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地区石斛疫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时间:2022-08-01 04:59:54

德宏地区石斛疫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摘要 介绍德宏地区人工石斛种植中石斛疫病的发病规律,结合试验和实践,有针对性地从种苗和基质消毒、栽培管理以及化学防治方面提出石斛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以供石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石斛;石斛疫病;烟草疫霉;防治技术;云南德宏

中图分类号 S435.6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140-02

石斛(Dendrobium)为兰科石斛属植物,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全球有石斛属原生种1 500~1 600种,我国有74个种2个变种,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海南和台湾省[1]。云南德宏是多种石斛的原产地,也是目前人工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在全国76个石斛品种中,仅德宏地区就占45个品种,其中芒市占35个品种以上,在市场的推动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德宏地区的石斛产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石斛人工种植面积逾666.67 hm2,产值达5亿元,其作为一项新兴的生物产业在德宏地区迅速发展[2]。

由于石斛价值较高,人工种植历史不长,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病虫害防控技术,石斛一旦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往往没有较好的办法加以控制,给农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最为严重的即为石斛疫病。石斛疫病俗称根腐病,在石斛人工种植中均有发生,发病率及发生率均较高,若管理不当,发病率均在35%以上,成为限制石斛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笔者通过对德宏地区石斛疫病的调查、试验研究,介绍病原菌的鉴定、病害的发生流行规律,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供广大石斛种植户参考。

1 发病规律

1.1 病原菌的鉴定

石斛疫病的病原为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属鞭毛菌亚门霜霉目。分离的疫霉菌在PDA上生长较慢,在V8培养基上生长较快,在25 ℃黑暗条件下,生长速度为7.6 mm/d,菌落浓密,花瓣状,边缘不整齐。菌丝块在水中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囊,孢囊梗不分枝或偶尔分枝,孢子囊不从孢囊梗上脱落。游动孢子囊光滑,形状有倒梨形,卵形、卵圆形、梨形和近球形,大小为(17~48)μm×(12~33)μm,长宽比为1.36±0.19,大多数顶生,偶尔侧生,通常具有明显的乳突。厚垣孢子间生或顶生,球形到卵圆形,光滑,大小为(25.95~40.65)μm×(18.75~36.15)μm。

1.2 发生流行规律

德宏地区主栽石斛品种铁皮石斛、齿瓣石斛、兜唇石斛、重唇石斛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病原菌首先通过水及介质侵染石斛根部,造成根部变黑,腐烂,外皮层脱落,导致石斛茎条变细、干枯、死亡。雨水和灌溉水是病害发生流行的介质,是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最主要因素,每年4—8月雨水季节是病害发生流行最为严重的时期[3],菌丝块在水中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囊,并以水为介质附着在石斛根部。因此,根部积水24~48 h,就极容易造成疫病大面积的发生。病害的发生严重程度根据栽培品种、栽培模式及材料、生长前后期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从种植品种看,兜唇石斛抗石斛疫病较强,其后依次为重唇石斛、铁皮石斛、齿瓣石斛;从栽培模式看,搭防水薄膜与不搭防水薄膜的病害发生率大不相同,不搭防水薄膜的种植方式感病率几乎达100%;从栽培基质看,采用树皮、原木、木屑为栽培基质的发病率要远低于采用山基土、锯末灰为基质的种植模式,这主要是由于前者的滤水性、透气性好于后者;石斛在生长前期,即在一根草、二根草期发病率较轻,第3年(即三根草)以后,由于石斛抗性的衰弱、栽培基质的腐烂化会导致病害逐渐严重。

2 综合防治技术

2.1 种苗的筛选及消毒

病害发生首先取决于种苗的好坏程度,因此种苗的筛选是控制病害发生的源头,种苗分为原生苗、扦插苗、实生组培苗3种,在使用原生苗、扦插苗为种时,要选择健壮、根系发达、无病害的种苗;利用实生组培苗栽培时把握根系粗、硬、白的原则,此类种苗对疫病的抗性较高。实生组培苗在栽培前,务必将根系上的培养基清洗干净,如清洗不干净将会导致疫霉菌的滋生。种苗在种植前均要进行化学农药消毒,消毒农药把握高效、低残、无公害的原则,目前主要应用的高效农药包括烯酰吗啉类(满分)苯醚(美泰)氟菌·霜霉威(银法利)甲霜灵、恶霉灵等[4],任选其中1种药剂的800~1 000倍液浸泡种苗30 s,晾干后进行种植。

