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弛有度,收发自如

时间:2022-07-31 05:39:08

摘 要: 语文作业的布置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作业布置随意化、临时性等诸多问题,值得语文教师关注与思考。语文作业的布置,应把握适度、科学的原则,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语文作业 科学适度 激发潜能 提高效率

作业的内涵很丰富,这里我们要关注的是其狭义概念,特指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每个时段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中学语文作业作为其中的重要版块,与每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紧密相关。语文学科每个时段的学习任务是学生语文学习成果考查的重要渠道,又是师生互动学习、教学相长的重要纽带,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起到非同一般的重要作用。同时鉴于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忽视教学规律、作业设置无序的现状,对语文作业的科学设置也就自然成为当务之急。我以为,在语文作业布置的实践环节应张弛有度、科学得当,有六个要点应引起每位语文教师关注。

一、语文作业应有全面性,包括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要求。

语文作业的方向取决于语文学习的大方向,即语文学习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一个语文学习者,应该具备倾听的素养,练就通过倾听获取信息的能力;一个语文学习者,能在各种场合准确、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倾向,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个语文学习者,应有阅读与朗读的习惯,具备通过阅读获取信息、通过朗读思考领悟情感的能力;一个语文学习者,应能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一个语文学习者,应有思考的习惯,不断开掘自己思考的深度。

这是语文学习的理想状态,也正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美好目标。这样的状态与目标决定了,我们每个时段要关注学生语文各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而不是仅仅限于这个时段接触的书本内容。所以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该考虑到语文学习的全面性的问题。教师对几个方面的语文能力培养,应做到心中有数,手下有序,全面关注,目标明晰,在听说读写思等方面体现语文学习的要求,并着意培养相关能力。同时,不苛求每一天各种语文能力训练点的面面俱到,而是根据当天的学习内容、学习状况,有选择地侧重体现重点方向。

如,可以要求每天有朗读时间,每周有阅览时间;每天有表达交流时间,每周有创作时间;每天有思考时间,每周有静心倾听时间。具体时间的设定与随机调整的节奏都可以因时而化,因地制宜。这里主要是要通过某种规范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意识,使这些能力的训练能一直活跃在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流淌在语文教师汹涌澎湃的血脉里。

二、语文作业应有系统性,站在学段、学年、学期的高度上审视。

语文学科每个时段都有新的学习内容,作业也在不断更新,但是这只是站在这一课或者某一个学习节点的视角上所进行的教学行为。我们得把一课的内容放在它所在的单元学段这个整体的框架下考察,把它作为整个学段中的跟前后学习有紧密联系的一个环节,找寻与把握这种联系,方能合理定位学生在这个阶段应掌握的知识、具备的能力,给学生留有科学的、利于其全面发展的作业。

分清学生处在知识的初识了解阶段,记忆储备阶段还是运用实践阶段,针对学生特定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把学生放在三年学段的大视野下,把学习信息放在放在三年学目标的树形系统下,方有可能为学生实施科学的教学过程。

如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学生阅读提出的一些具体目标与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这些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方法思路的正确梳理,于学生而言,需要等待,需要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需要有科学的规划设计。有了这样的心理预设,教师在七年级、八年级时期便不会急于求成,也不企图一蹴而就;也不会把所有问题都留存下来,到九年级阶段才开始解决。教师站在三年一体化的高度上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审视自己每天作业的布置,便也更能清晰地定位好学生在这个阶段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所应进行的训练的层次。如此学生的作业便增强了系统性,避免了不着边际、任意而为的随意性。

三、语文作业应有精致性,宜精选精练,有时间与效率意识。

作业,尤其是笔头练习,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是重要的学习手段。它之所以能有效益,与其精致度密切相关。众所周知,作业不能没有,但更不是越多越好。从心理学角度看,许多知识性的作业,书写的遍数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使效果适得其反,使学习过程异化为机械摘录。发展性作业的量练习过多,就是简单的重复,无用的劳动增加,学习效率大打折扣,这样的作业对语文学科促进作用不大。

所以,精选精炼,是落实时间与效率意识的必然选择。在教学实践中,笔头练习中的知识性作业应最大程度降低。抄录书写不超过四遍,订正的作业不超过八遍。它包括字音字形、古诗文名句、文言典型实词虚词等等,学生可在摘录中加强知识的积累。发展性的作业,如运用习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作业、具有开放性、有思辨性的作业等原则上做一个题目练习巩固,最多设置两个问题。如句子赏析类的作业,首先梳理赏析的要点,关注句子使用的方法、可以选用的相对固定的表达、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情感等等,再在类文中选择一个同类型的问题,在通读的基础上只完成这一个问题。每天的笔头作业总量不超过半小时,留有更多的弹性时间为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朗读创设空间。

