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引领高中审美化教学的物理课堂

时间:2022-07-31 02:55:33

用“问”引领高中审美化教学的物理课堂

摘 要: 巧妙的设问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追问、深问,从而引领整个课堂教学。

关键词: 疑问 追问 深问 逻辑美 语言美

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进而美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这一直是高中物理组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正在研究的一个省级课题。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以及教学中的投入与收效严重失衡,我校提出了问、讲、练的教学模式,并组织各组老师以各种形式进行积极思考与探索。我在此就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设问”谈谈想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常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往往担心知识点讲解不够透彻,力求面面俱到,并且不停地拓展延伸。这样的讲解往往存在一个问题:学生不讲也会讲了,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讲了,学生讲也不会的也讲了。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挤占了学生的大量的宝贵时间,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成为了无效教学。要改变这种困境,就要适当改变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而引导之法重在善“问”。“设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巧妙的设问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追问、深问,从而引领整个课堂教学。所以我认为,课堂教学中的“问”不仅仅是教师的问,还应是双向的、多方位的。

一、学生的“问”

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一定充分预习,充分了解自己的疑点、难点。学会对疑点“设问”,对重点知识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前利用一定的时间组织小组讨论,把学生心中的存疑提炼出来。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避免了无效的课堂教学。

二、教师的“设疑”

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求教师也能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对于教学中的难点、疑点及学生提出的针对性的问题,教师要精心“设问”,将问题分解或分散,分别解决,引导学生讨论或参与活动。当然,教师设问要有技巧性,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

(一)巧选角度,找准着力点,体现设问的“逻辑美”。如何设问,将教学的焦点转移到学生的身上,让学生动起来?这就要求设问不能抽象、空洞。问题设计要新颖,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物理教学的逻辑性,有梯度,有层次美。比如在高中物理3-2涡流一节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我在课堂上首先展示了一电磁炉,让学生认识电磁炉的内部构造,进而设问:(1)电磁炉上用的什么锅?(2)如果换用陶瓷的炖锅,能否煮熟食物?(3)我们并不感觉到电磁炉上表面有热气,它是如何把食物煮熟的呢?这样设问,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的欲望。三个问题,有层次感。第一个问题,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就能回答。第二个问题可引发学生低层次的讨论并能获得解决,很自然地就能把学生引到第三个问题上,原来电磁炉之所以能煮熟食物,还与选用的锅有关,进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讨论。

(二)把握难易度,找准思维点,体现设问的“语言美”。如何设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就要求设问时在语言表述上有一定的艺术。(1)所问问题不易过大,过大学生无从下手。比如在研究电场与磁场间的关系时,有的教师这样设问:如何通过实验研究电场与磁场间的关系?这个问题让学生找不到思维点,无从下手。如果我们换个问法:如何通过实验证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变化的磁场周围能产生电场?这个问题就比刚才容易多了,更贴近学生所能够找到的思维点,而且使得问题的提出具有“对称美”,使学生易于对知识进行迁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所问问题不宜过易或过难。这就要求设问不宜过多地停留在学生“已知区”和“未知区”。如果问题太易,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出来,学生没兴趣;如果问题过难,超出学生的已有水平,学生思考了也不会,会失去学习的信心,更没兴趣学。(3)所问问题表述要清楚明白,即语言表述要到位。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就连听课老师都不知道如何回答,学生又从何答起?比如曾有老师在课堂上这样提问:电磁感应定律有哪些应用?学生听了一头雾水,无从回答。老师原来是想问:感应电动势的表达式有哪些?这些公式适用于哪些电磁感应的情况?所以问题的提出,语言表述很重要。精准的“设问语言”,让人有“美”的享受。不当的语言,会让学生觉得毫无头绪,甚至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的追问、深问

把课堂还给学生,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回答,还能做更深层次的思考,探究。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激活起来,学生才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比如在高中物理3-2互感与自感一节的教学中,在探讨断电自感的时候,电路如图,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闭合开关一段时间后,灯正常发光。问:

(1)断开S,观察到什么现象?现象:灯过一会才熄灭。追问:为什么?

(2)若L的自感系数很大而直流电阻很小,闭合开关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什么现象?现象:灯不亮。追问:为什么?

(3)若此时断开S,会观察到什么现象?现象:灯闪亮一下再熄灭。追问:为什么?

到此,目标已经实现。可是,学生并没有停止思考,而是进一步“深问”:接第三问,那么断电瞬间,线圈中的电流多大?是否等于原电流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这个问题学生问得非常好。不是说他们一定要掌握这个问题,而是说明同学们真正投入到问题中了,思维真正动起来了。

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四、我不奢望把你讲懂,我要努力把你问会

在物理教学中,有些较难的问题,认真地教,教不会,学生会越听越糊涂;讲得越多,学生思路越乱。我们可以改变一下教学模式:我学,我学给你看,你看着我学,我边问边学,问着问着,把你问明白,问得跳起来。比如下面这个问题。

如图所示,一薄木板斜搁在高度一定的平台和水平地板上,其顶端与平台相平,末端位于地板的P处,并与地板平滑连接,将一可看成质点的滑块自木板顶端无初速度释放,滑块沿木板下滑,接着在地板上滑动,最终停在Q处。滑块和木板及地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现将木板截短一半,仍按上述方式搁在该平台和水平地板上,再次将滑块自木板顶端无初速度释放,则滑块最终将停在( )

A.P处

B.P、Q之间

C.Q处

D.Q的右侧

问题设计1:物体在斜面上摩擦力做功有什么特点?(解决问题的着力点)

问题设计2:题干中在改变木板的长度时,有哪些量在变,哪些量没有变?(思维方向)

问题设计3:若将木板的长度变长,其结果会怎么样?

问题设计4:若将OQ用木板联起来,物体还能运动吗?

问题设计5:若木板长度继续伸长,使其超出PQ之外,会怎么样?

这样设问,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着力点和思维方向,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教会学生找准解题的着力点和思维方向。

“逐磨出文章”,题目更值得研究。以“问”引领的习题研究,更凝聚着大量的智慧和丰富的内容,值得我们更深入地去探讨。

我相信,以“问”引领高中物理课堂,会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动起来,让师生能共同享受课堂教学的乐趣,让课堂成为思维碰撞的乐园,让课堂符合高中物理审美化教学的要求。

上一篇:高职高专办学过程中教育思想的体现 下一篇:中医实验室的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