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祥祖:一心想为百姓做点事

时间:2022-08-01 12:16:43

“一个人好了不算好,大家共同富裕,那才是真的幸福。”关祥祖说。

2015年2月10日,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别墅,在禄劝县则黑乡万德村万古莫村小组落成,村民们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房,告别了土泥瓦房的贫苦日子,过上了旁人眼中的“城里人”生活。多年来,关祥祖凭借着“要让家乡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念,靠着一己之力,从1996年至2015年这20年期间,做了三件影响了万德村的事:铺路建桥、修缮学校、盖别墅送村民。

2015年新年伊始,云南考察时曾指出“扶贫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要以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更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关祥祖为家乡脱贫致富所做的事在万德村、禄劝县引发“鲶鱼效应”,激发了村民们致富的渴望,搅乱了万德村这池安静的水。在禄劝县,他被人称为“扶贫英雄”。

在村民小组长李正学的带领下,沿着禄劝县万德村万古莫村小组新建别墅背后的小路,往山上步行约十分钟,便来到了关祥祖的老家。脚一踏进院子,李正学就对着正在墙角水龙头下洗头的男人打招呼。李正学指了指,向记者介绍:“这就是关祥祖。”

“快进来,快进来。”看见有客人来,关祥祖打开水龙头“呼啦啦”几下将头上的泡沫冲洗干净,扯了一块放在水池边的毛巾,一边擦着头发,一边笑呵呵地走了过来。

关祥祖,这个土生土长的万德村人,今年67岁。中等身材、体型微胖的他,脸上布满了雀斑,身穿一套极其普通的黑色西装,里面配了一件打底的白衬衣,脚上的凉鞋沾满了泥土。乍一看,他就像一名普通的村干部。拍了拍沾在衣服上的泥土,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刚从山里绕了一圈回来。”

要不是李正学介绍,谁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个普通的男人,就是村民口中一直念叨的“关院长”。他不像大家想象中那般“土豪气凸显”,更像家里的长辈。这么多年来,关祥祖一直默默为村民们操心着,为了彻底改变家乡的贫困,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关祥祖从1996年到2015年20年期间,为万德村的做了三件事:为村民们免费修房子、修缮学校、铺路建桥。

从小立志要为村民建小区

“关院长在哪里?”记者第一次走进村里的时候,才下车,一位名叫聂兰珍的老人便挪着小步走上前询问。老人指了指漂亮的别墅,咧着没有牙齿的嘴开心地说,“你知道关院长吗?这些漂亮的房子都是他送的。”

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一排排崭新漂亮的别墅映入眼帘。那就是聂兰珍老人口中所说的新房子。在村民的眼里,这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而在关祥祖看来,他只是圆了自己年幼时的梦。

2012年,关祥祖回乡喝喜酒,看着村民们的房子破旧且居住分散,有的村民为了赶来喝喜酒甚至要走上一两个小时,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起年幼时自己家境贫寒的那些日子,想起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村民,想起自己离乡那天在心里许下的诺言,关祥祖暗下决心。吃过饭后,他把想给大家建小区的想法告诉了村委会。一时间,村里“炸开了锅”。

随后,万德村委会的干部们开始入户走访,征求村民们的意见。一听说关祥祖要为村民们建房子,李学明、孙显梅夫妇赶紧找到村委会主动将自家最适合集中盖房的几亩地拿了出来。李正学告诉记者:“不到10天,全体村民就同意了,这件事有了眉目。”

在禄劝县,当地人听到万德村都有点怵,因为道路难走的程度“是让人手脚都抖起来的”,要在这里建房的难度实在难以想象。“万古莫村小组没有平地,要在坡上推出两块平地,推地建墙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李正学如是说。

“这房子盖得太不容易了,交通不便,拉材料又贵又困难。还摊上那么一档子事。”李正学指着小洋楼后面的挡泥墙,叹了口气说,房子2014年开始动工,不料,雨季来临,刚开辟出来的土地突然塌方,关祥祖又花了30多万重新修整。

2015年2月10日,在这个距离禄劝县城130多公里,连导航都定位不清的万德村万古莫村小组,20栋40户崭新、洋气的别墅落成。看着新房子,关祥祖感慨万分:“我的家乡很贫穷,但是这里的一切都让我成长。没有家乡的培养,我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修葺母校操场校舍 改善教学条件

“教育改变了我的命运。”交谈的过程中,关祥祖不止一次这样感叹。在关祥祖的心里,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培育下一代人才非常重要。“我过去也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是党的培养、党的教育,使我懂得革命的道理,成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和党员,没有党的领导,没有党的教育培养,我将一事无成。”

每年,关祥祖都会回家乡看看。关祥祖1996年回到万德村时,他专门去了趟自己的母校万德小学。万德小学前有一条河,每年5月份雨季到来,河水上涨,过河的独木桥对于学生而言十分危险,时有事故发生。于是,他出资帮助小学修建了一座水泥桥。他用卖掉自己住房名额的8万元修建万德小学门口的篮球场、粉刷学校墙壁。2000年,获得“云南省政府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称号后,他又将5000元奖金全数捐给万德小学用于购置课桌椅等教学设备。

