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面”到“点”,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建言献策

时间:2022-07-31 02:06:14

由“面”到“点”,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建言献策

温建民教授和记者是老朋友了,在全国政协委员驻地刚一见面,再次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他开口就谈起了他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准备提交的几个提案:“大都是围绕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也有医药卫生领域其他问题的,总共有六七个吧。”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记者发现,温建民教授围绕他的“两会”提案所谈及的内容,“大”到“呼吁尽快出台我国《中医药法》”,“小”到把一个单一病种――“拇外翻”的诊疗费用纳入全国范围医保报销等等,看得出这几个提案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温建民教授从自己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所认识到的一些切实问题,自然,也是全国医药卫生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

加快中医药立法已迫在眉睫

“我已经连续在两届政协会上提出尽快出台我国《中医药法》的建议了。今年又对这个提案的内容作了进一步充实。”温建民教授解释说:“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进和保护人民健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同时,中医药学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现代医学快速发展,中医药发展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的挑战,迫切需要通过全国人大立法,进一步保障和促进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

温建民教授谈到这里,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但是,我国中医药立法工作明显滞后。目前,世界上有54个国家制定了传统医学相关法案,92个国家颁布了草药相关法案,对传统医药单独立法管理,保护本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通过立法承认中医药法律地位并进行规范管理;所以我认为,我们要从国家利益和战略高度来考虑中医药立法问题;而且近些年来,一些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中医药进行研发,为‘我’所用,以占据中医药技术制高点,争夺中医药知识产权和主导权。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力图通过立法、制定标准等手段,将中医药的理论知识和诊疗技术、方法据为己有,面对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倒逼’态势,保持我国中医药在世界传统医药中的领先地位,加快中医药立法已迫在眉睫!”

针对此话题,温建民教授进一步分析说:“我国现行涉及中医药的法律法规存在明显的‘硬伤’,立法层次低,体系不完整。中医药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参照西医药模式制定的,没有充分体现中医药的发展规律和自身特点,没有充分考虑中医药实际情况。这就在客观上制约了中医药的传承发展,一些中医药独特、有效的诊疗技术和方法未能很好地得到传承,有的濒临失传;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停滞不前。因此,加快中医药立法进程,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十分必要和紧迫。而且,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在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作为医疗机构营利手段方面,却存在明显的劣势。这是目前中医医院西化严重、中医药特色淡化,具有优势的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服务滞后的重要原因。因此,亟需加快中医药立法进程,建立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投入补偿机制、价格形成机制。与此同时,中药材资源也日益短缺,紧缺濒危品种日渐增多。由于法制不健全和缺乏有效监管,野生中药材资源乱采、乱挖现象十分严重,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严峻挑战。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000种野生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400余种常用中药材每年有20%出现短缺。因此,应尽快通过立法,在法律层面建立中药材资源保护机制,处理好中药材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温建民教授回顾说:“早在1982 年,我国宪法即规定:‘国家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中医药法》列入了该届人大立法规划。据我了解,目前《中医药法(草案送审稿)》已报送国务院。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建议国务院要将《中医药法》作为今年立法计划的主要项目,加快工作进程,并请在今年报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争取尽早实施,以保护、扶持、促进和规范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人才“青黄不接”的

局面亟待改善

人,是决定一切事业是否能够兴旺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因此,谈完关于中医药立法问题之后,温建民教授的话题触及了一个特殊的领域――中西医结合方面的人才建设工作。

温建民教授认为:“这些年来,我国中西医结合政策没有得到贯彻落实和主管部门的支持,加上有些人对中西医结合抱有偏见,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解存在误区,导致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缓慢,特别是人才‘青黄不接’,如果不加以高度重视,我国的中西医结合事业将名存实亡。”

随后,温建民教授列举数据阐释说:“根据2012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调研结果显示:患者对中西医结合的需求百分比在38.51%,而具有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的医师只有6.27%;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目前中西医结合医师数量不足,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他认为,“从《执业医师法》颁布实施后,各省级医政主管部门对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的执业范围解释不同,限制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的医师只能到中西医结合医院或者其他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工作。一些省级管理封死了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进入综合医院西医科甚至中医医院中医科的道路,这导致了中西医结合人员就业困难。其表现在于,首先是中西医结合人才职称晋升受阻。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对一些医院的调查,有的医院将近50%的医师希望晋升中西医结合职称系列,然而现在仅有的中西医结合内科、中西医结合外科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这三个专业方向的中级职称专业覆盖面较窄,不能满足临床其他专业中西医结合医师晋升的需求,严重阻碍了中西医结合人员队伍的发展,迫使一大部分优秀的中西医结合人才转向中医专业或西医专业职称,这对于中西医结合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并且对青年中西医结合人才发展的积极性造成非常大的伤害。2008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组织制定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对二级和三级的18个专业方向进行讨论并制定方案;2011年,国家人力资源保障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统计局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承办相关工作,完成了中西医结合内科、外科、骨伤科、妇科、儿科、皮肤性病科和肛肠科七个专业的信息采集及申报工作,但至今没有落实。其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问题。这方面人才培养的途径不能单纯以学院教育为主,需要多元模式。如今,想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班’ 的西医,和想参加‘中医学习西医班’的中医人数比例占各自的66.96%和82.14%,但目前全国能开展的此类学习班并不多。此外,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考研也面临着诸多的阻力。在以往的考研报名工作中,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学生是可以报考西医类别硕士的,但2012报考规定拟定取消该选项,由于全国考生及学校老师多次向教育部反映,才得以暂缓执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西医结合人员入职困难,只好去考研,然而考研的路却又出现了障碍。”

