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析

时间:2022-08-01 08:56:33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析

摘要:随着90后成为当前大学生主体,90后大学生显示了明显的群体特征。根据这些新特征,必须采取新的措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因材施教 感恩教育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在90后逐渐成为在校大学生主体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深入,90后大学生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新的时代背景,使得90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性格、兴趣爱好等都显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点。因此,“如何培养好90后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就是一个必须解决并且必须解决好的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

第一,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明显。改革开放为“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变革的潮流和由此导致的强烈的社会振荡必然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渠道向“90后”大学生辐射。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性和分散化的趋势。说到底,这是整个社会价值观裂变在大学校园里的反映。但应该肯定的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现在的大学生,一是不趋同,注重个性的独立;二是有较强的表现欲,敢于开拓创新,敢说敢干;三是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但是,大学生价值个体意识多样化也表现出一些错误倾向,如少数大学生群体意识不强,不关心集体利益等等。

第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前90后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生活环境比较好,中学应试教育将使他们被迫进行繁重的学习,因此脱离了改革开放中社会经济发展的关注。经历高考进入高等学府后,随着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差别,使得90后大学生独立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自身生活,学会开始由半独立的生活向完全自立的生活迈进,因此90后大学生在遇到学习挫折、感情挫折和生活挫折等负面事项时,往往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加之现在大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家庭环境优越,从未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这使他们当中不少人不可避免地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等出现一些问题。

第三,网络成为“90后”大学生学习、交友、娱乐的重要工具。“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90后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交友、玩游戏、看视频;通过网络查找学习资料,进行学习技能的培训和提高;通过网络,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日志、相片和文学作品,和远方朋友一起分享;但是当前我国网络教育较差,导致90后大学生的网络价值观不成熟,在网上对网络信息内容鉴别能力较差。因此,许多不健康新闻和内容也冲击和影响“90 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网络的虚拟和假想的美好诱惑使他们在心理上不断依赖和探寻,一些学生逐渐脱离现实,不能冷静客观对待现实,心理上开始逐渐异变。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对策

第一,真正做到因材施教。“90后”大学生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要在“90后”大学生中加强有机统一的价值体系建设,就要运用好多样性与选择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的建设途径。

第二,将开展大学生成长导航工作放在首位。 一方面,通过宣传动员,集思广益制定大学生成长导航计划,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大学生涯。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帮助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另外,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还要关注“90后”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异常学生、就业困难的学生等特殊群体,在成长导航工作中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效结合。

第三,进行“感恩教育”。在90后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当前,开展感恩教育要注重特色开展。首先要结合时代特色,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感恩的传统美德,使得感恩教育在开展过程中符合当前大学生生长的环境。其次,在专业学习中挖掘感恩资源;使用社会实践有效手段磨练个性和锻造人格;再次,采用校园文化重要平台,有效发挥其感染作用,体验作用、导向作用、熏陶作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最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由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开展,自我体验开展系列感恩活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在新时期下,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方式不能完成适应新的新形势,我们要大胆的开拓创新,积极运用最新的技术、新的内容、新的理念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德平. “80后”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探索——基于对“90后”大学生思想发展需求的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0.4

[2]张浩.“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1

【基金项目】沈阳建筑大学2012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1202017)

作者简介:刘莹,女,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讲师;李祺,男,沈阳建筑大学体育部讲师 ;周红红,女,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助教;孙作青,男,沈阳建筑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讲师。

上一篇:基于青年员工特点的一线员工管理探索 下一篇:坚持以人为本,做好矿山职工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