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需要寻找新的支点

时间:2022-07-31 09:52:07

中国的确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在这里,总有它独特的商业逻辑和商业模式。

DIY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到现在,这个产业在中国的繁荣已经延续了10年,这在全世界绝无仅有。每每有国外的朋友来到中国,熙熙攘攘的电脑城总让他们大开眼界。

但不可否认的是,DIY已经走到了它的十字路口。处于产业链中的每一个人都在思考关于“未来”的问题。是啊,DIY的明天究竟在哪?或者说,莫非它压根就已经开始走向没落?

在过去几年里,DIY有自己鲜明的号召力――性价比,也就是“能用更低廉的价格组装更高性能的电脑。”可以说,“性价比”是支撑DIY发展到今天的最大动力,同时也是杀手锏,凭此,它与当时价格昂贵的品牌机分庭抗礼。

拆开“性价比”这个词,它涉及两方面:性能、价格。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性能不再是消费者唯一看重的因素,而在笔记本的攻势下,DIY在价格上的优势越来越小。当两个因素都不得宠的时候,用一个时髦的词来说,DIY就失去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我认为,DIY要想重新焕发青春,必须解决一个问题――重塑定位。也就是说,当“性价比”不靠谱的时候,DIY需要找到自己新的支撑点。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各芯片厂商的牵头撮合之下,上网本市场正在快速扩张,上网本在屏幕尺寸上的天然劣势给显示器厂商创造了机会。“上网本+外接第二个显示器”的DIY组合对一部分群体很有诱惑力,这一观点三星高层也曾对《现代计算机》表达过。

那么,抛开“性价比”之后,DIY能给自己贴上什么标签呢?我觉得是“体验”二字。

第一,从微观层面,现在拉动DIY的因素主要是游戏和高清应用,之所以这部分需求的玩家偏向于考虑DIY,正是“体验”使然。除此之外,实际上还有一些需求符合DIY的定位,比如Intel推动的数字家庭规划,三星主导的数字家居解决方案,NVIDIA也在持续开发针对办公应用的优化方案,这些都是“体验”能概括的。

第二,DIY与品牌机之间的关系不应该对立起来,之前的“性价比”定位,潜台词就是“品牌机性价比低”,DIY与品牌机剑拔弩张。DIY不仅要和品牌机形成互补,更要从中寻求到更多的机会。

成也“性价比”,败也“性价比”,DIY能否摆脱这一桎梏,将是其能否完成自己的涅,在水深火热中重生的关键。

在这个过程中,《现代计算机》作为一个硬件媒体平台,一直在矢志不渝地引导消费者理性分析自己的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案和产品,并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最大限度地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说到这里,我隆重邀请各位读者朋友参与2009年2月我们的第一次“评测室开放日”活动,我们会让你体验到DIY的魅力。

上一篇:那些被互联网“蚕食”的日子 下一篇:SSD再遇契机 固态硬盘普及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