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还是学理,母女间爆发生死大战

时间:2022-08-01 12:38:35

2007年7月29日上午,当韩思雨接到国内一家重点大学新闻系的录取通知时,心中百感交集。这位只有18岁的沈阳女孩,为了实现学文科的愿望,与自己的母亲进行了多么艰难的抗争呀……

报理科,母亲强替女儿设计未来

1989年春天,韩思雨出生在沈阳市和平区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是一家科研院所的工程师,母亲是外科医生。

从韩思雨记事起,她就很少看到母亲的笑容。在家里,母亲对她管束很严,除了学习,她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课余,她常常是眼睁睁地看着同学们在玩,自己却背着书包进各种补习班。母亲为她规划好了成长道路:好好学习,上最好的初中,上最好的高中,上最好的大学,将来当个好医生。

无论在学校,在家里,还是在亲友面前,韩思雨都被大家夸为好孩子,因为她学习成绩好,小学、初中始终是班里第一名,考上沈阳市最好的重点高中后,在班里还是前五名。

韩思雨的母亲贾玉敏,是沈阳市一家综合医院心血管科的主治医生,医术精湛,认真负责,口碑良好。除了工作,贾玉敏将全部心思都用在了女儿的成长上。在她看来,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就是母亲当初严格管教的结果,她要用母亲的成功方法来教育女儿。

思雨优异的学习成绩似乎印证了贾玉敏教育思路的正确,她曾无数次给同学和朋友们介绍自己的教子经:在孩子面前深藏爱心,避免孩子撒娇、偷懒、犯错误;用冷面孔对待孩子,让孩子感到必须按要求做,做不好就得受罚。

2004年8月,韩思雨所在的学校要分文理班,母亲希望她报理科,来年考医科大学,可韩思雨对文科更感兴趣。分班前夕,被母亲的意志压抑多年的韩思雨终于爆发了,她在母亲面前据理力争:“我要选择文科,我没兴趣做医生!从小到大,我什么事都是听你的,现在就让我给自己做一次选择吧!”

贾玉敏平静地对女儿说:“不管报文科还是理科,都得由家长签字。你报文科我会签字吗?安心去读理科吧,考大学学医,你的未来将是一片光明。”

韩思雨早有心理准备,她知道母亲会这样说的。于是那天她有生以来第一次与母亲针锋相对,大吵大闹。贾玉敏冷眼面对,劝她:“还是省点力气吧,我不可能改变初衷的。”

这一次,韩思雨跟母亲闹了三天,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母女斗法,女儿再次失败

韩思雨非常难过地进了理科班,但同时,她还心存幻想:高中3年,怎么也能在高考到来之前改变志向。于是她一边学习,一边向父亲求援,还给姑姑、舅舅打电话,求他们做妈妈的工作……结果当然是徒劳的,贾玉敏非常明确地告诉女儿:“你就死了学文科的心吧!你将来要做医生,这是不容更改的!”

因为心情郁闷,从2004年11月开始,韩思雨就经常失眠。睡眠不足严重影响课堂学习,她的学习成绩开始下降。2005年1月初,高中阶段的第一次期末考试,她的成绩在班里排第十七名,这是她有史以来最差的名次!韩思雨伤心地哭了。回到家,母亲没有安慰她,只是冷冷地说:“你这是为任性付出的代价。再异想天开下去,将来能不能上大学都是个问题。”

母亲的态度令韩思雨无比心寒。那天,她整整一夜未能合眼。

到了高一下学期,思雨的学习成绩依然没有太大改观,她整天脸色苍白,无精打采的样子。一向非常喜欢她的班主任胡老师了解她的苦恼后,决定找她妈妈谈谈。

韩思雨再次向母亲表示了当记者、当作家的愿望,胡老师也特地上门找贾玉敏商量,可结果还是不可更改。

努力失败后,心事重重的韩思雨整天想的就是如何才能改变母亲的想法。一天清晨,课本里的一句话突然在她的脑海里闪现:“置于死地而后生!”她顿时豁然开朗:这样做,肯定会影响学业,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值得!

2005年10月底的一天晚上,拿定主意的韩思雨一脸严肃地告诉母亲:“不让学文科,我以后就不上学了。”

贾玉敏知道女儿在做抗争,心想,一定要挺住。她没有看女儿,冷笑着说:“随便你好了。我告诉你,你可以不上学将来去当苦力,只要上学,就得学理科。”

韩思雨果然说到做到,一连三天没去上学,贾玉敏对此不闻不问。

到了第五天晚上,贾玉敏来到女儿房间:“如果你再不上学,学校就会开除你。没有高中毕业证书,你是考不了大学的。你可要考虑清楚!”

此时的韩思雨对母亲充满了仇恨,一阵沉默后她突然跳起来,发了疯一般死命揪着自己的头发大叫道:“我不上学!我就是不去上学……”看到女儿这个样子,贾玉敏也很心疼,但她不想向女儿屈服,硬起心肠说:“韩思雨,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应该知道轻重。我最后再说一遍:再不去上学,你会被开除的!”

