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化学新课改实施中的几个思考

时间:2022-08-02 12:45:36

关于高中化学新课改实施中的几个思考

摘要 苏教版高中化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的教育理念,大范围深层次的改革了旧的学科知识编排。全新的知识体系对师生的素质要求,必然对旧的化学教学模式产生强大的冲击。如何在新课程实施中,领悟课程要领,掌握教学方法,更好地胜任化学新教材的教学,这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从钻研教材,更新观念出发,逐步完成自身在教学中的定位。

关键词 化学 新教材 新理念 新要求

河北省高中化学新课改全面实施已经三个年头了。经过在学生中的调查,同事间的交流,以及各相关资料的学习,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些想法,愿与大家探讨。下面就新教材的教育理念,知识体系特点,教学过程中师生面临的问题谈谈想法。

一.化学新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依然采用实验修订本的形式,即高一年级为必修教材;高二年级为选修教材;高三年级为选修教材。在整个教材编写过程中,多以专题形式,把化学知识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能力有了更全面的要求,我认为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还有一类是时代感很强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不难看出,新课程下的新教材,对培育的人才综合度更大、层次和内涵更广、时代性和未来性更强。为此,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除了精心编排了基础知识和习题之外,还设有一定量的“资料”、“阅读”、“讨论”、“家庭小实验”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等栏目,同时还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表格,有的幽默风趣,有的生动活泼,这样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化学新教材的教育新理念

新教材最显著的变化是不再追求化学本身的完备性和知识的覆盖面,而是把学生的发展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基本理念。打开高中化学新教材,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体系已被打破,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自然延伸到了社会、生产、生活和科技等现实领域。新颖丰富的学习内容引人入胜,“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教育理念展现其间,为实施素质教育和争取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

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学校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的发展须有基础保证并兼顾其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性,尊重其个性,以实现个性化发展。因而教育活动也必须保证基础,分层次推进,并充分尊重个性,以培养其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实现人本发展的教育目标。

学科教学是学生在校学习之本,也是其全面发展的主渠道,因而学生的活动应以此为基点和生长点。高中新课程计划中明确了各科的必修、选修教学内容,安排了必修性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这既保证了“基础”,又兼顾了“发展层次”,更考虑到了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学生个性的张扬。其中“必修教学”均以各学科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能力来构建本学科的框架体系,学生借此可得到“基础性学力”的培养和发展。“选修教学”则让一些对某学科感兴趣、可能有更高发展水平的学生以知识、方法上的拓展和提高以及发展方向上的鼓励,初步培养其“发展性学力”,为其专业发展和特长发挥奠定基础。而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可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存”,其中大量的学生自主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促使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但是,学生发挥创造力、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进而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此“研究性学习”决不是无中生有、随心所欲的活动,它必须尊重学生个性,以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及一定的科学方法作研究的基础。具体地说,即以“必修”和“自主选修”教学为载体,在各层面和环节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个性,寻求教学与实践的统一,实现全面的“保证基础”和个性化的“分层发展”的良性结合,达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目标。

三.化学新教材实施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常出现的情形----课前,教师精心备课,查阅大量资料,预设情景;课堂上,师生互动,气氛活跃,兴趣盎然;课后面对传统的配套作业,一筹莫展,似乎课堂教学脱离“现实”,师生质疑……理科学习缺乏了一种定量的反馈手段,造成新教学理念难以贯彻,新知识体系无法维持,许多教师又回到旧教材的教学模式中去,自我解释提高课堂的实用性,求新,创新的动力减弱。

四.解决问题的设想

我认为这是我们自身新教学观念领会不足,没有完成新的教学角色的转变。新课程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该遵循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并且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与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师与课堂等一列关系将发生调整和转变。取而代之的是平等,互助和合作。教师应从这几个方面改进:

(一)改变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前,我们一直遵从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改后,由重教师“教”转变为重学生“学”,即由“教教科书”变为“用教科书”。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自主探索,不断地亲身体验,不断地解决问题。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这样学生的个性、特长也能自由发展。

(二)教学评价由结果转向过程、由单一转向多元、由固定转向流动。

纠正学生的偏见,解决学生的压力,鼓足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能过于注重量化的纸笔测试,而应注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三)运用模型及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问题变得具体、鲜活,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动画模拟晶体的结构、有机化学中化学键的断裂情况、化学实验中的爆炸性实验、喷泉实验、火山爆发等。使学生感受化学的无穷魅力,并积极地投入到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去。

(四)丰富教学方法,灵活机动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例如:出题学习法是复习课的有效方法,出题学习法就是让学生通过编写化学试卷来掌握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它转换了学生的角度,由被动变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化学“兴趣小组”活动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活动等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实质是为了能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

通过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极强的诱惑力。它不仅加深学生对化学学科特点的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观察、想象、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仅完成课本中的演示实验还不够,还必须创造条件,改进、完善、补充一些实验,尽可能地将一些验证性实验变为趣味性实验。这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还会使学生的兴趣更加高涨。

(作者单位:河北遵化一中)

上一篇:谈甲醛对室内环境的危害及防治 下一篇:论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