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矿产品行业看不完全竞争

时间:2022-08-01 04:29:39

从矿产品行业看不完全竞争

【摘要】竞争能提高效率,促进资源配置;而垄断扭曲了市场行为,降低了社会福利。因此从效率来看,完全竞争应该是最佳市场结构,经济政策应鼓励自由并尽可能消除垄断。然而收益递增产生规模经济,还可能导致完全竞争市场失灵,现实中很多行业结构也体现为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市场是否可能优于自由竞争?本文将结合行业经验分析一个简单的模型,并对产业政策制订提出建议。

【关键词】不完全竞争;行业经验;产业政策

一、引言

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问世以来,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强调竞争的有益作用,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定理即是“完全竞争是有效率的”;从实践来看,竞争的效果也勿庸置疑。欧洲经合组织根据经验研究得出结论:“竞争是导向经济效率的基本环节”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视竞争为提高企业效率的决定性因素,认为“竞争是资产阶级经济的重要推动力”②。与之对应,存在垄断势力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扭曲了参与者的经济动因,造成资源配置不当和经济效率损失。因此提倡经济自由、消除垄断应该是经济政策的主方向。

然而现实与理论预期并不相符,完全竞争只是特例,不完全竞争相反是常态。原因之一是存在规模收益递增。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有众多企业存在并能自由进出市场,总会有部份企业依靠良好的战略、独特的技术、优越的资源或是偶然的历史机遇,使部份企业率先实现内部规模经济,取得生产优势并进一步垄断市场,因此现实中更多可观察的市场结构是不完全竞争。

不完全竞争市场存在不同程度的垄断,因此对其否定性评价较多,如降低经济效率、扭曲市场信息、阻碍技术进步等;但新熊彼特学派的曼斯菲尔德和卡曼等人认为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存在垄断利润,最有利于研发的投入和重大技术的创新;而且不完全竞争市场生产有差异的产品,维纳布尔斯(1987)指出社会福利会随产品种类变化而增加。此外,克鲁格曼(1980)在国际贸易方面基于规模收益递增提出的新贸易理论认为在具有规模经济的行业中,由于对垄断优势的持续追求,厂商的生产边际逐渐延伸到国际市场,如果相互贸易的国家专注于特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并进行交换,则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会较贸易前更低,而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也可以通过交换得到更好满足。因此认为规模优势产生了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促进了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创造了更大的一体化市场,贸易参与方在一体化市场中共同获利,世界经济从整体上变得更有效率和富裕。

从新贸易理论能推出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布兰德(1986)对此评价是“如稍微偏离标准理论并向现实世界靠近一点,我们就能给出政府干预政策的依据”③当然,这与传统的自由主义观念不符;那么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否真的可能优于传统的经济主张了?

二、一个简单的模型

通常认为矿业行业是典型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存在少数几个厂商,产品之间有一定差别但可相互替代。现实中很难从严格意义上界定不完全竞争形态是寡头垄断还是垄断竞争。尽管两种市场结构在数量和价格的形成机制上有所差别,但两者都有相似的需求曲线,因此在分析中不对寡头和垄断竞争作明确区分。现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看垄断势力会如何影响市场。

不完全竞争市场存在垄断力量,垄断势力一般是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调整来实现MR=MC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因此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下不存在有规律的供给曲线,但存在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事实上,需求曲线并非是标准的直线。图1是根据矿业行业假想的短期市场均衡图。

如图1所示,行业面临的需求曲线整体上向右下方倾斜,可分为三个部份。PB阶段行业规模小,需求缺乏弹性;BC段市场规模有所扩大,需求弹性更小,为简化分析在图中表示为一条直线;CD段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需求弹性也相应增强。从市场发展角度看,市场初始状态为完全竞争,A点是假定的短期市场均衡点,价格为P0,不存在垄断利润,消费量和生产量为Q0。即使是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在此阶段或在此价格下,寡头没有行使任何垄断势力,经济运行如完全竞争一样,因此在CD段有向上倾斜的供应曲线S。

