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性习作教学

时间:2022-08-01 01:04:37

主题性习作教学

摘 要:丰富的习作课程应该将教师、儿童、教材、生活四者融会贯通。主题性习作教学就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把习作时间从两节课延长至两周,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动机、素材、立意、语言、方法这习作的五大问题,找到儿童的言语尺码。

关键词:激发动机 主题阅读 实践体验 课堂教学 交流评改 分享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2-0079-02

作者简介:袁建如(1975―), 女,江苏海门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江苏海门市瑞祥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目前,大多数小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所写的作文也缺乏真情实感、少有个性,这是作文教学体系封闭僵化所致。当前迫切需要以人为本,从儿童需要和发展出发,将人的性格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趣、个性发展、习惯养成等人文教育因素与写作能力培养、写作技能掌握统一起来,将课内外融为一体,进而构建一种开放的作文教学机制。而主题性习作教学,就是针对这一问题的对策。

所谓主题性习作教学,就是围绕某一次习作主题,通过激发动机、主题阅读、实践体验、课堂教学、交流评改、分享延伸等六个模块的教学,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动机、素材、立意、语言、方法这习作的五大问题。

一、激发动机,未曾习作先有情

习作教学“引导”的首要目标,就是唤醒儿童的写作欲望。学生对写作对象有了心动的感觉,就有表达的激情产生,就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在写作的过程中就会全心投入。所以诱趣,让学生“喜作”很有必要。笔者在教学习作《春笋班的故事》时,先组织学生观看莫言在瑞典文学院发表获奖演说时的一段视频,然后让学生也当一回“讲故事的人”,与他们一起聊班级故事。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在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中找到了一条通往精神深处的通道,激活了潜隐在无意识状态中的“相似生活”。 再如笔者在教学想象习作《教室总动员》前,组织学生收看了电影《玩具总动员》,一起享受那美妙的感觉,然后鼓励学生:在我们的教室里也有一群快乐的小精灵,它们变化万千,奥妙无穷。今天,由你们来当导演,让它们也来一次总动员!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想象的闸门迅速打开。一个智慧的教师,就应该精心设计一个或几个富有张力的、能够拓展思维的、直抵学生心灵的习作话题,启情激趣,导开言路。

二、主题阅读, “有米”下笔似神助

读书是个具有综合效应的吸纳过程。主题阅读是一种针对同一主题,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文章的方法。它可以充分利用同一主题文章在主题、写法、体裁或题材等方面的共同点进行习作指导,让儿童在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诗文警言,体验写作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写下不拘一格的读书札记,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心得,也可以摘抄,比如摘抄一些好的语句,或是精彩片断,对优美片断,还可以让学生背诵、欣赏。随着量的增加,这会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汇,提高其审美能力。阅读内容可以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典型的同伴习作为主。在教学习作《春笋班的故事》前,笔者引导学生阅读了秦文君《男生贾里》、伍美珍《做好学生有点累》、杨红樱 《五三班的坏小子》等校园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和鉴赏,学生积累了大量词句,领悟到了把人物形象写活的方法。

三、实践体验,巧扣“材”扉轻轻开

生活是习作的源头活水。主题实践让学生走进生活、制造生活、盘点生活,解放儿童的肢体和感官,充分累积习作素材,然后在写作时唤醒回忆,让学生“有材”。语文教师有责任让学生在生活中拥有敏感的语文神经,扩大学生观察生活的视野,用语文的方式去感知、享受、品味生活,形成在生活中时时丰富自己的积累的能力。江苏省特级教师、童化作文倡导者吴勇老师在欢乐端午节故事写作前,就先让学生做“形象大使”,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分“端午的来历”“端午的习俗”“千奇百怪的粽子”“端午诗文”等四个专题收集资料。接着他又让学生做“创造大使”,采访老师和食堂的师傅,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学生准备粽叶、糯米等材料,举行包粽子、品尝粽子等活动。最后,吴老师让学生做“欢乐大使”,每个学生从家里带来一只最有特点的粽子,班级举行“五花八门的粽子”展示会;交换粽子,品尝粽子;评选班级“粽子王”。 一系列的实践体验让写作的天地开阔,美丽的童心自然得以释放。

四、课堂教学,心有灵犀一点通

习作教学需要“教” ,要从儿童的需要入手,以教促写,以写定教,推进学生言语水平的真实提升。学生学习写作不是不需要知识,而是需要基于鲜活语境的知识,基于学生原有习作经验的知识,基于其自我发现和自我体悟的知识。能称之为“指导”的教学行为,不是告诉,而是生成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如童化作文工作室的张老师在教学《害怕的故事》时,通过阅读鉴赏R.L.斯坦《远离地下室》和黄蓓佳《我要做好孩子》的片断,让学生明白了害怕是一种冷冷的、紧紧的感觉,害怕得不到宣泄就会在心里自言自语,害怕到了极点甚至会出现幻觉。这样的无痕指导,让学生变得“会”作文,让学生的习作变得细腻温润。

五、交流评改,读你千遍不厌倦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学生的习作修改都有具体要求,从本质上讲就是让每个儿童“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一篇习作完成后,教师的评改要有意滞后,儿童之间的“同伴引领,异质交流”要及时跟进。这样的评价方式会让作文教学事半功倍,进而引爆学生的写作潜能。 教师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儿童来当小老师,对同伴的习作进行阅读、评改、赏析。教师也要充分选择典型习作,引领学生集体进行咬文嚼字,字斟句酌。习作中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的“拔节声”,在不断修改、完善中,学生会渐渐“善”作文。

六、分享延伸,万紫千红春满园

学生有了得意之作,教师要通过多种习作展示方式,强化学生的“喜作”心理。家长、教师都要以欣赏的眼光、赞美的情绪,保持倾听的姿态和足够的宽容,让学生获得成功感、愉悦感。最佳习作欣赏、争当擂主、习作园地张贴、汇编优秀习作集、投稿等都是很好的鼓励形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师还可开通班级博客让学生互相阅读习作,也可在学生的个人博客上浏览。这样的延伸分享,充分体现了学生写作的言语交往本意。

习作能力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功,靠的是“聚沙成塔”“厚积薄发”。对一篇习作的教学,代表着针对一类写作题材的习作课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生活四者融会贯通,构成一个丰富、扎实的课程系统。教师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从单纯依赖作文课转向主题性习作教学,就一定能找到学生的言语尺码。

上一篇:唐宁街10号:大英首相的小官邸 下一篇:情感因素在音乐教学中的有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