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雪是什么》想到的

时间:2022-08-01 08:53:23

【摘要】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现状。语文与生活的严重脱节,让语文与生活和谐地链接起来,语文的课堂才会多姿多彩,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

【关键词】语文;生活

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在赤道,一位小学老师在课堂上努力地想给孩子们说明“雪”的形状,可是无论他怎么描述,孩子们都不明白。最后孩子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雪是淡黄色的、味道又冷又咸的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学生的生活中从没有雪的出现。

看到这则故事,我不由想到了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现状。语文与生活的严重脱节,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了一潭死水。语文在学生的眼里是呆板的,没有色彩、没有活力、没有生命。学语文只是从老师口中、教材中机械地记忆着、重复着枯燥的知识。叶圣陶说:“生活如同泉眼,语文如同溪水,泉眼丰盈而不枯竭,溪水才会自然而活泼地流个不停。”是啊,生活才是语文的源头活水,只有将语文学习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将语文学习转化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让语文与社会和谐地链接起来,语文的课堂才会多姿多彩。

一、引入生活,觅得语文源头活水

课堂是学生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但由于课文中一些人和事与学生的时空距离、现实距离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学生会对课文描述的情景认识不全面,甚至会出现偏差。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把生活活水引入语文课堂,为学生学习语文觅得源头活水,促使学生凭借生活感悟语言。通过唤醒生活,使语言与活性的形象建立起联系。例:《庐山的云雾》这一课,由于庐山距离学生生活的地方比较遥远,学生都没有去过庐山,当然更没有见过庐山的云雾了。如果单凭借文中的语言让学生去体验庐山云雾的神奇与美丽,肯定很难引起共鸣。因而,在课堂上,我向同学们展示了大量的庐山云雾的图片以及视频资料,把抽象的语言转化成了云雾具体的形象,把静态的文字变成了庐山动态的画面,把理性的描述变成充满激情的观赏,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课文中那些理性的语言材料就变为感性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精神世界,此时的语言文字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弹奏出生命的乐章。

二、展现生活,让语文充满生活情趣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课文就是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在阅读教学中,要想法让生活画面再现,让生活场景活现,让生活情趣呈现,变语文学习为生活感受,变语文解读为生活解析。如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来扮演文中的几个人物。学生为了能演好这个故事,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揣摩刘备的心理,模仿张飞的口气,仿照关羽的神态,思考诸葛亮的行为。在整个环节中,学生因为对故事的好奇与喜欢,投入了很多的精力,由旁观者变为当事人,阅读课文变为经历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情地感悟,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生活的乐趣,语文因生活而显得精彩。

三、顺应生活,让语文充满生活气息

由于语文与生活的脱节,所以语文与教学就出现了“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两张皮”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让语文课堂能顺应生活的需要,让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与阅读实践发生联系,捕捉语言与生活的联系,如让生活中的现场演说、现场争辩、会议记录、实验报告等语言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呈现。例如,《特殊的葬礼》这一课,课文中提及了巴西总统在为瀑布举行的葬礼上的演讲,但没有具体写出演讲的内容。因而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模仿巴西总统上台演讲。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已经了解了总统演讲的内容。让学生模仿总统上台演讲,其实就是学生对课文语言重新进行整理、应用与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学生不光内化与吸收了语言,同时也是启迪、开拓学生思维的过程。通过模仿演讲,以及对学生演讲的评价,学生不仅习得演讲的技巧,还懂得了如何才能提高演讲的效果。在这儿,语文课堂顺应了学生生活的需要,捕捉到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达到了语文与生活的和谐链接。

四、延伸生活,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所以,我们要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取得生活的经验,在不断延伸的生活中,学习语文,让不断丰富的生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和活力。俗话常说:要听到黄莺的歌声,就要坐到有黄莺的树下;我们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自尝一尝。我们都有这样的发现:有些事物,经过学生的观察与体验后,学生的印象就会变得深刻而难忘,用笔描述时内容会变得形象而细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他把野外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尽可能的带领学生们走出校园,让学生的生活能从课堂延伸到校园外,让学生通过观察、访问、调查、郊游等生活经历,来获得语言文字深切地感受。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所以,要想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语文老师就应该带领学生到语文的源泉去旅行,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生活的意义。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我们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语文学习中来,使语文与生活和谐到链接起来,让学生能“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的飞翔”。

上一篇:浅议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对策 下一篇:浅议现代汉语中的称谓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