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城市群 新成渝,新定位,新未来

时间:2022-08-01 08:07:11

成渝城市群 新成渝,新定位,新未来

成渝城市群2015年1月,成渝城市群入围部级城市群。

这里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地带,是西部经济基础最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到2030年,重庆、成都等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成渝城市群将实现由部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

2016年4月27日,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成渝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部级城市群,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将基本建成部级城市群。到2030年,重庆、成都等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成渝城市群将实现由部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

两个万亿级城市成为发展基础

成渝双城发展的历程中,2011年是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重庆GDP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同样是这一年,《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正式获批,成渝合作站上新起点。此后,两地合作更加深入,经贸往来日益频繁。从2012开始,三年内,川企入渝投资有3000多亿元,渝企入川投资近5000亿元,分别占两省市引进国内省外资金总额的16%和19%。

到2014年,成渝双核中的另一核,成都GDP突破万亿元大关。至此,西部两座特大城市双双迈入GDP万亿俱乐部。到2015年底,川渝两地GDP总和已经达到近4.6万亿元。

正是由于两地之间的深入合作,极大地推动了两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渝城市群横跨四川和重庆,以成渝经济区为依托,以成都、重庆两地为双核,占据四川和重庆面积的30%,经济总量更是占到了70%以上。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也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培育发展成渝城市群,发挥其沟通西南西北、连接国内国外的独特优势,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契合互动,有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有利于保障国土安全、优化国土布局。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指出,成渝城市群发展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区位优势明显。成渝城市群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地带,是全国重要的城镇化区域,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自然禀赋优良,综合承载力较强,交通体系比较健全。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成渝城市群是西部经济基础最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金融等产业实力较为雄厚,具有较强的国际国内影响力。人力资源丰富,创新创业环境较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等改革经验丰富,开放型经济体系正在形成,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城镇体系日趋健全。重庆、成都核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一批中小城市特色化发展趋势明显,县城(区)和建制镇分布密集,每万平方公里拥有城镇113个,远高于西部的12个/万平方公里和全国的23个/万平方公里,各级各类城镇间联系日益密切。

经济社会人文联系密切。成渝城市群各城市间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一脉,经贸往来密切,区域交通、农业、商贸、教育、科技、劳务等领域合作不断加强,毗邻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川渝合作进程逐步加快,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

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部级城市群

培育发展成渝城市群,既具有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的强力支撑,也具有“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带来的新机遇。

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利于拓展成渝城市群发展新空间。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实施,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新型城镇化已成为优化城镇化布局的战略选择,加快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已成为促进发展空间从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这将促使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加快向中西部城镇化地区倾斜,为成渝城市群加快形成提供有力支撑。

“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扩大成渝城市群开放新优势。“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使西部地区成为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前沿,有利于成渝城市群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强化与广阔欧亚市场的经贸往来,深度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提高开发开放水平,形成西部开发开放新平台。

长江经济带战略有利于培育成渝城市群发展新动力。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有利于发挥长江黄金水道支撑引领作用,提高成渝城市群对外交通网络通畅水平,密切与东部发达地区、中部潜力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先进产业和生产要素集聚,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提供有利条件。

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目标跨越

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将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部级城市群。

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建立健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往、旅游消费等功能初步培育形成,具有部级重要意义的优势产业集聚等功能更加强化,具有区域带动作用的现代化生产功能得到提升。重庆、成都核心城市的区域辐射带动力持续增强,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快速崛起,实力较强的城镇密集区初步形成,区域开放通道上的节点城市发育壮大,功能完备、布局合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城镇综合承载力得到有效增强。

保障有力的支撑体系和生态格局全面建立。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集聚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国际化内陆开放高地全面建成,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型经济形态基本形成。有效衔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多层次快速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通信、能源、水利设施保障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安全格局和环境分区管治制度基本形成,资源利用更加高效,集约紧凑式开发模式成为主导,整体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区域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区域市场一体化步伐加快,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开放共享的机制不断建立,城市群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不断创新,川渝合作、各类城际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点跨界地区一体化步伐加快,多元化主体参与、多种治理模式并存的城市群治理机制建设取得突破。

到2030年,重庆、成都等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明显增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全面实现,同城化水平显著提升,创新型现代产业支撑体系更加健全,人口经济集聚度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实现由部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

上一篇:宛双 匠心铸就精彩 下一篇: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