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导入与教学技艺的研究

时间:2022-08-01 02:50:16

新课程导入与教学技艺的研究

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教学是一门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新课伊始将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一上课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的思维调节到最佳状态,艺术地将一节数学课呈现给学生,对上好整堂课,完成教学任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就我的个人观点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程导入与教学技艺。

一、抓住一个“趣”字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作为教师要善于在新课导入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课中运用生动的案例去描绘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例如:讲述角的认识,“角是由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但是,如果这样开头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今天走几步路让大家看看,大家能否从老师的动作中猜到今天讲什么内容?然后就边走边摆动双臂,并且让双臂跟身体成一个角度。还可以将成角度的动作定格让学生去领悟。或者出示一张荡秋千图,并且在黑板上把荡成了一个角度的秋千跟竖直线画出来,然后向同学们提问:“老师的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什么概念?”类似这样的例子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学生为弄懂这些问题就会主动探讨问题,学习兴趣自然会被激发出来。预习过的学生看到老师的示范动作或图,再联系课本就不难想象到今天是要讲“角”了。没有预习的同学也会积极地去思考,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联系在一起呢?这种以激趣方式引起学生学习的方法,是解决枯燥数学概念教学的较好办法,学生的思维火花因有趣而自燃。

二、抓住一个“疑”字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新课的导入可以利用学生对新知识的疑惑进行。因为只有疑惑,才会产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才会主动去思考寻找正确答案。如在讲“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这一课时,老师出示这样一道题:某水果店运来600个西瓜,300个大的,300个小的,小组长对售货员小张说:“大的一元卖2个,小的一元卖3个,结果可以卖250元。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西瓜,价钱也没有变化,小张想:何必分开卖,不如不许挑,平均每元钱可以买两个半,每个4角钱。卖完西瓜后一算,只卖了240元,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卖10元钱呢?不少学生看完题目也觉得奇怪,疑问出来了,思维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三、抓住一个“动”字

新课的导入,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导入新课关键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学生不动,教师再花力气,也不可能事半功倍。布鲁纳把儿童看作“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教师是主要辅导者,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只看教师讲授如何,更重要的是看他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指导学生逐步掌握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数学教学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教者都应努力做到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动脑动手,合作讨论,营造一个“动”的氛围,学生就在这不断的地“动”的活动中思维,增强能力,提高水平。

四、创设情境导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啪”的一声响起,学校花架上的三角形玻璃被突然飞起来的小球击碎了,一下子围上了许多学生,小明看着地上的碎玻璃着急地说:“是我不小心打碎的,我想赶紧去配一块,可是玻璃已经打碎,尺寸大小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真急人!”同学小聪的眼睛盯上了其中的一块碎玻璃,高兴地说:“我有办法了,只要拿一块碎玻璃,就可以去配上与原来完全相同的玻璃。”同学们,你认为应该拿哪一块呢?同学们认真地观察着这些碎玻璃,进行着思考和想象,过了一会,大家热烈地展开讨论;有些学生认为选择留着一个角的那块,因为那块比较大,有些学生对此提出意见,认为玻璃大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沿着一个角的两条边可以无限地延长,玻璃的形状大小就会发生变化;也有些学生认为选择有两个角的那块,因为这块有两个角,延长两条边会相交一点,就能得到与原来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玻璃。(结合学生的回答,电脑进行演示,延长两条边,交于一点,形成一个三角形,并使形成的角与原来的重合,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连在一起的两个角确定了,它们的夹边也就确定了,得到的三角形与原来的三角形完全相同,第三个角也就被确定了。)此时教师问学生,你们想知道什么问题?有学生说“我想知道为什么用有两个角的这块玻璃可以配与原来相同的玻璃?”有的学生说:“为什么三角形中两个角确定了,另外一个角也就确定了?”

这样的新课引入是别开生面的,全班学生一下子因玻璃被打碎的情境所吸引住了,注视着屏幕上的碎玻璃想象着,思考着,进行着不同的猜测…….。由于生活情境中引发的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学生当然会兴趣盎然地投入探究实践活动。而当学生自己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后,将会领悟“为什么三角形的两个角确定了,另一个角也被确定了呢?”“为什么拿有两个角的那块玻璃的道理”,自然会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情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五、创造悬念导入

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年、月、日”r,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可小华也是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为什么吗?(让学生略加讨论)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总之,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整体,导入教学是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方式方法必须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与课堂教学艺术融合为一体。

上一篇:关于民族地区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的相关研究 下一篇:信息技术助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