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为教育性组织的班级

时间:2022-07-31 03:22:44

论作为教育性组织的班级

对于班级性质的界定历来是班级社会学研究的首要问题。本文借助二维框架,对已有班级性质观进行整理归纳,发现已有研究因忽视班级中的价值需要而存在事实判断片面性的不足。据此,本文从全面的事实判断出发,认为既要看到班级中的客观事实,也要看到班级中存在的价值需要,得出班级是教育性组织的结论,并指出要利用班级中价值需要的牵引作用和发挥组织的正功能,有效地进行班级建设。

班级性质事实判断教育性组织“班级,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单位,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组合之一及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是教育社会学分析的主要对象和领域。”[1]对于班级性质的不同界定,将直接投射到实践层面,影响着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班级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提出了诸多的观点,这些已有的论述将为我们进一步弄清班级的真实面貌提供研究视角和借鉴。

一、二维框架下班级性质研究述评

“对班级进行社会学研究,既重要且必要。”[2]研究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班级的性质。笔者从各家观点的外部特征,即不同班级性质界定间的直观差异出发,运用二维框架――单一性质/多层性质维度、静态视角/动态视角维度,将班级性质的主流观点分为三类(由于已有研究中缺乏单一性质,动态视角的观点,故分为三类):单一性质+静态视角;多层性质+静态视角;多层性质+动态视角。

1.单一性质、静态视角下的班级观

所谓单一性质、静态视角就是指在班级发展的横断面上,或是整个班级的发展中其性质是唯一的。基于此,笔者梳理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班级观。

(1)班级体系观

该观点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他认为作为社会体系的班级有三大特征: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群的交互作用;行动者处在同一的社会情境中;彼此有认识和规范上的协调一致性[3]。该观点的提出较早地将班级引入到社会学的研究中去,从而引起了社会学尤其是教育社会学对班级的关注,但也应该看到将班级视为一种社会体系并不能很好地界定班级的性质,班级是社会体系,又不仅仅是社会体系,换言之,“班级和社会体系之间具有较远的相关性”[4],毕竟社会体系的界定之于班级过于宽泛和抽象。

(2)班级群体观

相较于社会体系而言,群体观更侧重于班级中“人”的因素,该观点以日本学者片冈德雄和我国学者谢维和为代表。谢维和将班级视为一种初级群体,突出班级的情感因素,强调班级互动中人与人的直接交往,同时认为在这种班级观的指导下,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5]。片冈德雄指出班级是在课堂里进行学习的人的群体,认为班级具有成员之间相互协作,有学习成长的目标,角色不断分化的特点[6]。将班级视为初级群体,寄托了对班级这样一个教育场所美好的愿景,而班级群体观很好地揭示了一个班级应该是什么,而至于班级究竟是什么,班级群体观则显得有几许浪漫。

(3)班级组织观

鲁洁和吴康宁教授认为:班级是一个社会组织。班级中存在社会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明确的目标、鲜明的组织结构和一定的规章制度。这种依赖于事实判断的界定,虽然指出了班级的属性,但有碍于班级建设和学生发展。将班级视为组织,“并按照组织的要求设计和实施各种班级活动,容易导致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7],这与现今的教育理念是相悖的。

2.多层性质、静态视角下的班级观

以上的三个观点从单一性质、静态视角出发,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班级性质加以界定,虽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缺陷,但也道出了班级的特征。于是有学者认为既然单一性质都片面地界定了班级的性质,那么将其综合起来,将更加全面地看清班级的“面貌”。马和民认为:“班级的第一特性是‘社会组织’,第二特性是‘社会体系’,第三特性是‘社会群体’。”[8]这种全面性的观点让我们看到了班级的三层属性,但困惑是:这三种属性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差异性甚至互斥性,将其强行合并在一起能够有机组合吗?

