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官”多贬释等

时间:2022-08-01 04:10:58

沾“官”多贬释

不知从哪朝哪代起,语言、文字一沾上“官”字,就多为贬义了,如“官架子”、“官腔”、“官样文章”等,而将那些脱离群众,只知发号施令而不进行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也冠名为“”。

其实,沾“官”多贬不是哪个人的随心所欲,乱贴标签,而是历代些为官者用自己的表现获得的。此乃官之所为,民之所称也。

表现一:位不正。为官本是做百姓“公仆”,可是有的人一旦为官,就居高临下,威风凛凛,“官架子”端起,“官腔”打起,“官威”耍起,坐车要豪华,吃饭要高档,架子倒是摆足了,可在百姓心中的位置却没了。

表现二:心不诚。为官者本应心系民众,但是有的官员只热心自己升迁,对百姓困难视而不见。更有甚者,还利用手中权力胡作非为,刁难、祸害百姓。

表现三:言不衷。有的官员一张嘴就是永远正确却毫无意义的大话、套话,听起来味同嚼蜡:有的官员则“台上讲正气、台下吹邪气:台上他骂人,台下人骂他”:有的甚至“台上反腐败,台下搞腐败”。

表现四:行不端。做官讲为政之德,重利民之心。可有的官员一上台不是想如何为百姓多办事,多解决问题,而是千方百计琢磨如何“会来事”、“会来钱”,如何接近领导赢得信任,如何搞些“政绩工程”好升迁。或沉湎于吃喝玩乐,或热衷于迎来送往,或专注于上下“勾兑”,或满足于有“影”有“声”。

凡此种种不为民谍利而与民争利,不施民以惠而嫁民以祸的行端,那“官”字不蒙污领贬才怪呢。

当然,那种沾“官”就领贬的人,不管他在什么位置上,既做不好事也做不好官,终将被百姓所抛弃。今天,尽管官场上暗涌的浊水还未歇息,但众多为官者“清者自清”,不同流合污。他们居官为民,想百姓事,说百姓话,为百姓谋利,替百姓解难。他们居官自重,稳得住心神,管得住手脚,挡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殚精竭虑改善民生,受到百姓的信赖和拥护。

为官有常,利民为本。只要为官者时时以“意奠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要求自己,“言非法度不出于口,行非公道不萌于心”,那这个“官”就与贬无缘了。

述职报告也可以“晒”

曾志杨

“晒”工资、“晒”收藏、“晒”心情……在网络上, “晒”就是公之于众的意思。江苏省宿迁市也将官员的“述职述廉”报告“晒”于互联网――张贴在政务网中,供社会监督,成为宿迁政务公开的一道新风景。

年终将至,各单位都将述职,述职年年要做,久而久之,便成了应景之作。如今宿迁市的年终述职却述出了新意,一是范围大;二是效果好。

“范围大”,是变原来的单位小范围为社会的大范围。本单位的述职困于上下关系和人际关系,很难能评到点子上。如今将部门所负责的工作向民众述职,工作的优劣好坏群众自有公正的评价,这无疑是促进部门工作不断发展,工作成效日见显著的好办法。

“效果好”,是体现了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本色。向人民述职,让百姓打分,正体现出政府“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宗旨。

这种干部述职的新举措,其意义有两点:

一是变“走过场”为“进考场”。

“走过场”指的是述职空有形式,不过读读稿子而已,大抵是成绩第一,缺点第二,讲成绩时滔滔不绝,谈缺点则蜻蜒点水,对这样的述职与考评,述职者头一点也不疼。“进考场”指的是接受更大范围的民众评议,述职者仅是如何起草述职报告就需费一些思量。面对大众评头论足,对领导干部来说无疑是一场业绩大考。

二是变“假作”为“真干”。

过去年终述职是例行公事,有些干部可以虚以应付,即使一年下来乏善可陈,提笔做一个妙笔生花的述职报告却轻而易举,是谓“假作”。如今直接面对群众评议,述职靠的是真抓实干的业绩。要是不做出成绩来,肚中无物,下笔也难,要百姓举手通过更难!由此督促领导干部下功夫做实事,是谓“真干”。

发展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吹出来的。宿迁市“晒”述职报告,使干部有了压力,同时也有了大干实事的动力,不失为干部管理工作的一种创新。