母女斗法,又一次以韩思雨的失败而告终。

第二天,韩思雨上学去了。只是,她从此变得不会笑了,脸上一点表情都没有,木然地听课,木然地做作业,木然地走路,木然地吃饭……

在家里一向说话没有地位的父亲韩从立,破天荒地跟妻子吵了起来:“再这样下去,女儿会出问题的。你就让她学文科吧!”贾玉敏还是不为所动,她回敬丈夫道:“亏你还是个男人,这叫斗智斗勇,我相信我能斗过她。你放心吧,我最了解自己的女儿,没事的。”

以死抗争,母女俩形同陌路

2006年1月中旬的一天清晨,韩思雨没有起床吃早饭。贾玉敏认为女儿是故伎重演,就没有叫她,自己上班去了。到了中午,韩从立惦念女儿,给家里打电话却没人接听,他急忙往家赶。进门后,他看到女儿还在睡觉,就喊她起床,可思雨却没有反应。韩从立忽然发现,女儿床边有一个降压灵的空瓶。这药是患有高血压的韩从立平时服用的,吃掉一瓶是要出人命的!他大惊之下,连忙打120急救电话。

在急救中心,医生给韩思雨又是洗胃又是输液,忙活了好几个小时,才让她苏醒过来。思雨睁开眼睛,拉住父亲的手哭了:“我不想死,我真的不想死啊!我想好好活着,我想上大学,我要当作家……”

韩从立也哭了:“好女儿,你可别再做傻事了。”

贾玉敏闻讯赶到医院,看着流泪的父女,她心如刀绞,但她固执地认为女儿是想吓唬她,逼她妥协。她心里想:“这么长时间我都坚持下来了,一定要挺住。只要挺过去,一切就都好了。”于是,她的心又硬了起来。她对女儿说:“以后别再跟我玩这种把戏。只要你不死,就得去学医,别跟我犟,没用的。”说完,她转身离开了。

望着母亲的背影,韩思雨挣扎着坐起来大喊:“你走!我永远不想再看到你。我没你这样的妈妈……”

出院后,韩思雨坚决拒绝与母亲同桌吃饭,甚至拒绝与母亲见面。春节吃年夜饭,韩从立只好把做好的饭菜分一半端进女儿的房间。为了能让思雨看上春节晚会,他还把自己卧室里的电视机也搬了过来。本来是快乐幸福的一家却变成了陌生人。

春节整整七天假期,思雨没见过母亲的面。只要贾玉敏在家,她就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出来,她失眠的症状也越来越严重。

贾玉敏害怕了,赶紧从医院开来了治疗焦虑症和失眠症的新药给女儿服用,可思雨不和她说话,也不吃她拿来的药。韩从立只好撒谎,说药是自己开的,韩思雨才同意吃药。

韩思雨痛恨母亲,认为母亲是个冷血动物。而贾玉敏也有苦衷:当医生受人尊重,一生都有保障,搞文学能不能找到饭吃都成问题!她不是为女儿着想吗,女儿怎么就不能接受呢?母女俩各有理由坚持自己的主张。

出现病症,母女同做矫治

2006年7月,韩思雨即将升入高三,也就是说还剩一年就要高考了。

贾玉敏经过一番痛苦的反思,渐渐意识到在女儿选科的问题上,自己过于武断了。于是打算改善与女儿的关系,每天下班回到家,就主动和思雨说话,在生活上也处处关心、照顾女儿,可女儿并不领情。

一天晚上,贾玉敏自言自语地说:“最近上火了,今天在单位的时候鼻子出了许多血。”

思雨认为妈妈说这话是在责怪自己,她内心一阵恐慌,吃完饭就回了自己房间。

贾玉敏和韩从立坐在客厅看电视,见女儿半天没动静,突然意识到情况有点不对劲儿。等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撞开女儿的房门,眼前的情景险些让他们晕过去――思雨面色苍白地躺在床上,左手腕上割开了长长的一道口子,鲜血正在不停地流出。不远处的地板上,躺着一把锋利的水果刀!

贾玉敏要崩溃了。她跪在女儿床前,一边包扎止血,一边痛不欲生地说:“好孩子,是妈妈错了。妈妈不能没有你呀!”

极度虚弱的思雨努力睁开眼睛,看着贾玉敏说:“因为我做错了事,你才上火流鼻血的,我割手腕还给你……”

贾玉敏顿时明白:女儿的心理有问题了。

半个月后,韩从立、贾玉敏带着女儿思雨来到沈阳一家心理疾病康复中心。心理医生诊断思雨是因焦虑而引起的躁狂症,与偏执型人格障碍有关。经过仪器检测,她的病症并不严重,只要亲人配合,加上医生劝导,短时间内就可以治愈。

接下来的一周时间,思雨每天都按时到心理康复中心接受医生的治疗。在医生的开导下,她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知道母亲的出发点是好的,不应该记恨母亲。同时,心理医生也指出贾玉敏的强制态度是致使孩子产生心理冲突的原因,应彻底改变。贾玉敏接受了心理医生的建议,从帮助女儿进行情绪调节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

到8月底,思雨的失眠症状减轻了,焦虑症状也有了明显改善。新学期开始了,她以饱满的热情重新开始了学习。贾玉敏专程来到学校,向校长表达了女儿想改学文科的愿望。校方经过研究,破例答应了她的请求。

2007年6月,韩思雨参加了高考。考试那几天,韩从立、贾玉敏夫妇一直在考场外等候着。结果,思雨不负众望,发挥得十分出色,获得了总分556分的好成绩。

如今韩思雨已经走进大学校园,过着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新生活。展望未来,她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评点:母女抗争,都是为了一个良好的愿望,虽然母亲在女儿的殊死反抗下顺从了女儿学文科的要求,最终让女儿考上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可是,女儿究竟适合文科还是适合理科,还应该到就业后才有最终结论,母亲的想法并不一定不切合实际。问题在于,母亲采取了专制的方法,把本来有商量余地的事情推向了对立,这就为成长中的女儿种下了偏执的影响和认识,于是,在执著对执著的对抗中让事情走向极端。长辈要想得到晚辈的尊重,希望晚辈服从自己的要求,首先要学会尊重晚辈的人格,给晚辈以思考、选择的余地,这样才能避免冲突和对立,为晚辈树立良好的榜样。

上一篇:坦然爱你,即使我曾行差踏错 下一篇:爱上一个和旧爱纠缠不休的“梁朝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