3.多层性质、动态视角下的班级管理

以上都是从静态视角出发,而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班级也不例外,于是有学者认为班级也应该是发展着的,李文生指出:班级初建阶段社会组织的特征比较明显,发育阶段具有社会体系的性质,成熟阶段则体现初级群体的特点[9]。该观点从纵向发展的视角出发,指出班级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性质,但一个班级从初建到成熟,从社会组织发展成初级群体花费的时间往往较长,而反观现实,由于存在着升学、文理分科、分专业、更换教师班主任等情况,班级经常面临着重组、改变和解散,较长的建设周期和较短的存在时间使得这种班级动态观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

二、班级:教育性组织

以上学者的论述,从外部特征看,都能直观感受到其班级观的差异,但当深入到不同班级观差异的根源时,笔者发现不同论述间的症结所在,并据此提出新的班级观。

1.事实判断的新阐释

通过上文论述,除去班级体系观外,归结起来可以看到争论主要集中在班级是群体还是组织。将班级作为初级群体看待,并指出这么认识班级对于班级建设的重大意义,不知不觉就已经走向了价值判断的立场。而班级组织观则站在事实判断的立场上,论证班级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原因。看起来两种观点的矛盾似乎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交锋,班级群体观站在价值判断的立场上指出班级应当是什么,而班级组织观站在事实判断的立场上阐明班级是什么,而以实证为研究方法的社会学强调事实判断,这么说来班级似乎就是班级组织观所说的那样,是一种社会组织。

其实不然,在物质世界中,事物的发展要受客观规律的支配,简单地说就是“事实是什么”;而在人类社会中,事物则不仅仅受到“事实规律”的支配,由于人具有目的性和实践性,因此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还受到人类“价值目的”的支配,因此在人类社会中“事实规律”和“价值目的”相互交融,共同决定事物的发展。具体到教育领域,由于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和意义,因此其目的性体现得更为明显,可以这么说,“教育事实是一种教育价值主导的事实”[10]。因此,身处教育领域的班级是一种规律和目的、事实和价值的共同体。而班级群体观看重班级中存在的价值需要,因此将班级界定为初级群体,班级组织观则忽视客观存在的价值需要,从班级事实出发,认为班级是社会组织。鉴于班级是事实和价值的共同体,因此无论是班级群体观还是班级组织观都是基于事实判断的视角,只是这种事实判断都是片面的,因为他们或看到班级中存在的价值需要,或看到班级的客观事实。看清了这一点,我们在研究班级的性质时就应该基于一种全面的事实判断,既要看到其客观事实的一面,也要看到其价值需要的一面。

2.价值和事实的共同体――作为教育性组织的班级

班级是一个事实和价值的共同体,当我们采用事实判断去观照班级时,将不仅看到班级事实存在的属性,也看到价值需求对班级发展的牵引。

(1)事实如此:班级是一个组织

先抛开蕴含在班级中的人们的目的与期待,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进行考量,可以看到班级是一个组织。

①历史考量:苏联“班集体”的影响

班级的发展与班级授课制是密不可分的。17、18世纪以来,班级授课制作为一种高效教学组织形式,由于适应了大规模培养人才的需要而得到普遍采用。具体到我国,建国以来,我国对班级的管理和建设承袭苏联,而苏联的班级建设是以“班级集体理论”为指导的。“集体”一词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学名词,集体也不同于群体,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集体是群体的高级形式……只有具有共同价值、共同的活动目的与任务且具有凝聚力的高度组织起来的群体才是集体。”[11]总的来看,苏联的班级集体具有高度的社会倾向性、高度的组织性、高度的社会主体性等特征,因此虽然在名称上称为班级集体,其实质上具备社会组织的特点。

