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线上》教学后记

时间:2022-07-31 02:38:26

《西地平线上》教学后记

《西地平线上》(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是一篇写景散文,表现的是西地平线之美、落日之美、西部历史人文之美。教学中,我采用了“生成式教学”的策略,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学设计批准文本的“生成点”。

生成式教学由于学生的大量参与,需要较多的教学时间,因此教师设计教学时,必须根据文本的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确定文本的“生成点”,有选择地搭建平台展开生成式教学。《西地平线上》行文的重心是再现作者见到西地平线上三次落日的情景,主旨是表现和赞美西部自然风光之美、历史与人文之美。考虑到以下因素:第一,作者对三次见到落日的情景,叙述和描写极具美感,意蕴丰厚,耐人寻味,是文章的重难点。第二,理解和鉴赏作者对三次落日的描写,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和文学鉴赏水平是一次很好的经历。第三,学生和教师在欣赏落日方面有较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感悟,教学时可以将师生的生活体验引入课堂,成为新的课程资源。这也就是说,作者三次见到落日的情景,既有“生成”的意义,也有“生成”的条件,于是我把鉴赏作者对三次落日的描写预设为这篇课文教学的“生成点”。

我将鉴赏任务分配了下去,每4人一个小组,前四个4人组承担解读鉴赏第一次落日的任务,余下类推。果然,学生在自己积极准备、4人小组讨论交流后,被推荐的学生踊跃走上讲台发表见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鉴赏第一次落日为例。一个学生按照作者写作的顺序,逐段鉴赏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由背景到静态再到动态展现了落日之美;一个学生从遣词造句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谈作者是如何展现落日柔和、美丽、安谧的特点的;一个学生分析侧面描写的作用,谈作者如何通过一行人对落日的反应来侧面表现落日之美;一个学生专门就落日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结合谈;一个学生甚至认为作者对落日的动态描写不好,破坏了落日静态时柔和、美丽、安谧的意境,显得不和谐。每位学生发言后,我就其发言的精当处予以充分肯定,不当之处予以修正。当学生提出“不和谐”的问题时,我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交流看法,随后我描述了自己当年在黄山观看到的日出景象。那位学生终于明白,并非作者刻意要这么去写,大自然原本就这么动静相生、富于变幻,这也正是大自然常看常新、生机勃勃的魅力所在。于是学生们对下文作者“一切都为雾霭所取代,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若一场梦境”的感慨便有了更为深切的理解。

其次,教学进程摸准学生的“生成点”。

语文教学的效率问题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语文教学的低效状况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大家都知道,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高效,就要将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当用之处,如同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一样。 话虽如此,但什么是“当用之处”,什么是“刀刃”,我们常常无法确知,因此课堂教学少、慢、差、费也就在所难免。而“生成”式教学恰好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以鉴赏第二次落日为例。有了第一次鉴赏的样子,学生们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他们对自己理解到的东西,谈得真切、细致、周到,甚至常常超出了我的预想,让我大加赞赏。但从几位学生的发言中,我发现尽管他们也参考了一些课外资料,但仍有两处是他们想赏析而又力不从心的地方。一处是作者在罗布淖尔落日红光中,他这样写道:“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泪来,我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另一处是作者面对落日,突然联想到了罗曼・罗兰构思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时的情景。于是,在他们发言后,我就适时引导学生来解决这两个“生成”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带领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作者一行人的罗布泊之旅,并用自己在甘肃、新疆旅游时的类似经历加以比附。作者一行人一整天都在沙漠里行进,后来更是进入了死亡之海罗布泊,四下里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如同走进地狱,走入鬼域”;天上,是灰白色的不死不活的太阳;车中,是给人带来梦幻般死亡感觉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在这样长时间弥漫着死亡气息的情境和心情下,突然发现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西地平线上,周围的一切都被笼罩在一片神奇的红光中。落日的回光返照里,一切显得那么庄严而肃穆。此时此刻,作者突然感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并为此流下了眼泪,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大自然原本就是这样,常常会使人的心灵瞬间受到强烈的震撼,情不能自己。

第二个问题,我和学生共同探讨:罗曼・罗兰为构思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焦躁了半年,为什么在一个早晨,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令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在罗曼,罗兰的心中突然明晰起来?讨论后达成了共识:这说明了在罗曼,罗兰的心里,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位“音乐家,剧作家,名满欧洲”的贝多芬式的英雄是一位朝阳式的伟大英雄,他的出现,如同一轮朝阳出现在地平线上,将照亮世界。同时,他所具有的精神崇高之美、雄壮之美也如同朝阳一样,光照人间。这些都说明了约翰,克利斯朵夫在罗曼,罗兰胸中的地位。

再次,“生成”与探究创新创新要和谐共生。

“生成”式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并鼓励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就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了他们多侧面、多角度地运用发散思维去分析和认识问题。这些,对培养学生的文本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对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地理解和表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等,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当然,课堂教学也要分清“生成”的性质,需要抓住并且放大的是有效生成,对于无效生成则要适时阻止。