谈完问题后,温建民教授建议:“为使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健康发展,我建议首先请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明确各省市放宽对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执业范围的限制,允许中西医结合医师进入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中的中医科室、西医科室和中西医结合科室工作。其次要加强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中西医结合科室的建设。通过其学科特色,更好地为更多患者服务。第三还要请相关部门尽快增设全国统考中级职称中西医结合相关专业,加强高级职称评审工作的管理。第四请教育部增加七年制和八年制教育的模式和数量,提高中西医结合人才的整体水平,准许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及硕士申报西医专业、中医专业和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和博士。第五要建立完整的在职教育体系,继续提倡‘西医学习中医’和‘中医学习西医’的在职培养模式。给予对西医学和中医学感兴趣的的中医、西医高端人才学习的机会,对完成培训的人员从经费和待遇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最后,还要加强教材编写的规范化建设,开展不同地区编写教材的交流活动,推出突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特色实用教材。”

“我还有一项提案,是关于中医护理建设方面的”,温建民教授话锋一转说:“中医护理工作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已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改革开放后,中医管理部门将中医护理纳入了管理范围。近几年,中医药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对中医护理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医护理专业发展面临一些问题,要靠顶层设计和支持。例如:中医护理发展的专业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医护理专科建设缺少内涵、缺少专业发展学术交流平台;中医护理目前仍处在经验总结阶段,科学化、创新性发展任重道远;中医护理收费项目很少、很低,护士的劳动不能得以认可;护士队伍不稳定,外籍户口的护士多,合同护士比例逐年增多,中医护理人才培养跟不上发展需要,中医护理人才奇缺,缺少中医护理学科带头人,缺的不仅仅是数量、质量,还有信心;扶持和促进中医护理专业发展的政策不配套等等。中医护生数量还远不够――仅占10%左右。中医医院护士每年新生中,大部分是非中医护理专业毕业。中医院校毕业护生因各种原因就业时不选择中医医院,高学历护生更少。而且,目前我国中医护理还处于零散、经验式的状态,如何整理、充实、发展中医护理理论,使中医护理理论系统化、标准化,如何将中医护理优势渗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是摆在中医护理学界未来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有鉴于此,温建民教授认为:“在医学发展迅猛的今天,更应继承和发扬中医护理特色,将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有机结合,使其达到互懂、互通、互用、互相渗透。因此,我认为我们首先要请有关部门尽快制定我国中医护理学科发展规划。加快学科建设和选拔学科带头人工作。制定中医护理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开展中医护士专科认证工作和中医护理专业的学历教育。其次,还要加快推进中医综合治疗护理技术在专科专病中的应用,并尽快调整相关收费项目,通过相关途径对于开展中医护理特色项目予以保护。第三要从根本上重视中医护理,每年护士职业考试应增加中医护理内容。对护理人员的技术专业职称应给予适当的倾斜优惠政策。第四要创建中医护理的专业学术期刊。提升中医医院护士论文投稿积极性,提高学术水平。最后还要请中编办适当增加各级中医院护士编制,对外聘护士,国家应有统一政策,如确需额外增加编外护士,应与在编护士同工同酬,确实做到在政治、经济、社会福利等方面一视同仁……”

“光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还不够,还要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放心工作,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整体发展。”温建民教授继续介绍说:“我在今年的‘两会’上,准备提交一份《关于建立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强制性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提案》,因为近些年来,人们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医疗活动的高技术性与复杂性更强,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医患纠纷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面临着沉重的职业压力和赔偿责任。而医疗责任保险对于分散医院或医生的赔偿风险,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维护患者利益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现医疗风险,患者及家属可以得到必要与合理的补偿;也使医护人员从复杂的医疗纠纷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这一本职工作中来,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这说明医疗责任保险对医患双方都是件好事。在国外,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医生必须参加医疗责任保险后,方可执业行医 。然而,医疗责任保险自2000年年初在中国开展以来,处于医院不积极投保、保险公司谨慎观望的两难境地。因此我认为,医疗责任保险不能作为一种自愿选择的险种来实施,有必要从国家层面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确立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强制性医疗责任保险制度。那么如何落实呢?首先要建立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强制性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其次,基于目前我国医疗体制的状况,公立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工资里面不包含医疗责任保险费,因此,建议由政府、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按不同比例支付上述人员的保险费;而且,不同专业、不同岗位所交纳的保险费应有差别,具体比例可请有关部门进行测算。如果这项政策落实了,将十分有利于调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更有利于保障我国国民的身心健康……”

治疗“拇外翻”决不是美容,

诊疗费应纳入全国医保

如果说温建民教授上述几项建议是事关整个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面”上的建议的话,那么,他向今年全国“两会”提出的“关于将拇趾外翻诊疗费用纳入全国范围医保报销的提案”,就是一个仅仅涉及到“单一病种”的“点”上的建议了。

对此问题,温建民教授站在专业的学术角度解释说:“‘拇外翻’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成因与遗传、风湿病、穿鞋习惯及外伤等因素有关。该病主要表现为拇趾外翻、拇囊发炎疼痛等。如畸形时间过长,就会造成生物力学改变,可以引起关节炎,并产生足底疼痛和胼胝体――即平常所说的‘脚垫’和足趾畸形,如锤状趾等;比较严重的,还可引起足部溃疡、糜烂。其对患者的身心带来的痛苦和对生活、工作、学习造成的影响至为深重。国内外骨科界一致认为,‘拇外翻’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决不属于美容范畴。权威的教科书与骨科经典著作中对该病的治疗方法提出了200多种,包括大、小切口、微创与中西医结合等,可以说对此病的研究全世界骨科专家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上一篇: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应用分析 下一篇: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