汽车在他们这些工作人员上去后,就被司机换上了职工专车的牌子。不过,他们那部车开走后不到十分钟,一部专门调派的公交车就冲进了停车场。

当地村民都让我先上,说是因为我这车才来这么快,我不肯上,让她们先上,最后我才上,可上去后才发现,她们把最好的位置留给了我。

车开了,我还有些不开心,她们竟然安慰我:“谢谢你,今天要不是你啊,还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才能调车过来,职工下班很多人。总是这样,今天幸亏有你,他们有点怕,你还照相……你别生气了……”

我心里更难过了,天啊,我哪里是因为他们赶我下来而生气?我坐这种车只是体验生活。

我当时生气是为那位没有卖出鹅蛋的老婆婆,那位被他们忽悠到认为美国人已经开始要饭而感到有信心度过经济危机的老婆婆,还有这一车听到警察一句话就立即提着大篮子小篮子下车,空出一部公车让给“公仆”们的村民。她们每天这样出卖自己的劳动和农产品其实比谁都辛苦,但她们都纯朴地认为自己是这个国家最不重要的人……

车在蜿蜒的山道行走,我的思绪却比山道更加崎岖。当车子开离旅游区来到山区后,经常有当地村民上来,不一会儿,车上几乎挤满了当地的村民,我却显得更加孤独。这孤独让我第一次觉得,也许我不应该走进他们中间,也许他们确实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许以为最了解他们的我其实最不了解他们。他们不需要启蒙,他们幸福,他们有信心;不高兴的是我们,没有信心的是我们,对他们启蒙只能把不高兴和缺乏信心传染给他们……

走了半个小时,学校放学了,从山间的小路涌出一群群学童,他们在路上奔跑、拦车,车停了,孩子们想上去却挤不进,不一会车厢里就像沙丁鱼罐头了。我看到两个只有几岁的小孩子站在我旁边,本能地让位置给她们,可是,有两位妇女却立即制止了,而且,那孩子一看大人的脸色,根本不敢坐我的位置,我听那妇女对孩子叽里呱啦地说:“你们坐什么,人家是客人,是一个好客人……”

车继续走,我身边的孩子们挤得水泄不通,我却坐在那里,像一个城市来的精英,精英啊!我不想说美国和澳洲了,在那里,孩子们有自己的舒适校车接送……

这几天,我老是想车上的老婆婆会怎么处理她那六个卖不出去的鹅蛋……我又设想,如果她知道我经常来往美国,会不会要我把鹅蛋买下来带给靠借中国钱生活的美国人民?我又会想,如果她明天还卖不掉那几个鹅蛋的话,她还要坐那趟公交车?如果她再被赶下来,有没有像我这样的和她们不一样的人帮她们吼两声……

可我几乎是生平第一次相信,我的吼声,不但不能为老婆婆壮胆,很可能会让她们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失望;而只有电视和报纸上的主旋律,那及时报道的经济危机笼罩下的美国惨况,才会让因为卖不出六个鹅蛋而陷入愁云惨雾的老婆婆重新充满信心……

【选自《360doc》本刊有删节】

题图 / 选择性报道 / 孙万帅

上一篇:“带病提拔”与“海恩法则” 下一篇: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