随着市场竞争逐渐走向不完全,垄断势力可以通过减少产量至Q1以提高价格至P1,以实现超额垄断利润。然而聪明的垄断者发现在B点,价格上升的同时,利润也会因产量的大幅减少而变得不如预期,通过精确分析,垄断者发现可以在维持价格不变的同时将产量扩大至C点对应的Q2,以获取更大的垄断利润。C点的持续生产明显会激励现有厂商提高产能,同时也会鼓励更多新厂商进入,导致供应总量增加,供应曲线S会相应向右移动至S1。同时,行业面临的需求曲线也因产量和竞争者的增加而变得更为平坦。因此,不完全竞争市场无法维持超额垄断利润而重新回归到完全竞争的初始状态。由于供应总量在从不完全竞争到完全竞争转变中有所增加,新的市场均衡由A点移动到了A1点,价格仍为P0,但消费量提高到了Q3,明显大于初始状态的Q0,代表着整体福利提高。而这提高的消费量主要来自于垄断利润驱使下供给水平总量的增加。因此可以认为不完全竞争创造了优于完全竞争市场的福利水平。

在此模型中,有三个问题需要说明:需求曲线中水平段的BC是否存在?总供给是否会增加至S1?新均衡点对应的价格是否不高于P0?

1.水平段BC的解释:结合实际的行业经验,理论分析应该注意到垄断的形式有多种。一般而言,行业由不同环节组成并存在生产上明确的先后顺序,上游环节对下游环节所需资源的控制是一种典型的垄断势力。完全竞争市场下,不同环节间在资本、技术和人员等方面实现均衡,当上游环节出现垄断势力后供给出现了变化。由于下游行业初始投资较高,不变成本在生产成本中占主要部份。在B点,各下游企业的平均收益AR大于平均可变成本AVC,尽管P1高于预期,但在此价格下多生产仍然好于少生产,因此厂商会维持较高水平的产量。C点是厂商能最大可能弥补可变成本和不变成本的点,此后只有价格下降,厂商才会有进一步扩大生产的动机。因此考虑到实际行业里不变成本的制约,弹性极差甚至水平的BC段应该存在。

2.总供给的增加:由于超额垄断利润存在,而且需方存在刚性需求,既有的垄断厂商会通过产能的提高以及技术的革新来扩大生产。同时,由于垄断价格远高于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均衡价格,在初始状态下因生产成本、运输成本或交易费用过高而无法实现交易的非贸易品也逐渐成可交换对象,因此供给总量的提高成为可能。

3.新均衡点的价格:由于供给总量增加,市场重新恢复完全竞争时必然会产生一个新的行业利润为零的圴衡点,使得市场参与者不再进入或退出。因此从静止的角度分析,A1所对应的价格不会高于初始状态下A点对应的价格。但因技术进步,可能会产生低于P0的价格,使得不完全竞争产生更高的社会福利。

三、经验与事实

上述分析可以通过实际的产业发展加以检验。矿业行业是以矿产资源为产品的所有产业的统称。矿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分布极不均衡,因此矿业行业主要是按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开展国际分工和贸易,并较为明显地分为采矿、冶炼和加工等环节。以钢铁和铜产业为例做进一步说明。

钢铁是工业化不可替代的工业材料。中国是世界的钢铁冶炼中心,也是全球最大的钢铁消费市场。钢铁生产所必需的铁矿石主要由全球最大的三家供应商提供。按衡量企业集中度的CR(,n)指数分析,全球铁矿石生产行业的企业集中度为CR(,3)=70%,按贝恩CR(,4)划分标准④,铁矿石行业属于典型寡头垄断行业。而作为需求方的中国钢铁行业CR(,10)还不足35%,基本属于完全竞争市场。由于垄断势力存在,铁矿石供给价格远远脱离了生产成本,2010年的勒纳指数L大约在0.77左右,显示垄断势力非常强大。按上述模型分析,铁矿石的供应价格应在数量不减少的情况下维持高位。