四、语文作业应有针对性,强调训练的实效。

语文作业的针对性,主要着眼于训练的实效。适当的训练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积淀,所以选择与当天、某一阶段所学习内容直接相关的问题作为作业,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必需品。教师在关注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与形成的同时,也得落实当天学习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思路、练就解决问题的新能力。从各个角度选择设置作业,便有了许多可斟酌思考的事情。

如感知朱自清《背影》中白描手法的妙处,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设置作业:其一,朗读细致刻画背影的句子五遍以上;其二,选择其中的一句,说说其妙处;其三,回忆自己生活中像背影一样能打动自己的某个瞬间,用刻画人物的典型方法描绘那一时刻。这样的作业体现了一下几个特点:一、读写结合;二、读悟互动;三、书本与自己的生活勾连,拉近作者与自己的距离,更真切感悟文本中的情感。四、针对性强,都围绕感知“白描手法的妙处”这一目标设置,引领学生去诵读、去体悟、去思考、去创作,多种方式并进,各种渠道延伸,共同汇聚成实现教学目标的力量。

针对性强的作业设置有效避免了语文作业空、散的问题,推动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牢固抓手,借力实现语文能力的稳步提升。

五、语文作业应有差异性,因人而异,分层布置。

完成作业的主体是学生,所以作业设置之前应有对学生的正确认识。一个普遍的事实是,同一个群体内的学生个体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体现在学习基础、学习状态、学习能力等方面,也体现在学生个体对语文学科内部不同领域的敏感度的不同,所以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来。

语文作业的统一设置,在操作层面上,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它简单易行,便于实施,标准一致,检查迅捷。同时它也暴露出涵盖面较窄、只能顾及某一个层次的明显问题。或是为基础薄弱群体设置了更高的难度,使其失却了战胜困难、获得收获的喜悦感的机会,挫伤了其持续学习、奋发向上的积极性;或是满足不了优势群体的学习欲望,使得作业失却了推进学生深入思考、挖掘潜力的重要意义。语文作业的差异性,正是基于对学生这诸多方面的层次性的认同,颠覆对学生提统一要求、设置相同作业的局面与思维方式,回归到因人而异,分层对待的科学意义上来,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如记叙文写作训练环节,可简单地把作业设置成三个层次的要求:其一,切题,围绕中心选取事件,叙述清楚,表达准确,结构完整。其二,切题,能准确选取材料,记叙充分,有一定篇幅的描写,表达流畅,结构清晰。其三,切题,立意有深度;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记叙翔实,描写细致精美;结构严谨,条理分明;语言准确流畅,简洁得体。

这三个层级的要求为处于不同基础层面的学生都提供了跳一跳能够得着的训练目标,照顾了学生之间的客观差异,因人而异,分层布置,体现了科学性与激励性的统一,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动力与潜力的激发,最终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六、语文作业应有激励性,寻找其任务与兴趣的结合点。

语文作业固然需要对一定阶段的学习过程进行复习回顾,巩固强化,以求得对所学内容的及时掌握、高效习得,同时通过作业环节还可以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在学科上获得更多的乐趣,并推动其在自主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畅。在学生寻找其学习任务与兴趣的结合点的过程中,这样的作业优化了其学科学习的可持续性,是最具长远眼光的预设。

具体可以从几个方面试行:

其一,用口头表达类的作业引导学生去阅览,去朗诵,去演讲,去与他人交流,与不同的人群接触。

其二,用梳理总结类的作业引导学生去及时整理总结自己的所得,从而形成具备一定高度的可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的简单理论。

其三,用实践操作型的作业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语文作业与自己的社会生活结合,在社区、在街道运用语文知识去解决一定的问题。

其四,用行走体悟类的作业引导学生走出去,与语文天地里的丰富景象直接接触。走过田间小巷,走过名山大川,走过五湖四海,用大语文的视野去观察世界,去体悟文字中深蕴的情感。

语文作业关乎每个孩子的语文科学习现状与未来发展,科学的语文作业设置,于学生而言,这无疑是幸福的。这对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这恰恰又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最基本的底线。语文作业设置不随意、不草率,方能有益于语文学科的发展;语文作业设置张弛有度,科学得当,方能有益于学生个体的长足进步。语文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其全面性、系统性、精致性、针对性、差异性、激励性的特点,方能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收发自如,真正实现事半功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上一篇:mo yan Speaks About Rural China 下一篇:活用教材,创造性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