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汉和菩萨

时间:2022-08-02 04:42:29

每一种宗教都有独特的信仰对象。一般说来,这些神灵既与基本教义相联系,又长期受到信徒的顶礼膜拜。佛、罗汉和菩萨,构成了中国佛教的信仰体系。在这些信仰对象身上,既有承袭印度佛教的因素,又有中国信众新创造的内容。

佛信仰

对佛的崇拜,经过了从一佛到多佛的演变过程。自释迦牟尼创教到大乘佛教兴起的五六百年间,释迦牟尼始终被认为是唯一现存的佛。这种信仰本质上是与教主崇拜相联系的一佛信仰。

在部派佛教时期,产生了“过去七佛”的信仰。“七佛”是指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之前的6位佛都是古佛,并不是处于同一个时期,彼此相隔的时间非常久远。每一位佛出现于世的时候,人们的寿命都很长,佛弟子都很多,佛法很兴盛。比如,第一位毗婆尸佛是在过去九十一劫(用以表达极长时间的概念)出现的,当时人们的寿命是8万岁,佛一次说法时就有弟子7万人。七佛倡导的教义基本相同。有一个“七佛通戒偈”,表述了佛教最核心的思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由于七佛并不是同时存在,所以“七佛”信仰本质上依然是一佛信仰。

大乘佛教建立了多佛同时并存的新信仰体系。大乘认为,十方世界同时存在的佛数量,比恒河岸边的沙粒还多,根本数不清。同时,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也就是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佛教不同经典和不同教派,所宣扬和供奉的主佛并不一致。中国佛教也崇拜多佛,比较流行的有阿弥陀佛、弥勒佛、药师佛等。

阿弥陀佛,也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等,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据《无量寿经》等载,很久以前,有位名叫法藏(即后来阿弥陀佛)的比丘,发下拯救众生的48个愿望,经过历劫修行,于西方建成净土,号“阿弥陀”。西方净土世界与现实世界(秽土)相对立,那里没有任何痛苦,只有“妙乐”。众生只要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死后就可以往生到净土世界,获得最终的解脱。

“弥勒佛”是未来佛。根据《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等记述,弥勒菩萨曾是释迦佛的弟子,释迦佛曾预言他将于大约57亿6千万年后,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说法救度众生。中国的弥勒信仰从三国两晋时期就开始流传,到唐代开始衰落。现在寺院中袒胸露腹、箕踞而坐、笑口大开的弥勒佛形象,并不是唐代以前的形象,而是本自五代契此和尚。传说契此常背一布袋,见人就乞物,装入袋中,人称“布袭和尚”。契此在圆寂时口诵偈言:“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后来人们就把他作为弥勒佛的化身。

药师佛金称“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大医王佛”、“医王薯逝”等。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根据相关经典记载,药师佛在本行菩萨道时,曾经发过十二大誓愿,要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和祈求,拯救一切众生脱离生死轮回达到解脱。据说,凡是没有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如果听闻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都能在临终时得到8位大菩萨指示道路,顺利往生东方净琉璃世界。

在佛教经典中还常见有3位佛相搭配的组合,如“三佛身”、“三世佛”等。

“三佛身”有多种不同说法,比较通行的是指“法身佛”、“报身佛”和“应身佛”。“法身佛”是指佛法所成的佛身,这是佛法人格化之后产生的崇拜对像。法身的特点是无形无像,永恒存在。由于法身没有能为人们的感官所把握的形像,所以,人们不能直接接触佛的法身。“搬身佛。是指经过修行实践,成就正果而获得的佛果之身,其形像是相好庄严的,有不同于常人的外部特征。。应身佛”是指为救度众生而根据需要随机应化的佛身,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众生需要,应身佛有不同的形像。

“三世佛”,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的合称,或三个世界佛的合称。其一,“竖三世佛”,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佛。过去佛有多种说法,在常见的寺院塑像中,过去佛是燃灯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是弥勒佛。其二,“横三世佛”,指三个世界的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罗汉信仰

在大乘佛教兴起之前,佛只有释迦牟尼一位,其他人修行的最高果位是罗汉,全称“阿罗汉”。达到罗汉果位,就超脱了生死轮回。罗汉的职责,就是遵照佛祖的嘱托,常住世间,推动佛法流传,护佑众生。所以,罗汉也成为信众的崇拜对象。

到大乘佛教时期,罗汉崇拜并没有被废除,也比较盛行。在中国佛教中,流行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我国南北各地许多寺院中都有罗汉堂,供奉罗汉的画像或塑像。

关于“十六罗汉”,最初见于玄奘所译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记述了十六罗汉的名字和住地。“十八罗汉”是在十六罗汉之外又加上庆友和宾头卢,也有的是加上迦叶和军屠钵叹。元代以后,十八罗汉就基本取代了十六罗汉,成为寺院中塑像的流行式样。

