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在天 有睛其神

时间:2022-08-01 08:59:17

摘要:写作形如画龙,点睛方能飞天。警策与文眼是写作过程中画龙点睛的两种重要方法。警策,就是“语简言奇而含意精切动人的文句”(陈望道语),这些警策语往往建立在大量形象描写的基础上,它是打开形象内在奥秘的窗户,是点亮作品题旨的荧光。

关键词: 作品 警策 文眼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一般来说,大量单纯形象的描写,不易使人明白形象的内涵,这时,就可用富有哲理意味的议论来点睛。例如: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前篇大段大段地写景,把洞庭湖的各种气候环境的风貌以及以及观赏者的心情惟妙惟肖地描摹刻画出来,但这种描写刻画尚不足以点明作者的意图,于是作者在结尾处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策句来总结全篇,使形象的内涵豁然显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得以表达。

警策语在何处出现,因文而异。有的警策语放在篇首。如韩愈的《马说》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真是别具一格,不同凡响,引人入胜,令人深思。

也有的警策语在文中出现不止一处。如端木蕻良《黎明的眼睛》一文中:“随着窗子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窗子开了,用不着打招呼,新的空气就会猛扑进来。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有风沙飞入屋中,还有眼睛看不到的微尘,还有很难发觉的细菌,有的是出面拜访,有的是偷偷地混了进来……打开窗子吧!现在开窗子不光是为了迎接阳光、空气,或者远眺青山的青、新柳的绿、燕子飞来的掠影,……且是迎接一个新的世界!

这些警策语富有哲理,言简意赅,使作品具有深度和力度。作品有了警策语,也就有了气势。

警策语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将哲理极简练地表现出来,使人感到一种格言味,如:“事实就是事实”;第二种是将表面上两两无关的事情捏成一句,咋看似不可理解,其实含有真理,如:“墙有耳,伏寇在侧。”(《管子·君臣篇》;第三种是话面矛盾反常而意思连贯通顺,可称“奇说”或“妙语”。这是警策语中最奇特、最精彩的一种形式。如:“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原道》;“善游者溺,善骑者坠”(《文子符言》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等。

作品中还有文眼之说。文眼,就是那些能够集中地体现主旨、显示文思精妙的重要词句,好比文章的眼睛。例如: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诸葛亮《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是文眼,透过它可以把握作品的枢纽。

文眼有时在篇首,有时在篇中或篇末。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首句就是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个文眼领起全文,收到了举纲张目之效。

鲁迅《故乡》的文眼在篇末:“……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个文眼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眼中的“路”字,就是眼中之睛,表现了全文的聚焦点。鲁迅《一件小事》的文眼在篇中:“怕敢想到我自己。”

文眼与警策,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作品中高度凝练的语句。因此,本质上它们是统一的,甚至是二而为一的。例如鲁迅《故乡》中构成文眼的语句又是带有警策性的;但是,有时它们有各司其职。如鲁迅《一件小事》中构成文眼的语句,又是非警策性的。

善使警策,善点文眼,作品的意蕴和内涵自然高人一筹。

上一篇:关于两类动态平衡问题的探讨 下一篇:浅谈散文阅读表达技巧———分析景物描写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