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时间:2022-07-31 12:40:19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以及计算机不断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原有的一些体系结构,课程设置已不能完全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本文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入手,提出了一些课程改革的相关思路和方法以及具体措施。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基础 改革 创新 分层次教学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已成为其最基本的素质。鉴于此种情况,各高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希望通过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及使用。事实证明,多年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立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使用与运用能力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一、现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体系

目前我国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计算机文化基础,二是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多媒体和应用,等等。这一部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纯基础部分。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部分主要是教授一些程序设计语言,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编程能力。通常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分别开设如C语言、VB、VFP等课程。从教学方法上可分为理论课和上机实验两个环节。理论课教学的安排一般是先讲纯计算机基础部分,接着讲程序设计方法,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表面上看,这样的安排没有问题,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往往会有一些问题。

二、现阶段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其成本越来越低,计算机正以飞快的速度走进千家万户。计算机普及率的提高,给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的教师提出了新的疑问和要求。

(一)部分沿海发达地区的学生感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简单,不愿意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可通俗地称之为“基础好的不想听”。

我校是一所全国招生的重点大学,60%以上的学生来自江苏省。通过日常和学生的接触,笔者发现来自江苏本省和一些发达地区的学生计算机运用基础都比较好,还有很多学生对电脑软硬件的认识和使用水平不亚于专业教师。造成“基础好的不想听”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二点:1.发达地区家庭电脑的高普及率使广大学生计算机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和素质教育的深入使他们的计算机能力有效强的基础。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现在及以后入学的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起点已经并将继续逐渐提高,现在的课程体系结构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他们在原来基础上再提高的要求了。

(二)部分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零起点”学生“想听但跟不上”。

与“基础好的不想听”的学生相对应,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那里的电脑普及率相当低。很多中小学连像样的教室都没有,更别谈什么机房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了。我们通常把这类基础较差的学生称之为“零起点”。由于计算机纯基础知识部分一般安排的课时很少(原因在于课程设置时默认了大部分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导致这一部分学生想听但是还是觉得进度太快,听不大明白。我们可以把这类学生称之为“想听但跟不上”。

“基础好的不想听”与“想听但跟不上”的问题如何解决呢?我觉得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采用分层次教学法。

以上是在计算机理论教学领域存在的因材施教的问题。众所周知,计算机基础这门学科和其他的一些学科在教学环节有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上机实验这个环节。

(三)上机实验环节的安排问题。

上机实验的安排问题有两个子问题:上机实验的课时不够用;时间安排有问题。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创新

前面笔者提出了三个问题:“基础好的不想听”;部分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零起点”学生“想听但跟不上”;上机实验环节的安排问题,下面就针对这三点谈谈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

“基础好的不想听”与“想听但跟不上”的问题如何解决?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一)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目的是制定的教学方法和计划适合不同的人群,做到因材施教。要做到因材施教,就要制定一套大一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的考核体系。

根据笔者设想,考核体系可如此设置:首先在新生进校时就对新生进行计算机应用水平摸底考试。考试的试卷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纯计算机基础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计算机日常使用,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一些常用软件(比如Office)使用情况,这部分满分为50分。第二部分为程序设计部分(可根据专业不同分为C、VB、VFP等题型),具体题型可参照省和国家的二级考试相关题型,满分为50分。根据这份试卷的考察结果可将学生划分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A班(免修班),要求测试成绩第一部分纯基础知识和第二部分程序设计两部分成绩都在35分以上。该班学生可免修计算机课程,待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后直接拿到学分。(但必须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否则无学分,此举为防止学生不求上进)

第二层次:B班(基础部分免修班),如果测试成绩第二部分在35分以下,但第一部分纯基础知识35分以上。该班学生可免修计算机纯基础部分课程,拿到基础部分相关学分,直接修程序设计课程。

第三层次:C班(普通班),如果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得分在15分以上(说明并非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编入普通班,执行正常教学计划。既先上基础知识又上程序设计课程,执行正常教学进度。

第四层次:D班(补差班),如果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得分在15分以下,经了解情况和面试后确实其为“零起点的同学”,应采用手把手的方法强化这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将这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课程学时提高到60―80学时,务必使他们搞懂基础知识,为将来的程序设计课程打一个好基础。

划分后的学生起点相同,水平相近,可有效地解决“基础好的不想听”和“想听但跟不上”这样的矛盾,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在今后的实践中,笔者还将不断对其完善和发展,以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保质保量安排上机实验。

上机实验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上机实验是对理论知识的一个消化和升华的过程,上机实验安排得好,对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点,做到举一反三非常重要。但是真正要把上机环节利用好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

1.上机的学时不够用。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教学任务繁重,几乎每一个大一新生都要修这门课,但是大学里的计算中心(公共机房)里的机器数量是有限的。因此,每个学生上机实验的时间和次数都受到了限制。以我校为例,一个学期每个学生只有十次上机机会(每次为两节课)。这样算来一年也只有20个学时的上机时间,这点时间对于计算机纯基础知识可能足够,但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比如C语言)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上机才是程序设计课程的精髓所在。教师讲课讲得不管多生动,如果没有上机实验的支撑,学生所学的知识就如空中楼阁,学生就形成不了感性认识。因此,我们一定要提高上机的学时数目,只有学生自己动手练习,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点。

2.上机时间安排要合理。

光保证上机时间还是不够的,合理的时间安排可以使教师的教学事半功倍。由于上机时间安排的限制,很可能教师这个星期讲的知识点,要到下个星期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进行实践。间隔的时间越长,效果越差。为了能使实验环节的效果最大化,我觉得一定要趁热打铁,在一次理论课后,立即安排上机实验效果是最好的。甚至可以在机房上理论课,前半节讲课,后半节紧接着上机。只要合理地安排上机时间,就能使教师的教学事半功倍。

四、结语

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并思考了一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的构想,以及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一些具体措施。这些构想和措施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水平,意在抛砖引玉,与各位同行探讨。

参考文献:

[1]张贞.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2,(4):36-37.

[2]李芳琼,蔡立.从计算机墓础教育看一般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2:107-108.

[3]管会生.2000年文科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0.5:37-40.

[4]沈智慧,朱艳辉,周咏梅.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3,(2):141-144.

[5]景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之我见甘肃高师学报[J].2003.5:62-63.

上一篇:CAD/CAM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关于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的探讨