关于“五百罗汉”的来源,说法很多。一般指参加第一次佛经结集的五百比丘,以大迦叶和阿难为上首。除了其中的佛十大弟子外,其余的罗汉都没有名字。但是,在中国流传的五百罗汉都有名号。这是宋代及其以后逐渐在民间增补完成的。

菩萨信仰

大乘佛教兴起之后,修行者的主要样板不是罗汉而是菩萨。菩萨全称“菩提萨堙”,也意译为“觉有情”、“大士”等。菩萨的修行,是以自度和度人为特点。在众多大乘经典中,所记载的菩萨也和佛一样,多得数不清。而且,相同名字的菩萨,在不同经典中的记载也颇有差异。一般说来,菩萨也和罗汉一样,是佛的弟子,地位应该在佛之下。但是,也有一些经典把某些大菩萨与佛并列,更有一些经典甚至把某些大菩萨塑造为佛的老师。由此可以发现,大乘佛教中的菩萨崇拜,远远超过此前的罗汉崇拜。

在我国佛教信仰中,菩萨崇拜是非常流行的,主要菩萨有4位,即观音、文殊、普贤、地藏。他们都源自印度佛教经典,又在我国的流传中增加了新的信仰内容。

观音,也称“观世音”,“光世音”、“观自在”等。观音菩萨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根据佛教的说法,菩萨的可视形象本来无所谓男女,人们看到的或男或女的菩萨形象称为“应化身”,是菩萨根据拯救世间众生的需要而显示出来的。观音菩萨的形象在我国也经历了从男相转变为非男非女相,最后定型为庄严、慈祥、美丽的女相的过程。观音菩萨不仅能够在世间众生发声、发意求救时立即前往拯救,而且能够在看见世间众生身受各种痛苦时就前往拯救。观音化身很多,都是为解除芸芸众生所遭遇的多种苦难而应现的。

文殊全称“文殊师利”,是梵文音译词,意译作“妙德”、“妙首”、“妙吉祥”等。记述文殊菩萨的经典非常多,而且普遍给他以很高的地位。《菩萨处胎经》说文殊本来是佛,为了协助释迦牟尼教化芸芸众生,才变现为菩萨。《放钵经》说文殊是众佛之母。《华严经》认为文殊可以代佛立言,可以“宣如来旨”。《悲华经》说文殊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在我国佛教寺院的塑像中,文殊菩萨的形象是骑狮子,手持宝剑。

普贤又意译作“遍吉”等。大乘佛教各类经典多把普贤描述为修行成佛的样板,大乘经典的总护法,与大日如来同体。根据《华严经》的描述,普贤在修行解脱方面,在成就佛果方面,与三世诸佛都没有任何差别。唐代以后,我国寺院中的普贤形象为骑六牙白象。普贤菩萨为护持佛法、从事修行和拯救众生所发的十个愿望,称为“普贤行愿”,在僧俗信徒中都很流行,并且为华严宗、净土宗和密宗所重视。

地藏菩萨曾被释迦牟尼佛封为“幽明教主”,职责是拯救地狱中的众生,让他们都获得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地藏菩萨曾在佛面前立下誓愿:要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办法,让地狱中的众生都获得解脱,到那时候自己再成佛。这就是地藏菩萨的大愿。以后随着地藏菩萨信仰的流行,其大愿一般概括为;“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觉悟成佛);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按照中国佛教的传说,地藏菩萨降诞在新罗国王族,姓金,名乔觉,于唐玄宗时航海到九华山修道,圆寂后肉身不坏。

在传统佛教的经典中,以上的4位大菩萨并没有成为完整的一组信仰对象。在中国佛教传说中,四大菩萨则相互联系,各有分工:文殊代表大智、普贤代表大行、观音代表大悲、地藏代表大愿。

四大菩萨信仰也逐渐与四大名山联系起来。其中,山西的五台山是文殊显灵说法的道场,四川的峨眉山是普贤的说法道场,安徽的九华山是地藏成道、说法的道场,浙江的普陀山是观音的道场。四大名山原本都是风景秀丽之地,成为佛教名山和菩萨道场之后,不仅是游客观光的旅游胜地,也逐渐成为信徒朝拜的宗教圣地。

在中国佛教中,佛信仰也与菩萨信仰密切结合。这也表现在寺庙的造像组合中,常见的有“西方三圣”、“华严三圣”等。其中,西方三圣是教主阿弥陀佛,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华严三圣是教主卢舍那佛,左边为文殊菩萨,右边为普贤菩萨。

上一篇:中国古代的避讳 下一篇:“娃娃脸为何惹人爱”等1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