②现实考量:班级作为组织的合理性

现实中,一个班级的诞生,并非几十个学生自觉自愿的产物,将不同性别、民族、籍贯的学生按年龄或能力组合在一个班级中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其进行教育,如果不是出于这样的目的,班级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在任何一个班级中,无论人数多少,都存在一定的结构,班级中还存在着制度规范约束着学生的行为,而组织就是一个以任务和目标为导向、有一定的层级机构为支撑和规章制度为保障的群体,因此,班级具备组织所具有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班级是一个组织。

(2)价值需要:班级的教育性

班级寄托了人们的价值需要,这些价值需要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班级承载着教育功能,或者说是班级具有的教育性,正是有了这些价值需要的牵引,班级才不断发展、变革,朝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迈进。在基于事实判断立场研究班级性质,不应当抛弃或忽视客观存在着的价值需要。

①微观层面

从微观层面看,班级中存在的价值需要来自于构成班级的师生主体,这其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和建设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教师在面对一个班级时,他既是一个管理者,也是一个教育者。作为管理者,他希望建立由“班长―组长”组成的班级结构帮助其管理班级,也希望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证班级的正常运行,按照这种需要,班级会朝着具有“控制主义层级化管理”为特点的组织的方向发展;而作为教育者,这样的班级是显然不符合需要的,因为学生在班级中主要是受教育而不是受管理,班级的管理功能应当服务于其教育功能。同样作为班级主体的学生,对班级也是有自身的价值需要的,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班级中的首要目的是获得全面发展,拥有健全人格,班级对他们来说理应具有教育功能,即使作为一个组织,也应当是教育性组织,只有具备这样的性质,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②宏观层面

宏观上,社会对班级也有价值诉求。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之一承载着人们很多的希望,班级身处教育系统中,自然也承载着来自社会的希望。在今天“学生主体性”的思想深入到每一个教师心中,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课程设置,一切都以有益于学生的发展为标准,班级建设和管理自然也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于是我们在班级中看到“商量”取代了原来的“命令”,体罚消失了,学生变得不再惧怕教师……这些变化得益于班级中存在的社会需要。当然不管人们对班级寄托怎样的价值需要,归根结底是发挥好培养下一代功能,换言之就是发挥好教育功能,这是班级或者是整个教育的根本功能。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到作为事实和价值共存的班级,其具有的组织性是事实存在的,人们对班级寄予的价值需要也是客观存在的,而这种价值需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班级的教育性,因此班级是一个教育性组织。

三、班级作为教育性组织的意义

对班级性质的界定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班级。作为一个教育性组织,我们该如何去重新审视班级呢?

1.正视价值需要的的牵引作用

班级中客观存在着来自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的价值需要,这些价值需要的根源在于班级的教育性。因此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要正视、重视班级中的价值需要。对价值需要的正视,一方面可以防止管理主义、工具主义班级建设倾向,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价值需要的牵引作用,使班级建设朝着人们所希望的那样发展,只有这样班级才始终处在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班级才更加具有可塑性。

2.发挥组织的正功能

班级是一个组织,但班级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组织,区别在于处在教育场域中的班级凝聚了人们的价值期待,这种价值期待的总体趋势是积极向上,向着学生发展的。这就要求教师认识到班级不仅是教师的班级,更是学生的班级,学生在班级组织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要与学生分享管理权,尊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发挥组织的正功能,进行有效地班级建设。

――――――――

参考文献

[1]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程天君.班级社会学研究(上):诸论评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8).

[3] 塔尔科特・帕森斯:作为一种社会体系的班级:它在美国社会中的某些功能.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 谢维和.班级社会组织还是初级群体.教育研究,1998(11).

[6] 片冈德雄.班级社会学.贺晓星译.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

[7] 龚孝华.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基本理念.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8] 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 李永生.班级性质动态观.现代教育论丛,2000(4).

[10] 张华.经验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1] 鲁洁主编,吴康宁副主编.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2] 赵振利,刘大明.学生主体性教育研究评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3).

[13] 吴康宁.班级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上一篇:协同班级管理模式的研究* 下一篇:非正式学习视角下初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