表一 中国铁矿石进口数量年度统计

年度 进口量(亿吨) 数量增幅 进口金额(万美元) 进口额增幅 平均单价 单价增幅

2003 1.48 32.85% 485,650 75.38% 32.79 32.01%

2004 2.08 40.49% 1,271,195 161.75% 61.09 86.32%

2005 2.75 32.28% 1,837,278 44.53% 66.75 9.26%

2006 3.26 18.54% 2,092,378 13.88% 64.12 -3.93%

2007 3.83 17.38% 2,927,652 39.92% 76.44 19.21%

2008 4.44 15.93% 5,924,292 102.36% 133.43 74.56%

数据来源:根据海关统计和中国钢铁工业统计相关数据整理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寡头垄断市场下,数量其实是和价格同向增长。部分原因可以解释为是由于整体需求扩大导致需求曲线外移带来的价格上涨,但注意到价格涨幅远大于产量增幅(除个别年份外),因此剔除新增需求对价格的影响,能看出垄断厂商在不减量的情况下仍能维持一个远大于边际成本的价格,由此也说明BC段需求曲线存在的事实。从产业的角度可以解释为需方面临较大的初始投入成本,而且对供方的依存度过高,只要生产能弥补变动成本后还有节余,那多生产就总比少生产好。斯威齐模型的弯折需求曲线解释了市场里的价格刚性现象,以此类似。

再对铜行业进行分析。铜矿石生产行业的企业集中度为CR(,5)=65%,仍属于寡头垄断,作为需求方的中国铜冶炼行业基本属于完全竞争市场。铜矿石供给价格远

大于边际生产成本,按2011年价格计算的垄断势力测度指数大约在0.65。由于垄断利润存在,使得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多,全球范围内的铜矿勘探和开采活动大幅增加,完全竞争状态下被认为品位过低、储量不大难以形成规模化开采的铜矿也转化为可开发资源;此外,高铜价下采矿业能承担各种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使得采矿活动能在较为偏远的区域进行;同时在铜矿采选以及冶炼过程中也出现了明显的技术进步,有价值金属的回收率明显增加。最有代表性的可算废渣含铜回收技术。未出现超额垄断利润之前,铜冶炼环节产生含铜约1.2%的废渣不具备回收价值,铜价上涨后,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实现了将弃渣含铜进行回收。据报导,仅此一项每年就能为全球铜产业新增铜供应约20万吨。由此不难看出在存在垄断利润的行业,供应水平确实能增加,而且新增的供应量不是来自企业产能的提高,而是来自非贸易品的减少和技术进步。因此暂不考虑利益分配,不完全竞争确实提高了整体福利水平。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得出两个一般化的结论:

1.不完全竞争市场能提高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总量,而新增的量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无法实现,因此从社会福利方面看,不完全竞争在一些特定产业内要优于完全竞争,这与传统的自由主义观点相悖,也为政府干预的合理性提供了新的支持;

2.如果分析的产业是在国家间进行,我们可以认为不完全竞争创造了国际贸易。此结论与克鲁格曼的相互倾销贸易理论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克鲁格曼理论下的贸易动因来自于规模收益递增以及对垄断利润的追求,而现有模型说明国际贸易流量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下会增加,但原因来自于技术进步以及对非贸易品的消除。

从以上两个结论,我们提出如下几个政策建议:

