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县域经济论文

时间:2022-08-01 07:15:08

新型城镇化与县域经济论文

一、新型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县域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1.县域经济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在中国,农业是县域经济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生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能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也必然是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要推动农村经济繁荣,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要以发展县域经济为基础。2.县域经济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和催化剂。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已经表明,县域经济发展与该地区城镇化水平息息相关。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一方面是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另一方面是生产的集中也会带来居住的集中。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城镇化,也带动了城镇化。3.县域经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农村城镇化的持续动力。随着县域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县域工业水平不断发展,客观上就要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以满足各种生产性和生活性的配套服务需求。同时,这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又会形成新的市场需求,由此,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会进入一个良性的互动循环。4.县域产业集群化是加快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首先,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源于各地特色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各地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而特色产业集群化是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这样既可以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又能够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工业园区转移,大大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其次,县域产业集群化可以为新型城镇建设提供资金保证。再次,县域产业集群化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规模效益。最后,县域产业集群化有助于推动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

(二)新型城镇化对县域经济的影响1.新型城镇化推动县域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相结合,通过工业化将大量农村人口吸纳到城镇居住和就业,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原来相对分散走向集中,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各种生产资源向城镇聚集,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产要素保障。同时,农村人口在向城镇的迁移致使农村人口减少,这又为农民集中耕种、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的资本和技术集约程度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有力地促进着本城镇经济增长,又带动着县域其他地区经济发展。2.新型城镇化有助于县域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集中于城镇区域,这势必会带来生产的专业分工与协作,工业生产效率会随之提高,同时,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张、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规模经济的效应也会逐渐显现出来。3.新型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现代化要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的规模效益。从中国县域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看,大部分地区都是通过城镇化减少农村人口,以促进土地资源的相对集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来保证土地规模效益的形成。第一,通过城镇化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可使农村有限的土地资源向一部分人集中,提高土地的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程度,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第二,随着城镇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如增加牛奶、肉食、蔬菜和水果的需求,这又会带动县域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刺激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第三,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提高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加速农业的资金积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4.新型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首先,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通过加强和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可以显著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其次,只有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县域新型工业化的效益才能充分发挥,县域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由传统的依靠投资和出口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的深层次转变;由依靠第一和第二产业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依靠消耗能源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及管理机制创新转变。最后,从需求增加的角度分析,中国30%的城镇人口占了总消费需求的70%,70%的农村人口占了总消费需求的30%。一个农民的货币购买力和一个市民的货币购买力的比例是1∶3~1∶3.5。因此,如果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50%),将会使县域市场需求有一个较大的增加,进而推动宏观经济增长。

二、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注重特色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要突出区域特色,充分发挥和利用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区域板块经济,进而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既要立足县域实际,根据自然条件、资源票赋和产业基础,选择具有特色的优势项目,努力培育出一批特色产业群,促进内部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的优化配置,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县域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为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首先,要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必须从过去的以就地转移为主转变为以异地转移为主,从过去的兼业型为主转变为专业型为主;要打破过去那种“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模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到大中城市和城镇创业或打工经商,从事专业化的生产经营,真正减少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在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内在素质,增强其生存意识,提高其职业能力。在推进城镇化的政策保障上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在农民入城户籍管理、就业、购买住宅、子女入学等方面一视同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其次,要择优培育县域中心镇,小城镇门槛低,屏障少,和农民联系密切。农民进入小城镇,不会受到城市居民和城市政策的排斥。发展小城镇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以县城为中心,择优培育2~4个县域中心镇,增强其辐射能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三)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地进行种植、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的连续性、适宜性调整,为发展“订单农业”提供必要的条件,使农业生产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以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用特色产业来带动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以效益为中心,拓宽农业的发展空间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需要。

作者:于向辉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上一篇:太阳能采暖的技术与经济效益论文 下一篇:农业产业化县域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