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加速度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31 07:43:55

新课程理念下的加速度教学设计

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的物理教学也应该围绕这个基本理念展开。

下面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五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的课堂教学为例,谈谈课堂教学中实现上述三维目标的具体实施过程。

1创设情景,提出课题

情景一:播放录象,飞机起飞的同时汽车起动。

情景二:飞机离地前和汽车加速时的具体数据,让同学们对照分析飞机和汽车的运动情况。为了问题的全面性,加了火车进站时的数据。

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问题。

教师通过台阶式的设问,让学生通过上述数据,依次回答出以下结论:飞机和汽车在作加速运动,火车在作减速运动;它们是均匀加速或均匀减速的;它们都作匀变速直线运动;都作匀加速运动的飞机和汽车速度变化快慢是不一样的,飞机速度变化快,汽车速度变化慢。

教师总结:物体运动时的速度变化是有快慢的。

2实验观察,分析体验

分组实验:小车从倾斜的轨道顶端由静止滑下,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填写活动、讨论指导卡)

增大轨道倾角,重复上述实验,引导比较前后两次小车末速度大小、小车速度的增量大小、运动时间长短,并说明小车哪次速度变化快。

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倾角越大,小车初、末速度的变化量(Δv)越大,运动时间(Δt)越短,相应地,小车的速度变化也就越快。

教师置疑:如何来描述物体的速度变化的快慢?

3联想类比,得出定义

引导学生回忆速度的定义v=Δx/Δt。

类比:速度是描述物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那么,我们怎样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用物体的速度变化量(Δv)与运动时间(Δt )的比值,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验证假设:学生比较对照上表数据和斜面上小车的运动,各比值大小正好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一致。

结论:用速度变化量与运动时间比值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并将其定义为加速度。

4师生互动学习加速度概念

(1)定义:加速度是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2)公式: a=Δv/Δt

(3)单位:m/s2读作米每二次方秒

(4)加速度是矢量

情景三:汽车甲在10s内速度由10m/s增加到25m/s,汽车乙在10s内速度由25m/s减小到10m/s,看看它们的加速度一样吗?

思维冲突:加速度有正负,说明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的方向一致。

教师强调:在直线运动中,假设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甲车的加速度为正值,说明汽车甲在加速,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一致;乙车加速度为负值,说明汽车乙在减速,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5从v-t图象看加速度

让学生回想前节课画v-t图象的方法:先计算纸带上各测量点的瞬时速度,然后用描点法作出图象。

演示:斜面上放一辆小车,小车上装有传感器发射器,传感器的接收器固定在斜面的上端。让小车从斜面顶端下滑,用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DISLab)演示加速运动的小车的图象并求出其加速度大小。

结论:小车运动时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展示flash课件,师生共同讨论通过v-t图象求小车加速度的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图象比较两个图象的加速度大小(图线越平坦,加速度越小,图线越陡,加速度越大。)

6尝试运用

下表记录的是生活中几种交通工具运动时的数据,通过讨论判断下列几种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内容请填入活动、讨论指导卡)

(1)速度大,加速度一定大

(2)运动的加速度等于0,而速度却不等于0

(3)物体的速度变化量大,而加速度可能小

(4)加速度大,速度一定大

7反思提高

新课程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科学课程中的作用,可以说科学探究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与规律课不同,这节课是概念教学课,所以我觉得在这节课上让学生纯粹地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是不太合适的。应该说科学探究是一种科学精神,学生只要通过自己的探索,变未知为已知,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是科学探究。本节课的设计就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在引出加速度的概念时低台阶,步步深入,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是学生思维上的探究,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为了让学生对速度变化的快慢有一个感性认识,在上课初展示了由本人拍摄的喷气式飞机的起飞录象,录象中飞机起飞时同时还出现汽车的加速运动。为了这段录象,本人拍摄了很多飞机起飞的录象,终于拍到了汽车和飞机同时起动的镜头,充分体现了人格引领这一新的理念。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本节课采取的是对话式的师生互动式教学,同时也安排了二次小组讨论探究。为了便于操作,小组在讨论探究时都有一张供讨论记录用的“活动、讨论指导卡”,这样做既起到了教师在讨论中的引导作用,又让学生的讨论有实质性的内容。

此外本节课应用了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DISLab)演示小车下滑时的v-t图象,并求出物体的加速度。这样的处理让学生在掌握了利用v-t图象求加速度的基础上用高科技的手段快捷、正确地得出结论。用flas形象地在v-t图象上描绘速度和时间的变化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v-t图象的掌握程度。

本课例在浙江省2006年新课程课堂教学评比中获一等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探究海波熔化过程特征”分组实验的改进 下一篇:中学物理教育宗旨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