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我教育的基本构想

时间:2022-08-02 03:41:09

关于自我教育的基本构想

李后兵,男,1967年8月出生,大学本科,文学学士。历任湖北省襄阳三中团委书记、办公室主任、副校长,2005年8月任湖北省襄阳一中副校长,2009年3月任湖北省襄阳市致远中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先后在《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国教师报》《高考》《湖北教育》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公开发表教科研论文十多篇。

自我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正确地认识自我,在此基础上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并能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出正确评价的一种教育方法。完整的教育是由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构成的,他人教育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自我教育是一个由四个环节组成的动态过程: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自我评价。一般都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自我要求;在自我要求的目标下自我践行,即不断地通过实践过程中的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力争达到一定预期效果;然后用自己认可的价值观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这一评价,形成对自己新的认识。在这一新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自我教育循环上升过程。正确的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前提,有什么样的自我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自我要求,就会有什么样的自我践行,就会有什么样的自我评价。

我校“明志致远,成学广才”办学理念等学校文化的自我定位,既是要求全体成员有情感上的认同感和行为上的趋同性,也是促进全体学生自我认识,进而明确自我要求的有效手段。我们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去明确“成学广才”的人生追求,也就是进入到自我教育的第二阶段――自我要求。自我要求是自我教育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在自我教育的四个环节中,自我要求是最薄弱的一环。因此,要推动自我教育的进行,首先要关注的就是自我要求这一个环节。我校进行的班级文化的“自我展示”以及“每周一星”的评选等活动也是在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动机,提出目标方面所进行的一些尝试。自我践行是自我教育的第三个环节,也是最关键的一环,没有这一环,自我教育只能是空中楼阁。强烈的自我教育的动机,美好的自我教育的目标和周密的自我教育计划,都要在实实在在的实践中接受考验,获得发展。我校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中的自我管理,班级值周中的自我实践,早晨跑操的自我磨炼,主持晨会时个人潜能的自我挖掘,志愿者社区服务中的自我实现,开放式的自主阅读,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等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自我践行中学会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从而扎扎实实地实现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如果把自我教育过程比作一个螺旋式上升的链条,那么第四环节的自我评价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环,这一环节将决定自我教育过程在进入下一周期时,驶入哪一个轨道。自我评价是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的综合性的集中表现,我校结合新生军训组织自我评述活动、结合主题班会、班级值周等组织自我评判活动,结合新课改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等,在自评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注重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标准建立自尊,用正确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用正确的价值追求来形成自己强大的精神支撑,并获得新的精神动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自我教育的灵魂。人格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健全的人格是人们主动、积极地调节自我以适应时代的变革所产生的层出不穷的新观念、新事物的根本保证。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实质上是一个非智力因素(特别是人格与意志品质)的培养,自我教育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健全人格塑造的过程。教育对人格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教育就逐渐由单纯重视智力开发转向同时重视人格培养。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人们价值观念的变革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人格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但我国中小学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假大空”的德育内容和枯燥灌输、外在强制的教育方式依然普遍存在,造成青少年认知和行为的严重脱节与分离。这也是我校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作为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核心目标的重要原因。

行为实践法是自我教育的基本途径。自我教育是一个由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不断锤炼的过程。我国历代知识分子都崇尚自我修养,但是很多人脱离实际,往往把自我修养变成了一种远离现实生活的“闭门思过”,甚至进一步养成了在面对客观世界时夸夸其谈、“坐而论道”的陋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的认识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在实践中反复锤炼才能不断完善。可见自我教育不是个人孤立地闭门修养,而是强调要结合实践和学生的集体活动来进行,因而我们把行为实践法作为自我教育的基本形式。所谓行为实践法就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各种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矫正的能力。教育者要设法帮助学生完成由想到做这极其重要的一步,这一步看似简单,却是自我教育成功的关键一步。

家庭教育是自我教育的延展点。学校在进行学生自我教育实践时,不仅要在学校内部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局面,还要高度重视与家庭的沟通工作,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的作用,向家长宣传学校教育理念,育思想,展示教育成果,在教育上达成共识,彼此共勉,形成教育合力。

施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并不是盲目地对学生放手放任,也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在自由。教育管理者必须有理性的思考、周密的计划、精心的设计、恰当的引导,师生才能自觉践行。所以自我教育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科学完善的管理和评价机制,需要靠制度、规则来提供保障和导向。要通过健全的机制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调控,通过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和强化那些社会需要的思想行为,制约或惩罚那些超越社会规范的言行,让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社会倡导的,什么是社会反对的,从而明辨是非,掌握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逐步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

人格要素的核心是人的内在素质,即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这一切,无不与人的文化素质有关,与人的综合素质有关。应该说,丰富的知识结构是对人格要素的有力补充和完善,学识的渊博、知识的丰富必定会扩展人的思维方式,开掘人的思想深度,决定人的价值取向,折射着人的信仰和情感。文化素质既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也是现代人格的基础,较高的文化素质是形成人格品质的理想条件,也是完善自我的重要基础。培根还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可见,人格的教育与塑造必须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为前提和基础,特别是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青少年的人格教育更是如此。

情感、意志等因素在人格品质形成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而强化情感陶冶显得尤为重要。陶冶的方法是借助外界环境影响学生的方法,它最突出的特点是潜移默化,是在无声无形中去感染学生,使他们有所感悟,从而将之“移”入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中。陶冶人的情境,必然是能“动”人的情境,这种“动”是逐步的,一点一滴的,既不是靠说教,也不是靠其它直接的教育方式,陶冶要借助载体来引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去调动他们的兴趣、需要及情感等。对陶冶的接受可能是一种感受,一种情绪上的感染,而一旦这种感受、感染发展下去,就会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的建设,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加强艺术教育功能,发挥艺术熏陶作用,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获知、育情、炼意、导行,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健康的环境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就拿生活环境来说,一个洁净典雅的环境与一个肮脏杂乱的环境,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前者会使人行为检点、精神振奋,而后者却会使人行为随意、精神不振。所以学校要努力优化育人环境,通过醒目的标语(校风、校训、名言警句)、充满厚重文化品质的宣传橱窗、校刊校报、校园网等多方位的立体展示,让整个校园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并最终使其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强大内驱力。

上一篇:构建情智共舞的语文课堂 下一篇:对语文界几个流行观点的再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