在鉴赏第三次落日的过程中,学生在发言中出现了一些分歧的见解,甚至出现了争论的情况。作者面对着大自然火烧云的壮美景象,联想到了曾经活跃在西部这片土地上的了不起的民族,联想到了曾经建立了横跨欧亚大帝国的成吉思汗,于是慨叹自己,“我多么的卑微呀!我多么的平庸呀!”对这些内容,有学生认为,这样的感慨,给人一种鼓舞和激励的力量。有学生说道:英雄也离不开众多的人民群众,就像落日如果没有云的映衬,没有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烧红了大地上的一切”,它能如此壮美如此令人惊骇吗?所以,不能认为做一个普通人就是卑微和平庸的。话音刚落,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提出不同意见:你不能否认英雄在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一个人想成英雄、做大事就是值得提倡。又有学生站起反驳……此时,我考虑到这一话题已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语文学科的范畴,于是插话道:“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历史是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作者面对壮美雄伟的大自然,深感自己的卑微和平庸,正说明大自然可以打磨、塑造人;说明大自然不仅是人类物质财富的宝藏,也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宝藏。作者联想到波澜壮阔

的历史,感到自己的卑微和平庸,说明了作者主张今天的我们应该向民族的历史文化深层去汲取力量,这一观点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请大家注意,这也是作者运用的侧面烘托的手法。作者是用‘我’心灵受到的震撼和冲击来侧面渲染和烘托落日景象的大美。同样的,作者在下文把中亚西亚著名的白夜景象一笔带过,也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意在暗示读者,在他经历过西地平线上的落日之后,他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了。”

还有学生提出作者为什么要写火烧云而不直接写落日,讨论后师生达成共识:写火烧云就是写落日,作者在这一部分的开始和结束一再点明了这一点。火烧云是落日的产物,如此壮美的火烧云景象更显落日的伟大力量。同时,这也是作者在前两次直接写落日之后的另辟蹊径。还有,只有在这一片火烧云之下,作者才能自然地把文章从写西部自然之美过渡到写西部历史和人文之美,从而拓展文章内涵,提升文章主旨。

最后,‘生成’需要备课的深度和广度。

在“生成”式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又由于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因此,学生就会随时提出一些问题,需要教师解答;也会随时暴露一些问题,需要教师点拨;还会随时点亮思想的火花,需要教师添油加柴,扩大成果。在这种种情况下,教师如果没有对文本透彻的理解,没有自己独到的识见。就难以从容地驾驭课堂,难以将“生成”进行到底。

对这篇课文的几处难点,我都作了充分的备课。其一,对作者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大沙漠中“突然掉下泪来”的理解。我联想到了自己在西部旅游的一段经历,那是从甘肃的一个火车站下车,刚刚离开喧闹的人群,转眼便面对着长着极稀落的骆驼草的茫茫黑色戈壁,从车窗向外看着,我看着看着,心里便涌出了“苍天无情”的念头,泪水也漫上了眼眶。是的,当人长时间行进在西北的茫茫荒漠时,当人举目看到的全部是大自然的严酷和无情时,当人长时间地和鲜活的生命隔绝时,人,作为大自然的产物,会变得敏感而脆弱、伤感而多情,流泪也就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感慨和联想的产生也就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其二,关于罗曼,罗兰构思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时,看见地平线上喷薄欲出的朝阳泪盈眶,叫道:“让我把你抓住,亲爱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理解上起初我也很疑惑,不知道在罗曼,罗兰的心里,这两者间的内在联系究竟是怎样的。经过反复揣摩,我豁然开朗:在罗曼。罗兰的胸中,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位将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大英雄,这样的英雄出现,正如同一轮朝阳升起在东方地乎线上。

其三,作者为什么在火烧云下会联想到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查找了有关资料,秦汉之际,第一代匈奴王以今内蒙古黄河河套及阴山为驻牧及统治中心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国家,是中国历史记载的第一个草原王国。到成吉思汗更是建立了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的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火烧云那眩目的红光、令人惊骇的雄壮的美,和中国历史上这些了不起的民族和人物恰好神气相合,作者让火烧云做西部这块历史舞台的大背景是再恰当不过了。在这样的舞台上出现的伟大历史人物怎能不令人豪情万丈?怎能不令作者痛感自己的卑微和平庸?怎能不让作者想到今天的我们该向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层去汲取力量?

眼下的语文课堂,由于应试的压力,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仍是“接受”式学习。“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仍是许多课堂教学的常态。要改变这种局面,要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有趣起来,要让学生把语文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和追求,要让学生掌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以促进入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宗旨的现代学习方式,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大力推进“生成”的教学方式。

(江苏省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龙江校区;210036)

上一篇:语文,让生命绽放光彩 下一篇:信息不对称理论与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