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山保护区森林火灾防控及对策

时间:2022-07-31 09:41:01

雷公山保护区森林火灾防控及对策

摘要:针对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森林火灾现状,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阐述了该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创新探索消防体制和管理模式,提出了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防控森林火灾的发生。

关键词:雷公山;森林防火;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S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0-0107-02

1 引言

自然保护区是许多孑遗植物的避难场所,是濒危动植物资源的保存区域,是生物多样性基因库,一旦发生森林火灾,不仅造成动植物毁灭和生态系统破坏,而且事关生态安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稳定大局。搞好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保障、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科研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森林防火工作作为保护森林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头等大事来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森林火灾防控机制,认真扎实抓好森林火灾防控工作,实现2009年以来连续7年森林火灾“零”发生的好成绩,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2 保护区基本概况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于1982年6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47300 hm2。是以保护台湾杉等珍稀动植物为主的、具有综合经营效益的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雷公山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苗岭山地的主峰,最高海拔2178.8 m。地貌形态为台状高山、波状中山、脊状低中山及低山3个地貌类型。雷公山生物资源丰富,区系成分古老,珍稀树种较多,生物种类5084种。其中,高等植物2582种,大型真菌263种,列为国家频危、珍稀重点保护植物33种。动物2239种,列为国家保护动物35种。森林覆盖率86.8%。特别是成片分布的国家二级保护孑遗植物秃杉和秃杉林,是目前国内仅存3个地方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一处。

3 森林火灾现状

(1)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影响,冬季干旱少雨,火险等级持续偏高,加之雷公山保护区地形复杂,地势险峻,山峦叠障,沟壑纵横,交通四通八达,林区小道较多,流动人员增多,森林火灾防控难度较大。

(2)保护区涉及黔东南州雷山、台江、剑河、榕江4县,区内有12个乡镇34个行政村3万多人,群众生产生活用火频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林情、社情决定了保护区森林防火形势严峻,以及森林防火工作的特殊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3)入区人员增多,火源管理难度大。随着各方面宣传力度的增加,雷公山保护区知名度不断提升,进入保护区生态旅游、科学考察、科普教学实训等人员和车辆日渐增多,保护区面临的防火压力也逐渐增加。

(4)区内居住群众多,贫困面大,传统的生产方式落后,农民烧灰积肥、烧田土桔梗用火频繁,易发森林火灾。受传统习俗,清明节上坟祭祖烧纸钱、燃放鞭炮现象时有发生。

(5)森林防火监测手段滞后。保护区面积大、山体庞大、地形复杂,雷公山防火瞻望台监测仅限于部分林区范围,大多面积监测不到位,仅靠人工巡护难以发现森林火灾隐患。

(6)山火控制能力不强。基层一线扑火人员一般为保护区职工、当地干部群众,没有专业扑火队伍,一旦发生山火,经验不足,容易酿成事故。其次是人力组织困难,区内青壮劳力大量外出务工,防火人员大多老龄化,加之人员分散,扑火人员第一时间内难以组织到位。

(7)保护区山地势险峻,沟壑纵横,覆盖山区的通讯存在死角,一旦发生火情很难联系,严重影响形成合力扑救山火。

4 森林火灾防控对策

自然保护区的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和宣传国家林业政策法规、自然保护区条例,保护森林资源和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抓好森林防火工作,依法查处各类破坏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违法行为,促进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围绕这一职能,保护区管理局不断创新探索管护措施,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4.1 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成立雷公山保护区森林防火指挥部,由管理局局长任指挥长,四县分管林业县长任副指挥长,实行动态指挥,形成合力。保护区管理局采取领导包片,机关科室负责人包站,站负责人包林政员、护林员,林政人员包村,护林员包山头地块,做到任务明确,责任落实。辖区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包户,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把森林防火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4.2 早安排,早部署

每逢秋、冬、春森林防火时段,保护区管理局要主动与州政府分管领导联系,及时召开四县一区森林防火会议,安排部署森林防火工作,下发文件要求各站和辖区乡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森林防火会议精神,紧紧围绕“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做到早安排、早部署。各基层站按照管理局的要求,及时深入到辖区各村、中小学校召开会议,落实好森林防火工作,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4.3 层层签订管护责任,将山头地块落实到人头

管理局每年要与各站、行政村签订管护责任状,同时管理站也要与行政村、护林员签订管护责任状,将山头地块管护责任落实到站、村、组、人,并将管护责任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和公益林补偿兑现依据。