2.2 大棚的搭建、基质的选择及消毒

水是疫病的传播介质,也是疫病发生的根源,因此在大棚的搭建、种植基质的选择上都要围绕防水、滤水、通风、透气的原则,无论钢架大棚还是木架大棚均要建成连体大棚,四周安装防虫网及通风窗,顶高4~5 m,四周高(边高)2.0~2.4 m,遮阳网放于弧顶结合处;对于普通农户采用的简易大棚,其种植墒面上一定要覆盖防水薄膜,防水薄膜既可以采取弧形拱棚式,也可采取斜面式,保证对雨水的控制。

基质的滤水性好坏是控制疫病发生的关键因素,由于栽培模式较为多样,采用的基质也多样化,但应掌握基质筛选的总体原则:基质易吸水,但不积水,滤水性好,比热容较大,温度变化较小。主要应用的基质有:原木、树皮、碎木屑、刨花、山基土等,在使用树皮、碎木屑、刨花为基质时,把握基质材料体积由大到小,由下到上铺于墒面,以利于固根滤水;利用山基土种植时,有机肥力虽强,但由于滤水性差、多种真菌滋生、基质腐化程度快,极易发生石斛疫病。因此,在第3年要更换基质,防止病害的蔓延。无论采用哪种基质,都必须采取基质消毒,基质消毒主要采用0.1%高锰酸钾溶液及以上介绍的种苗消毒药剂中的一种进行联合消毒,消毒模式可采取浸泡和喷洒2种模式。

2.3 栽培管理模式

控水是控制疫病的关键,因此在浇水过程中要把握适度的原则,雨水季节4—7月,特别是在苗期及驯化苗阶段浇水不要过勤,种植床面不要时刻都保持湿润状态,不能采取规律化的浇水,可以干湿交替,如在墒面干涸2~3 d后浇1次水,只要空气湿度保持在65%以上,墒面干燥2~3 d不会对石斛的生长造成影响,反而会较好地控制疫病的蔓延。待石斛长至30 cm以后,要在墒面上搭架或搭网,使石斛植株直靠于架子上,保持通风透气状态,以防止疫病的发生。种植床内如有少量石斛感染疫病,应及时将其清除,防止病害的蔓延。

2.4 化学防治

对于疫霉菌防治效果较好的农药,主要以烯酰吗啉类、苯酰胺类、苯醚、氟菌·霜霉威、甲霜灵为主[5],使用过程中应更替使用,避免石斛产生抗药性,配制农药时应按照说明书稀释至最高比倍,喷药间隔期应根据生长的不同时期、病害感染的严重程度而定,不能盲目喷药。苗期、一根草期、发病率极少的时期应每隔20 d喷施1次,雨水季节4—8月及生长中后期应每隔10 d喷施1次。

总之,石斛疫病是人工石斛种植过程中发病率最高、范围最广、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因此病害的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预防应着重从种苗、基质的消毒、栽培管理措施的改进、农药的综合应用入手,部分石斛种植户在石斛种植前不做预防处理,往往在后期造成了大面积的发病。此外,水分的控制是防治石斛疫病的关键,石斛属于气生根类型,气生根类型的植物根系暴露于空气中,不浮入土内,既有在潮湿空气中吸收和贮藏水分的能力,但同时其耐水性能极低,根系中断不能有积水,小段时间的积水将导致根部腐烂、疫霉菌的侵入。

3 参考文献

[1] 包雪生,顺庆生,陈立钻.中国药用石斛彩色图谱[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2] 白学慧,胡永亮,张洪波.德宏地区药用石斛疫病调查初报[J].现代农业科技,2010(3):178-183.

[3] 曾宋君,刘东明.石斛兰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J].中药材,2003,26(7):471-474.

[4] 胡永亮,白学慧,张洪波,等.石斛疫病农药防治田间药效试验[J].热带农业科技,2011,34(2):35-36,42.

[5] 李静,张敬泽,吴晓鹏,等.铁皮石斛疫病及其病原菌[J].菌物学报,2008,27(2):171-176.

上一篇:苹果花果管理技术 下一篇:日光温室辣椒疫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