首先,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存在的垄断势力和垄断利润有利于推动技术研发和创新。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数据,2010年年度专利申请排名前三位分属来自美国、德国和日本的企业,主要涉及通信、电子、化工、汽车制造、军工等典型的不完全竞争产业。因此,政府的产业政策制定应对此有所体现,对垄断势力要加以管理、引导,甚至要主动创造垄断优势和行业的外部经济,以集中资源实现更高层次的经济效率,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其次,从矿业产业的分析看到经济活动中确实存在具有高额垄断利润的战略性部门,而且垄断利润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分配极不均衡。尽管不完全竞争市场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了整体福利的提高,但均衡行业利润也是贸易持续开展的前提。因此利用战略性贸易政策①的观点对产业政策或贸易政策进行规范和指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中国矿业行业为例,采用战略性进口政策向垄断势力加征关税可以抽取外国垄断者的“租”。利用中国贸易大国的地位,征税也可改变国际市场的供需状况,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或至少有利于利用经济手段淘汰国内落后产能。但在WTO框架下,讨论用传统的关税政策来转移垄断利润已不再具有现实意义,同时WTO对战略性出口补贴运用范围也有明确限制,因此战略性贸易政策需要新的政策工具来实践其理论观点,FDI可作为一种选择。一方面一国政府可借FDI实现国内产业的转移,提高一国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FDI也可向国际寡头或垄断竞争行业体现本国在国际市场上积极进入的战略态势,或通过增加市场参与者数量来削弱外国垄断势力,促使垄断势力放弃阻止进入战略,实现与其分享市场的战略目标。当前中国企业实施的“走出去”战略,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的FDI,

部份动因可解释为是反国际垄断势力,实现行业利润均衡,实施手段有金融方面的项目支持或产品的国内市场开放,看起来也更为合规和隐蔽。因此FDI本身可看作是一种战略性手段,后期值得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角度对FDI进行深入研究。

最后,如何选取适当产业政策应用动态视角来衡量。如模型分析,市场结构的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缺乏全局性地判断会对产业政策带来不利影响。此外,如何选取适当市场结构下的产业组织参与国际竞争还应该放在全球范围内来考虑。对一个国家而言,参与全球贸易是为了创造更大地一体化市场,使参与国共同获利。

因此,是接受垄断竞争、寡头垄断还是完全自由,应对不同的产业逐一分析,视国际竞争对手采用的产业组织结构而定。在WTO框架下,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发展中国家需要意识到贸易自由化不等于完全的自由贸易,以垄断对垄断,以自由对自由才是公平竞争和理性选择。

注释:

①欧洲经合组织.竞争与经济发展[M].欧洲经合组织出版署,1991,3.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80,46:47.

③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M].中信出版社,2010:21.

④美国学者产业组织论先驱贝恩将前四位企业集中度超过30%或前八位产业集中度超过40%的产业划分为寡占产业.

参考文献

[1]阿迪什.巴格瓦蒂,雅温德.潘纳加里亚.高级国际贸易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埃尔赫南.赫尔普曼,保罗.克鲁曼.贸易政策和市场结构[M].上海人民出版社.

[3]保罗.克鲁曼,茅瑞斯.奥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G·布鲁特,李长根,应用浮选和与黄铁矿焙烧工艺从铜渣中回收有价金属[J].国外金属选矿,2007(10).

[5]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统计简报[J].2011(2).

[6]郭磊.中国铁矿石进口定价权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2008(9).

[7]胡昭玲.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兼论在中国相关产业的适用性问题[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8]Brander and Spencer,1981,“Tariffs and the Extraction of Foreign Monopoly Rents under Potential Entry”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4 No.3 Aug.,1981,371-389.

[9]Brander and Krugman,1983,“A Reciprocal Dumping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5:313-321.

[10]Brander and Spencer,1985,“Export Subsidies and Market Share Rivalry”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050 Massachusetts Avenue Cambridge Ma 02318 Sept 1984.

[11]Krugman,1980,“Scale Economics,Product Differentiation,and the pattern of Trade”The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Vol 70 No 5(Dec 1980):959-959

[12]Venables,Anthony,1987,“Trade and Trade Policy with Differentiated Products:A Chamberlinian-Ricardian Model”The Economic Journal 97(Sept 1987):700-717.

作者简介:

杜兴荣(1975—),男,云南昆明人,经济学硕士,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和宏观经政策。

邓云(1976—),男,云南昆明人,经济学学士,经济师,现供职于云南铜业集团,主要从事企业管理方面的研究。

上一篇:对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发展变革的思考 下一篇:我国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