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解毒法在干燥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时间:2022-08-01 12:14:01

清热解毒法在干燥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摘 要】 通过文献复习发现,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燥毒”胶固,是导致干燥综合征的重要病机,清热解毒为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关键之法。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清热解毒法;中医药治疗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主要以外分泌腺累及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是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第二大风湿病[1]。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增长趋势,目前现代医学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且临床上亦无根治方法。通过对近年来文献复习,笔者发现中医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清热解毒法在其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出来。现对清热解毒法在干燥综合征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提高疗效。

1 “燥毒”胶固是导致干燥综合征的重要病机

干燥综合征在中医文献中无相似的病名记载,未归属于某一类疾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相关病因病机可见于“燥证”“燥毒”“痹证”“虚劳”等范畴。1989年全国中医痹病委员会将该病明确命名为“燥痹”并收录在《痹病论治学》中。

该病病机较为复杂,历代医家有着不同的见解,“燥毒”之论首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然其与一般六淫燥邪迥然不同,《医门法律》指出:“夫干之为害,非遽赤地于千里也,有干于外而皮肤皱揭者,有干于内而精血枯涸者,有干于津液而荣卫气衰。”其起病多隐匿,无明显季节性,病程冗长,病情顽固,病势缠绵,猖獗为害,最终导致广泛内脏受累,具有渐积性、干涩性、从化性、兼夹性、广泛性、顽固性的特征,非一般燥邪所能致,同时符合“毒邪”致病猛烈、致变、秽浊、结聚、依附、顽恶的特点。现代医家借鉴温病的“毒邪理论”,提出“燥毒”致病的病机学说,并认为此乃干燥综合征病机的关键。

“燥毒”既可为病因,又是病理产物,究其来源有内、外之分,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贯穿本病始终,使病情顽恶固结。除燥邪外,无论六淫邪气,郁而化热,或温邪热毒,以及自然界中其他一切可致病因素,如病原微生物、农药、化学药品、噪声、电磁波等,均可成为外来之燥毒。燥毒之邪,偏则为害,盛则为毒。疾病初期,邪气微而正气足,正气尚能抗邪外出,故病位轻浅,症状多轻;至邪气入里化热,或陷入营血,或潜伏体内,燔灼营阴,伤津耗液,蕴积而化为燥毒,使得津液耗损干涸,则外不能润养五官九窍及皮毛,内不能滋灌五脏六腑;特别至疾病晚期,燥毒既成,互结为患,相互胶着,脉络枯涩,致燥象丛生,生化大病。由此可见,燥毒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 清热解毒为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关键之法

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本着辨证用药、对症用药的原则,抓住“燥毒”这一重要病机,将清热解毒之法设为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关键之法,贯穿始终,随证加减,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处方灵活的优势,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调节免疫功能。

2.1 临床观察,疗效显著 随着干燥综合征治疗方法的不断完善,近年来,采用清热解毒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层出不穷,主要采用以清热解毒方药作为治疗组,而使用醋酸泼尼松、羟基氯喹亦或雷公藤多苷片等抗炎免疫抑制药物为对照组,从症状改变、外分泌腺功能、血清免疫球蛋白与补体等主要免疫指标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入手[2-3],通过观察或检测口、眼干燥症状,每日饮水量,唾液流率、泪液分泌量、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4-5]、电解质酸碱平衡、尿pH值等来衡量干燥综合征病情的活动性,通常以主要症状完全消失,外分泌腺功能指标恢复或基本恢复正常为临床痊愈;以主要症状治疗后明显缓解、积分差值改善2/3以上,外分泌腺功能改善> 1/2或ESR、IgG恢复正常或下降≥1/2为显效;以主要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差值改善1/3以上,2/3以下,外分泌腺功能指标有改善或ESR、IgG下降为有效;以主要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差值< 1/3,外分泌腺功能无改善或ESR、IgG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3,6]。有效率最高可达90%以上。亦有选取清燥解毒通络针刺法治疗干燥综合征者,均取得满意疗效。结果均表明清热解毒法可以抑制免疫炎症,保护腺体功能,治疗本病疗效确切。

2.2 基础研究,理论支持 在临床疗效观察不断完善的今天,基础研究也逐步推进,为临床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诸多实验表明,清热解毒中药有降低TNF-α、IL-6、IL-1等细胞因子的功效[7-8],

起到抗炎抑制免疫的作用,使机体免疫调节趋向正常。如积雪草[9]可通过其主要成分黄铜类化合物清除细胞内ROS实现对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苦参碱[10]可明显抑制ConA和LPS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及ConA诱导的小鼠脾细胞释放IL-2,对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IL-1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对腹腔巨噬细胞产生TNF有抑制作用。白花蛇舌草、紫草、青蒿、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半枝莲、玄参、积雪草、七叶一枝花均可使干燥综合征模型鼠体重、唾液流量、饮水量,以及颌下腺指数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郝桂锋等[11]认为,这可能与清热解毒药物通过免疫调节、抗炎、抗病毒作用从而减轻模型鼠颌下腺破坏、控制炎症、改善其功能有关。亦有研究表明,金银花、莶草、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药物同样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炎药物。在如上关于单味清热解毒药研究的基础上,清热解毒法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有相关实验[12-14]显示,解毒相关方药能上调干燥综合征模型小鼠涎腺及颌下腺组织AQP5mRNA的表达,药物可能通过增加腺体AQP5的数量,促使水分转运速率加快,增加细胞内液体,促进腺细胞分泌量增多,从而改善口干症状。

清热解毒药在本病中的有效治疗不仅在实验室研究中得到证据,在临床基础研究中亦有所体现。部分学者[15]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给予养阴清热解毒汤治疗,其通过采集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以及部分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检测T细胞亚群变化,发现T细胞亚群分布紊乱可能在干燥综合征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干燥综合征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减低,CD8+ 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升高,CD4+/CD8+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使用养阴清热解毒汤治疗后此紊乱可得到纠正。基于T细胞亚群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我们发现研究者在用清热解毒法治疗其他免疫相关疾病的过程中,同样观察到该法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调节作用。如李婧辉等[16]通过研究解毒活血汤加芦黄散对带状疱疹患者的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发现,中药治疗组14 d后T淋巴细胞亚群CD4+及CD4+/CD8+上调幅度、CD8+下调幅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上一篇:试论“新化现象”形成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动因 下一篇: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