4.4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制定森林防火扑救预案,加强对森林公安、林政员、护林员、村组干等消防队伍的建设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一旦发生森林火灾,能拉得出、打得响,有效控制森林火灾,最大限度降低森林火灾的损失。同时,加强护林员的管理,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对不称职的护林员及时更换,合理调整护林员的上岗时间,做到不脱岗、不漏岗,真正做到山头地块有人看管。

4.5 制定村规民约,依规治火

保护区内98%以上均为苗族,苗族是我国南方独具特色,传统文化异常丰富的少数民族之一。千百年来,苗族人民在适应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创造了具有浓厚特色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和独特的生态观。其中以当地村民为主的村规民约是苗族人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自治管理方式,也是当地社会综合治安管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保护区管理局应结合区内民族习俗,积极协助34个行政村,广泛动员村“两委”、寨老组织群众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将预防和处置森林火灾、打击滥砍乱伐、维护一方稳定纳入约定,户主签字并各持有一份村规民约。形成谁造成森林火灾,谁违反村规民约,谁就要“洗寨”的方式,即罚120斤米、120斤肉、120斤酒请本寨男女老幼吃饭。2008年3月,西江村发生一起火警,该村寨老通过民主执行,按村规民约处置了当事人,除罚当事人“3个120”外,还责令当事人鸣锣喊寨7 d。同年10月,高岩村一小孩因玩火造成森林火灾,该村责令监护人交“3个120”给全村“洗寨”。村规民约的实施,具有民主性、合同性,还有强制性。把村规民约作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护林防火“雷公山模式”。

4.6 抓好宣传教育,营造森林防火氛围

每年进入森林防火期前,保护区管理局要坚持组织领导干部深入各乡镇、村、学校召开会议,通过张贴公告、标语、横幅、刷新固定碑牌、发放森林防火明白书、出动宣传车、早晚鸣锣喊寨和广播、层层签订责任书等各种形式,加大对森林防火的宣传力度。鼓励干部职工向各级报刊、网站、电视台投稿,充分利用其信息资源的综合性、权威性的优势,大力宣传森林防火工作,营造了森林防火舆论氛围。组织领导干部到区内中小学暑假后开学第一节课,给学生上森林防火知识,让森林防火 从娃娃抓起,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为森林防火宣传开创了新的模式。

4.7 严管重点人群和火源

管火先管人,抓好智障、老弱病残和未成年人等三类重点人群的监管,与监护人签订森林防火包保责任书,落实监管责任,把住火源关口。对防火期在林区从事作业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入口检查和落实防火责任包保制度,特别是清明节和“五一”期间,在区内各主要路口设立火源卡站24个,对入山人员严格检查,杜绝带有火种入林区。强化隐患排查,坚决杜绝防火期在田边地角、林区随意抽烟、焚烧桔杆、烧灰积肥等现象,发现违章用火坚决依法处理,消除火灾隐患,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4.8 强化值班备勤

防火期,坚持领导带班和防火办、各站、了望台24小时有人值班,确保通讯畅通,一旦发现火情或其它突发事件,迅速向保护区管理局防火办报告。做好应急各项物资、人员准备工作,消防队员防火期不假不休,随时待命,处于备战状态,确保拉得出,打得响,扑得灭。强化督促检查,在森林防火紧要期,管理局增大抽查频率,加强对各站开展森林防火督导检查,对因脱岗、漏岗、失职渎职引发森林火灾或贻误扑火时机,防火责任不落实、组织扑火不得力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4.9 推进森林防火机制体制创新

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防御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完成。在加强领导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村规民约、应急方案等制度建设和物资储备、经费保障的基础上,只有不断创新森林防火工作载体,积极探索森林防火防控工作新思路,将森林防火工作放在第一位,始终绷紧森林防火弦。充分发挥区内各级党委政府作用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营造“全民参与、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才能有效地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才能更好地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林区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周政贤,姚茂森.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2]张华海,张 旋.雷公山国家级自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

[3]谢正国,等.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R].雷山: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02.

[4]杨从明,梁 隽,潘贵江.苗族传统宗教与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J]. 苗学研究,2006(2).

[5]张慧平,马超德,郑小贤.浅谈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森林资源管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6(3).

上一篇:余心安处是归乡 下一篇:生活垃圾转运站工艺和设备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