看着办学情况渐渐好起来的万德小学,关祥祖的思绪被拉回了50多年前。尽管已经年过六旬,在他的记忆里却怎么也忘不掉那段时光,“每每想起来,都想落泪”。

“我小时候就在这里成长,是这所学校启蒙了我,成就了我。”11岁那年,关祥祖小学毕业后进入初中就读。刚读了一年,由于家庭困难,关祥祖不得不辍学回家。虽然年纪小,但是他很快就被村里看上,在生产队当起了小会计。当了一年的小会计之后,关祥祖告诉自己,要走出这个贫穷的小山村一定要重新上学。13岁那年,他背着家人准备的大麦炒面,打着赤脚翻山越岭离开家乡,前往禄劝县城上初中。“过去,从万德村到禄劝县城,没有汽车可以坐,我赤脚走了整整两天。”

那时候每天中午一放学,关祥祖就跑到山上摘野果子吃,晚上就吃净白饭。“食堂的师傅心疼我,总是会给我留点米汤,让我泡着饭吃。”

“没有野果的季节,就吃白薯。”为了能吃上白薯,每逢周末,关祥祖就外出帮人背沙。工作12个小时能挣5块钱。拿到工钱后,关祥祖就花3毛钱买上两公斤蒸白薯,吃完后回学校,一觉睡到星期一,然后继续上课。剩下的钱,便用来买学习用品、饭票。

相比之下,万德村的孩子们是幸运的。有了关祥祖的帮助,万德小学的办学条件好了起来,孩子们终于可以在较好的环境里学习。那些受过他帮助的孩子们渐渐长大,苏财丽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她早已嫁做人妻。提起关祥祖,她说:“我读书的时候就认识关院长,学校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他给的,是他让我们能有一个好的环境好好念书。”

为家乡铺路 解不开的浓浓乡情

在苏财丽这位21岁姑娘的眼里,关祥祖改变了全村孩子们的命运。事实上,关祥祖所改变的,并不仅仅是这些。

“以前我们这里没有路连接撒则公路,村民们想进县城必须要从村里走到则黑集镇,再从集镇出发前往县城,需要多绕路20多公里。”村小组组长李正学忆起以往赶班车去县城,一脸无奈,连连摇头。而这种无奈和痛苦,终于在关祥祖与村民的一次闲聊中得到改变。

那次闲聊中,关祥祖听村民说起孩子们到乡里去读书,走土路赶到乘车的地方,班车走了,只好又折返回家,第二天再次早早踏上求学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关祥祖想起过去自己从昆明回家乡,“到则黑乡的公路下来时,太阳还挂得高高的,等自己到了家,已是伸手不见五指”。

“要发展致富,交通一定要方便。”为了改变万德村村民的出行情况,使村民尽快过上好日子,关祥祖再一次开始盘算起来。打定主意后,关祥祖雇来一辆装载机,把村民们自己投工投料的小山路拓宽成能供车辆通行的土路,从村庄山腰的沟堑间连接到撒则公路。

毛路虽然通了,但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仍然不具备通车条件。2009年,五、六月份正值雨季,关祥祖从老家回昆明,恰逢下过一场雨,轮胎陷在坑里动弹不得。闻讯的村民纷纷赶了过来,老人们在车子前面用骡子拉,年轻的男人们在后面使劲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车子从泥坑里“救”了出来。关祥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决心要彻底改善乡亲们的出行条件,为万德村筑起一条能通车的硬化道路。

2013年,关祥祖又出资100余万元开始扩路筑桥。他租赁了一台挖掘推土机,并亲自坐上挖掘机指挥施工,把原来的土路延伸、加宽、拉直、硬化。修路时用水紧张,他便派车到十多公里外的则黑乡拉水。经过近一年的施工,2014年春节,连接到撒则公路的3.8公里水泥硬化路通车了。

不仅如此,关祥祖还出资打通了万德村委会17个村组的通村道路,修起5座村民桥梁。如今的万德村,家家门前有公路、户户门前可乘车,已成为则黑乡最为通达便利的村委会之一,2700多名村民因此受益。

“一个人好了不算好,大家共同富裕,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免费修房子、铺路建桥、修缮学校,为了家乡的脱贫致富,关祥祖一直在努力。

“人要懂得感恩,要有孝道。这块土地养育了我,我现在有能力了,就应当回报家乡。”关祥祖感慨地说,自己出生在大山,是大山的儿子,为生他、养他的故乡和父老乡亲做些实实在在的事,尽力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是他这些年来一直都在付诸行动和值得骄傲的事,这并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一时激动而发的行为。如今,关祥祖只有一个心愿:希望大家可以互帮互助,一起致富奔小康。他总是和乡亲们说:“一个人好了不算好,大家共同富裕,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在关祥祖心中,万德村是全中国的一个细胞,他们也有自己的中国梦。他希望家乡的父老乡亲能够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把村风、民风搞好的基础上,教育好自己的子女,然后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搞好经济建设,实现万德村的中国梦。同时,希望更多成功的禄劝人能够回来帮助家乡建设。

“我是这里的孩子。总有一天,我会回到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在这里养老。”每次村民们向他表示感谢的时候,这个皮肤黝黑、精神矍铄的六旬老人总是这样笑着说,仿佛在描述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上一篇:基于组合预测模型的广东省第三产业产值预测 下一篇:英汉习语翻译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