就业“寒冬”正是企业“冬储”时

王旭东

2008年12月13日上午,一场由上海外服联合上海西南片区5所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东华大学)共同举办的“名校名企优才”联合招聘会在东华大学体育馆举行。为了找工作,清晨不到6时,天刚微微亮,许多大学毕业生就提前近3小时排起了长队。与以往相比,这次招聘会出现招聘总量减少、文科类岗位减少、外企和大型国企用人数量减少等三大现象。

预计2D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再创新高,首次突破600万人。目前正值全球金融危机,就业形势雪上加霜,称之为就业“寒冬”不为过。现实确实是残酷的,除了降低心理预期,求职的大学生们别无选择,有求职大学生愿意“推销清淘化粪池业务”,家政服务岗位也让应聘大学生络绎不绝,甚至出现了愿意接受“零工资”现象。 “先就业后择业”,这样的求职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

有不少单位受金融危机影响,临时削减了用人计划。“减少用人”,企业也是有苦衷的,一定程度上讲,也是情非得已。但也有一部分用人企业将当前的就业“寒冬”当作了储备人才的太好时机。据悉,不少用人单位在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纷纷扩大原有用人计划,提前“储备”人才资源。有不少企业利用大学生薪酬预期有所降低的机会,“逢低吸纳”优秀毕业生,准备“过冬迎春”。

“逆向思维”应该是企业家们具备的素质之一。就业“寒冬”正是企业“冬储”时。“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竞争”,时下,企业的“冬储”不仅成本较低,而且选择的余地较宽。成本原理,企业应该太清楚不过了。诚如中南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李卫恒认为,对于中小企业、二线企业,利用难得的机遇抢招优秀人才,既减轻了政府的压力,同时优化企业人才结构,不失为明智之举。

企业“冬储”人才,对一些企业而言,是有利发展之举:对社会而言,是承担社会责任之行;对于抵御经济“寒流”和就业“寒冬”来讲,是“相互取暖”之策。政府也应该因势利导,及时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以引导,以增添企业“冬储”的积极性与容量,既可以扩大就业,让就业“寒冬”升温,也能扶持企业,给企业“御寒”。露团

在日前召开的山东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论坛上,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痛斥目前存在于高校学术从业人员中的一系列不正常现象: “学术从业人员世俗化,追逐职务、金钱、荣誉、地位,当‘包工头’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年前,武汉大学原校长刘经南在回答同学们“现在有的老师忙科研,忙课题,忙论文,花在教学上的时间明显不足,以至于一个学期下来都不认识学生”这个问题时,作出如下回答: “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就是教书。我一直强调,教授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就算是有国家领导人恰巧来接见,都可以拒绝接见,等先上完课再说。”刘校长的这番回答,让听者为之动容,深受感动。 然而,时过一年,当刘经南教授已退休,不再担任武大校长了,教授“瞎忙”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一些高校的研究生导师,频繁与企业接触,招揽工程项目,然后将工程分配给研究生去完成,导师拿不菲的“工程款”,而研究生只能获得一点“辛苦费”。于是研究生调侃这样的导师为“老板”,甚至是“包工头”。更有大批“耐不住寂寞”的专家教授,为了出名、造影响,经常安排大量的讲学、论坛甚至一些公司的产品会,从中获取丰厚的出场费、劳务费或其他各种赞助。由于出国、讲学、洽谈合作等占用大量时间,造成研究生见自己的导师一面都“很困难”。

韩愈的千古名篇《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总理也曾讲过,“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不仅可以影响一个学校的孩子,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足见教师这个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遗憾的是。近年来,“师道之不存”的现象日渐昌盛。网上流传的“教授摇唇鼓舌,四处赚钱,越来越像商人i商人现身讲坛,著书立说,越来越像教授”的段子,尽管有调侃之嫌,却是对现实生活的辛辣嘲讽。 英国有句格言:忽视职业便是放弃职业。可见,教授的“瞎忙”,就是对本职工作的放弃!让我们对这种“包工头”教授现象坚决说不。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惟愿教师能为“教”而忙,教师能为“生”而碌”!

上一篇:直击亚丁湾风云 下一篇:干部任免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